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飞》创作谈:飞之魅
写《老飞》得益于我幼年生长在飞机场。后来很长时间,那里是我的梦游之地。军用机场通常远离城市,像村镇一般,五脏俱全,不同的是,大门有士兵持枪把守。飞机场固然闭塞,但人员却是流动的,南来北往。那里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谙世故,仿佛游离世俗之外。他们来自天南地北,男人们像被格式化一样,着统一的制服,一起出操,一起吃饭,但相貌迥异,自带乡音。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不知为什么,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地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小时候,我们给飞行员叫老飞,老飞应该是对战斗机飞行员的特指,那时,他们在我们眼里,是叔叔、是同学的父亲,是左邻右舍,平平常常,仅此而已。
天之骄子,是后来叫出来的,他们自己从来不那样自诩。
父亲晚年经常回忆他们,几乎都是有故事的人,我这才陆续知道,他们中有夜航尖子大队大队长,有1949年参加天安门阅兵的飞行员,有解放大陈岛的带队长机,有一等功臣。
2004年,我写了长篇小说《飞机场》,现在看,它更像是飞机场的风花雪月。它的叙述飘逸,轻盈,碎片化。《飞机场》的青涩犹如我青涩的青春,充满着对情爱、欲望、生死的质问。
《老飞》的场景和时空比《飞机场》宏大,涵盖了空军75年的历程,《老飞》的叙述是线性的,在已知的时空坐标中插入人物故事和信手采撷的真实细节,甚至有意让一些真实姓名在小说中出现,以此表达对父辈以及逝者的敬意。
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介入和改变国家命运乃至个人命运,强盛、衰落抑或消弭,活着的英雄、战死的烈士抑或别的什么命名,人类历史从来就没有放弃用这种方式捍卫尊严。
我试图寻找一种明快、简约并深沉的语境或文本和小说题材不相违和,尽可能地再现中国空军三代飞行员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