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温情拥抱“多棱世界” ——读叶燕兰组诗《晚风吹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伍明春   2024年11月27日15:55

在多个代际并存、优秀诗人迭出的福建当下诗歌写作现场,青年诗人叶燕兰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存在。尤其是她新近的诗歌写作,一方面延续了此前《孕期笔记》《陪护组诗》等作品对于女性深切生命经验的独特想象,另一方面在抒情姿态上又变得更为内敛、从容,获得了一种新的话语表达力。组诗《晚风吹拂》正体现了叶燕兰近期诗歌写作在诗艺层面值得注意的新变化和新可能。

放低身姿的悲悯情怀

叶燕兰的这组诗具有一种十分鲜明的沉静品格。这种沉静品格首先体现为抒情主体的平和与节制:“想将瞬间空无的自己置身于/具体稠密的人群/又渴望在那巨大喧闹中/占据一小块,自我的宁静”(《临窗的位置》)诗人在这里所抒写的思想主题,类似波德莱尔在其188体育官方ios诗《人群》所表现的那种“人群中的孤独”。不同于波德莱尔当年所要张扬的个体激进的拒斥和疏离姿态,叶燕兰诗中的抒情主体显得更为内敛,仍隐约流露出拥抱外部世界的愿望,不过这一愿望的流露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而是呈现出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一开始表现得有些许纠结和畏缩,“选择了角落,临窗的位置”,继而经由“一面半透明的玻璃”向外张望,将生动鲜活的人间烟火尽收眼底,最后是“向这多棱世界敞开”。尽管是一种“默默”的敞开,却不失其温热一面,充分展示了抒情主体曲折的心路历程和不断调整的话语姿态。

而诗人在《她的手》一诗里表现的是某种内省意识:“一双并不柔美的手,摩擦声/窸窣、干燥但异常清晰/她划弄着,聆听着,感到了/静夜的簌簌低语//她想,两只手相触、贴合,直至紧握在一起/传递的温情、战栗,和无声的安慰/有时甚至胜过,开口说出的话”,如此写法让人不由地想起茨威格小说名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关于“手的表情”的精妙描写。二者的差异在于,茨威格的描写旨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风云变幻,而叶燕兰的《她的手》则着力于表现一种自我内部的诘问和辩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生命、诗歌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叶燕兰诗中的沉静品格的另一方面体现是抒情主体放低身段的悲悯情怀。譬如,在《五月一日,公交车偶遇记事》一诗中,诗人从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出发,以一种朴实而细腻的叙述,发掘出陌生人之间温暖的善意:“他一定以为遇到了温和的好人/而我,只是在同样以务工自食其力的父亲离世后/才更加懂得,如何怀着一份悲悯——//在这为劳动者创设的节假日/我目送他,默默祝福他,谋生的路途少一些困窘/无助时总有人给予关注,并伸出援手”,在喧嚷纷纭的现代都市中,这种善意的重建看似平常,实则不易,其要义,正如诗中所言,“不仅仅出于同情,更因为理解和尊重”。作者在这里并不仅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是很自然地代入了亲身情感经历,既贴近了表现对象,也使诗歌文本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

而当这种悲悯情怀被用于观照一个女性对象时,一种特别的美学意蕴油然而生:“更何况她还那么特别,手臂摆动时/染成棕色的齐耳卷发,和脖颈上洁白的珍珠项链/总跟随她轻微晃动,泛着光”(《戴珍珠项链的清洁女工》),与《五月一日,公交车偶遇记事》的表现手法相呼应,对于女性底层劳动者的叙写,诗人采取的是一种“平视”的角度,使之与自身的生命经验发生一种内在的关联或呼应:“就忍不住再低头看看自己,想这副奔忙的普通的躯体/什么时候也能拥有一处,由内向外/微小的闪耀”。从向外观照到返观自我,抒情主体的悲悯情怀得到了一种有力提升。

多人称交织的从容叙述

与小说相比,现代抒情诗多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或抒情。这个一特点既与现代文学所标举的主体性有关,也和诗歌文类的艺术规范相关。而在叶燕兰的这组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对于多种人称的交织运用,并由此展开一种多元、从容的叙事话语。

《她的手》一诗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作者设置了一个幽暗的夜晚情境,聚焦双手之间的无声对话,生成一层层不断推进的绵密诗思。与之异曲同工的是《菠萝的故事》的叙述:“多少年过去,她也不会忘记那个夏天的夜晚/父亲带回一颗据说是进口的大菠萝/姐妹三个揉着睡眼蹲坐在房间地板/兴奋地看他变戏法一样/切叶冠、削果皮、剔内刺、泡盐水……”被第三叙述人称刻意拉开一段距离的童年记忆,使其中蕴含的温馨亲情在这里得到了一种显著的增强。在作者笔下,有父爱照拂的幸福童年,自成一个甜蜜行星,在女儿们的内心永恒地自转。

