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文字舞蹈,提供他者镜鉴 ——舞蹈评论之我思我想
来源:文学报 | 张莉   2024年11月30日12:01

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因而,评论的文体、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倾向于中国文艺品鉴直觉感悟式的表达,有的倾向于西方文艺理论逻辑理性的分析,我倾向于两者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共融。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舞者。我爱跳舞,爱肢体律动中升腾的生命感,至于从事舞蹈评论是我没有想过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命运并没有让我如愿成为舞者,却把我引入了舞蹈评论之路。幸运的是,从小对舞蹈和文字的敏感,让我有了从事舞蹈评论的基本条件。我想,这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让我与舞蹈共生——用文字舞蹈。

实际上,舞蹈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性使其尚未如同文学批评一样,形成成熟、系统的专门学科。我是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通过评论逐渐学会评论的,深扎舞蹈评论领域至今已有二十年;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自己写作的理念、方法、风格。在我看来,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因而,评论的文体、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倾向于中国文艺品鉴直觉感悟式的表达,有的倾向于西方文艺理论逻辑理性的分析,我倾向于两者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共融。现以“三三原则”归纳,分享我对舞蹈评论的个人浅见。

关于评论特点的三个认识。舞蹈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类型,是评论者基于一定的哲学观、文艺观、创作观、舞蹈观等,对舞蹈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阐释,以及对其艺术与人文价值的判断、评价。评论文章具有论述、评判的特点,并能够形成舆论、引导的效应,这就决定了舞蹈评论既不是一般媒体传播意义上的宣传报道;也不是文学意义上的记叙或抒情性文章;更不是纯粹概念与逻辑推演的理论思辨性学术研究。因为推广宣传可能会造成价值的预判,事象的感性描述可能会造成学理分析的忽视,纯粹理论推理则可能缺少实在感知的起点;但它又兼有三者的部分特点,即在分析表述上要有感性的切入,在思想内容上要有理论的深度,同时,有价值的舞蹈评论自然也会成为文艺创作有力的传播媒介。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作为评论者所需要具备的一些素养,也就是下面将要谈到的三个基础:丰富切实的感性体验、厚实精深的理论支撑、广博高远的人文积淀与精神追求。

关于评论素养的三个基础。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作品是创作者将思想情感赋予一定形式的艺术载体的审美表达,因此,要理解作品的内涵,首先要从感知形式入手。对于舞蹈评论者来说,大量观摩、体验舞蹈是增强舞蹈形式感知力的基本途径,但为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往往还需要借鉴比较的方法,在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体验中打开视野,因此,需要广泛涉猎与舞蹈密切相关的戏剧、戏曲、话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艺术感知是艺术评论的基础,感知是否丰富取决于素材与经验的积累,而要把对作品的感知以理性的方式表达,就离不开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形态分析与价值评判的手段,从而准确提炼作品的创作思路与艺术理念。对于舞蹈评论而言,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没有分析的深度;没有史论的依托,就没有历史的参照,无法给予作品准确、深刻的评价以及恰当、清晰的历史定位。舞蹈理论素养是舞蹈评论者最为核心的素养,而核心的边缘则是文化素养,也就是专业理论之外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文化以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舞剧这种大型综合性舞台艺术,涵盖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更需要对相关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以我今年先后撰写的关于舞剧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两篇评论文章为例,在作品的分析与评论中,因为有对中国当代舞剧,特别是上海舞剧历史较为全面的把握,才能提炼出舞剧形态与审美与前一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因为有对上海城市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注,才能捕捉到舞剧电影中海派文化的气质;因为有对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特质的把握,才能分辨清舞蹈、戏剧、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及其创作手法上的互融与借鉴。如此,在文化、历史、艺术的多维透视中,给予作品丰富的阐释和的深度的解析。

关于评论品格的三个坚持。评论虽然力求客观,但与创作一样是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必然带有评论者的观点与视角。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艺术作品因套用形式、情感浮泛而内容空洞,实际上就是创作者在借助艺术形式表达内容时缺少主观视角,包括思想的视角和艺术的视角。评论亦如此,没有独到的思想、见解,就失去了评论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评论必须有理论的高度和人文的情怀。文本分析与价值阐释是文艺评论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分析与阐释的含金量。对于偏重于感性的创作,评论的理性反思可以从他者视角形成镜鉴,在辨别与针砭中完善作品,同时,通过理论的归纳和理论的架构,及时总结并更新文艺理论,甚至对未来创作走向做出前瞻性的预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评论要保持客观与独立。所谓客观,即评论者应尽可能尊重事实,以实事求是、内外一致的态度评判作品并阐明观点。而现实中,碍于人情、利益、权威因素的左右,评论的真实性有时会打折扣,歪曲或者夸大作品的价值。这就不仅对评论的文品,也对评论者的品格与操守提出了考验,在世俗与理念之间,评论者应自觉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忠于“真、善、美”的精神坚守,才能使评论彰显理性价值,使创作与评论在真诚与平等的对话中形成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从而促进文艺创作与理论的繁荣发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评论是对创作的再创作,评论与创作的良好互动能够形成互文关系,其本质不只是批评,更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是一种发现和补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