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尧历史188体育官方ios的影像化阅读 ——以《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为例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6期 | 陈悦   2024年12月02日15:53

内容提要:王尧的历史188体育官方ios集《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188体育官方ios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回溯了五四以来的文化精英裹挟在历史时代洪流中所保持的精神气度和卓越风姿。从镜头语言、蒙太奇式的剪辑组接、风格化的构图以及画外音等影像呈现方式,通过文学和影像的“互文性”更为具象化、直观化地把握文本之间的接触和交叉,将文本与影像内嵌于时空转换结构之中,独创性地展现了独具风格的188体育官方ios式审美。文学和影像两者紧密契合,使得具体的文本章节都蕴含着宏观记忆空间,再现了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精神。共同完成了对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回眸,也描摹出他们延续、更迭、演变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王尧 《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188体育官方ios文本 影像化

王尧长期深耕188体育官方ios创作和研究领域,试图以新一代学人特有的学术敏锐和独特的学术观点去探寻188体育官方ios研究和写作的新路径。最新出版的历史188体育官方ios集《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188体育官方ios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回溯了一众文化精英裹挟在历史时代洪流中所保持的精神气度和卓越风姿。有关西南联大的论述不胜枚举,但如果只是单纯基于历史文字的记录而没有融入人文情感则会略显冷静而失去温度。王尧的188体育官方ios集则是将学者充盈丰沛的主观情感及想象力带入到有关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在大量的文献考据工作基础之上如小说白描般从情节和细节上体现时代风貌,呈现人物的品性。同时也运用想象和加工对知识分子话语进行了重新整合。凸显了百年知识分子复杂流动的生存状态、精神气度、心理意识,深入浅出地勾勒出知识分子群体的跌宕命运,探讨了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理应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188体育官方ios是最容易走向读者的文体之一,不同于小说很难界定出文法上的规则从而显示出多样杂糅性。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文学与影像也不例外,尽管两者是由不同的媒介材料所构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但彼此在形式上却经常“脱胎换骨”,文学常成为影像的素材,而影像也屡屡转化成文字。

电影于1895年问世,由单纯的“影戏”结合了“叙事”,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吸引了更多的大众目光。当电影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文学与影像之间便不只是文学向影像的单方面传输,影像以其独特的个性与形象思维的规律,开拓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周蕾曾提及:“我们或许可以将思考文化生产‘进化’的习惯方式点倒过来——比如,这一思考坚持认为文学先于电影而存在。受年代学延续性的支配,该思考通常认为用更早的话语模式为标准来衡量后来出现的事物才可以被接受,而不是反过来。我认为恰恰相反,在二十世纪正是由新媒体如摄影和电影所带来的视觉性力量促使作家改变了对文学本身的思考。”1电影以其强大的视觉影音优势,带领现代人的感知经验,而文学界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启动了崭新的观察世界与展现想象的机制。由此,文学和影像开始不断壮大彼此,文字不断透过影像的呈现丰富自我的样貌,而潜藏在文字中的影像元素也成为了一项可探究的问题与视角。

一、镜头与蒙太奇:细节的力量

普多夫金在《电影技巧与电影表演》中提及:“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电影的表现形式所依赖的即是镜头这种细节的力量。”2蒙太奇原为俄语词汇,借用法文建筑学名词“Montage”演变而来,挪用在电影层面即为“剪辑”。而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它明确区分出舞台戏剧与电影的交缠关系,具有突出细节、隔离时空、改变叙事节奏、转折情节、引导观众集中注意力、表现人物潜在感情而使读者对角色产生认同等功能。可以说剪辑与镜头体现着一名导演对现实的审美解释,成为检验其美学风格的重要指标。

阅读王尧先生的作品,犹如欣赏一部隽永的史诗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的手法,在宏大历史叙事脉络中通过微观的视角,关注城与人,兼及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双重视野中展开论述。王尧先生在《日常的弦歌》的首发式上提及创作初衷时表示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对西南联大的研究与探讨,回到“困境、欢愉、黑暗、光明、约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鲜活的肌理中叙述西南联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犹如电影中深焦镜头般将历史中与西南联大密不可分的那一群鲜活的人群拉近聚焦,除却大众所熟知的西南联大三常委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一众民国学术大师,更多地化笔触为镜头延展至具象的个人。使历史叙事的开展犹如镜头之间的剪辑组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思想、情感,从而创造了如银幕般的影像律动,也创造出了独特的影像时空与结构。本节采用电影语言中最为重要的“镜头与蒙太奇”元素切入王尧的历史188体育官方ios,探讨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细节的力量”。

笔者注意到《日常的弦歌》的六个章节中多以个人为中心展开铺陈,尤其是开篇即以主观镜头叙述了时间、地点、人物。以类似于纪录片式的客观视角结合特写镜头的描摹,充分展现郑天挺日记中所描绘的自身心路历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在艰难乱世中,支柱艰危的“孤臣孽子”形象。通过郑天挺这样一个桥梁人物,从侧面展现出西南联大的中枢人物梅贻琦和蒋梦麟在联合办学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艰难与抉择。文章中截取了相关日记、文献的记录,如同插入式叙事蒙太奇镜头选取了一些具体事例,从教师津贴的发放、教师宿舍的具体安排分配展现三校联合下校务工作的繁杂细碎,深刻体现了联大总务长的重责与不易。