与第三人称叙述产生的某种距离感相比,第二人称叙述显得更具表达的亲切性和话语黏性。譬如《六月高烧不退》这样写道:“你是不是也感知到了什么/整夜睡不安稳,一小会儿/就闭着眼睛,往我怀里钻/嘤嘤地哭/像受了伤的小行星//哦,你不要害怕/妈妈只是发烧/头痛、咳嗽、流鼻涕/就像……就像天空行使权利/把闪电,调换了个位置”,生病的母亲和年幼孩子之间的心灵交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呈现,母性的温柔坚韧力量如流水般流淌其中。诗中的“你”不时得到“我”的呵护和加持,二者之间互为支撑,为抒情主体注入动力。而在《白花檵木与红花檵木》一诗里,诗人用第二人称来展开童年想象及其引发的诸多思考:“你想到了童年山野上常见的白花檵木/生长缓慢,秋天可当木质密实耐烧的柴火/给瘠薄的土地带来火光与安慰/春天到了,则以满树蓬勃的野生的绽放/为另一些充满未知向往的眼睛,映入素朴的启蒙”,象征野蛮生长童年的白花檵木和城市里被人工栽培的红花檵木盆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曲折表达了诗人切入当下的深长慨叹。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晚风吹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种无人称叙述,或者说是一种隐性人称叙述。你、我、他,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在这首诗里虽未以单数形式直接现身,却又无所不在,汇合成“他们”,表达的是某种普遍性困境及人们摆脱困境的努力:“但他们只在无人的角落或黑暗里/袒露,不够自知的痛苦、无奈/回到人群,又将继续/手中停不下的劳作……//但如他们之一,也会因夕阳燃烧/沉落,在蹲坐田埂上深吸一口烟的/瞬间,瞥见天边云霞/幻化不同模样,而走神/听凭晚风渐渐冷却,吹拍/渺小身体的尘土,与疲倦”,在这里,“晚风”和“夕阳”“云霞”既具有一种关联,更突出一种差异,代表着微弱而向上的希冀。

多向度展开的诗思

叶燕兰虽然是一位年轻诗人,却对于自身的诗歌写作具有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危机意识。在这组诗作中,作者以某种“元诗写作”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她关于现代汉诗写作的深入和自觉的思考。譬如,《晚风吹拂》一诗先从被碾压、践踏的刺桐花瓣这一带有悲剧美意味的意象写起,进而生发出关于诗歌写作的忧虑与深思:“‘仿佛再也写不出来了。’在那树下/站了一会儿,说给自己,也说给落花/这和小时候不经意撞见/大人叹息落泪/‘就快熬不下去了’,多么相似……”把诗艺问题和本土意象、童年经验等多种元素巧妙关联,充分体现了诗与思的深度交融。

这种关联在《白花檵木与红花檵木》一诗里得到另一个方向的展开:“紫红的细条状花瓣、叶子散落一地/夕阳的橙光,强化了她侧脸专注的轮廓/你盯着那振颤的花枝、挥舞的剪子/仿佛看见另一个自己,握笔为刀/俯身靠近一首暂未定型的小诗//一件作为被观赏的盆景,即将完成/(你的凝视也参与了塑造)/不知道为什么,你竟然从起初的着迷/渐渐感到一阵失落/因晚风微凉地掠过,还是隐身在风中”,作者通过对苗圃店花艺师修剪盆景植物动作的细致描写,象征自身诗歌写作遭遇到的愉悦、艰难、坚守等种种境遇,并且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引入童年想象,以“白花檵木”这一意象来隐喻其对于现代汉诗更高艺术境界的执著寻求。

相形之下,叶燕兰这组诗中最具“元诗写作”意味的,是《她的手》这首诗。作者先叙述隐藏在互相摩挲的双手背后的自我对话,接着描写和作为生命上游的老祖母的跨越代际的爱意流通和心手相握,最后通向对当下自身诗歌写作的指认与反思:“正如此刻。她多么渴望/——你/停止对这首愧疚之诗忧悯的注视/摸摸她,温热的、仍有期待的手”,“愧疚”、“忧悯”、“温热”、“期待”,这些语词不仅喻示了生命际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汉诗写作难度及其背后相关诗学议题的深刻认知。

伍明春,1976年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早期新诗的合法性研究》《沉潜与喧嚣——当代诗歌论》《现代汉诗沉思录》《现代汉诗及其周边》等专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