片段式场面蒙太奇镜头转向郑天挺日记中记录的家庭生活。如同开篇的叙述般采用一个空镜转向“1938年2月4日这一天,长沙大雨,冰雹分落”3中,带领读者追思一年前故去的夫人周稚眉。通过闪回的插叙式镜头详细展现郑天挺夫妇的伉俪情深。郑夫妇虽为旧式婚姻,但通过引述自传向读者传递出二人相知、相守、相伴的一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在思想文化领域欲打破旧垒,开拓新路。其中“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确立以“人”为本位,强调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藉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夫妻两性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推崇个人存在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另一方面即为对中国传统两性道德规范的思考,由此引发女性解放的道德变革。提倡以女性为本位的道德也是五四色彩和现实意义的变革主张。围绕着“人性”,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婚姻伦理规范进行了猛烈批判,在吸收西方人本主义、进化论等文化思想后发起了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反对包办婚姻、反对片面旧贞操观等新思想。

188体育官方ios集中对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婚姻着墨写的最多也是郑夫妇,经由郑天挺的婚姻伦理观探讨转为对五四知识分子对于旧道德和新文化之间双重秩序间的思考与抉择。恰如章节结尾处,捕捉郑在寓所吃到最爱的蟹和鲥鱼时的影像定格特写镜头,“他不禁又想起夫人周稚眉:‘余最喜食蟹与鲥鱼,每春秋佳日自学校归,稚眉夫人常制以相侯”4。于质朴的镜头语言展现总务长郑天挺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个体,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训下治学、治家的侧面。

另一方面,通过蒙太奇镜头剪辑和特写镜头,结合视听画面的运动,分割重组现实时空。历史人文188体育官方ios的叙述打破了时空界限,对“时间的特写”转变为镜头语言内部的时间流变。例如在第四章节的开篇“1960年费正清和费慰梅环球旅行,在台湾与蒋梦麟重逢”5,采用了电影中插叙的手法,短短一个小节,犹如电影中的快速镜头闪回般概述了1960年代已经退居台湾、远离教育的原北大校长蒋梦麟不平凡的波澜人生。

在七年主政北大的过程中,蒋梦麟致力于提升北大的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准,将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旋涡的北大逐渐转变为以学术为主的高等学府。但与之相对的是在西南联大时期,蒋梦麟的作用和位置一直处于边缘化。结合蒋梦麟的自传式回忆录《西潮》叙述这段史料时,王尧采用了类似纪录片式的字幕式蒙太奇镜头嵌入,通过梳理梅贻琦的日记中侧面反映蒋梦麟在西南联大期间的一系列活动。虽然参与了一部分校务活动,但却集中于社交活动而非主事。回忆起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时,蒋梦麟曾提及“在那时候当大学校长真是伤透脑筋。在战时主持大学校务自然更难,尤其是要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而且三校各有思想不同的教授们,各人有各人的意见”6。

文章中还提及了蒋在联大期间,三校事务中有关办校的经费问题、人事问题,包括行政与教育能否兼为一体等问题所面临的指摘与困扰,犹如一个个叙事蒙太奇组竭尽可能还原西南联大时期真实的蒋梦麟。尽管蒋自身在《西潮》中并未涉及在联大期间的具体事务,甚至并未详细叙述西南联大的那八年时光。仅在“大学逃难”和“战时之昆明”有限的两个章节中,他提及了自北京辗转至长沙、重庆、成都、昆明这一路西迁的艰难险阻,还关注到了昆明的自然环境和名胜。甚至特意提及了离昆明城十公里处的黑龙潭,明朝末年居住在这里的一名学者和家人知晓崇祯帝殉国明朝灭亡的消息后就在此投潭自尽。由此引发了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即如别无他法拯救自己的国家、避免良心谴责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死殉国。抗战时期视死如归的军人们,他们的精神武装抱有同样的人生哲学。在思考中国与西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时,他以长江为隐喻,谈及“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如曲折的长江。不屈不挠的长江就是中国生活和文化的象征”7。而这也如同他的办学理念,在民族危亡之际办学之艰难,如何在历史艰难曲折中延续保存自我文化。即使在战后远离教育界,依然延续着“民主与科学”精神。结尾这一论述犹如空镜头般呈现出滚滚长江东逝水般的怆然悠远,引发读者对蒋梦麟的一生和他的办学精神的思考。

王尧的行文,不难看出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思维,将语言文字化为具象化场景直观地呈现,诉诸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样的行文策略一方面通过加强“时间的特写”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态”相错合、重叠、更替,形成一幅延绵不断的历史画卷;另一方面以空间维度而言,通过特写镜头切割主体,借由一连串镜头呈现同一空间或并置不同空间中的诸多人与物,形成时空交错从而建构起全新的序列与构思。而这也是王尧在精准地把握历史素材前提下,通过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见微知著地对西南联大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在困顿时局下如何葆有自我,坚持文人精神传承的另一重解读。

二、构图:风格化的布局

王尧曾表示他喜欢将历史文献转换成自己的叙述,从而创造一个历史场景,把人物置于其中,让他活动起来。如同电影导演般并非是历史文献的转述者,更多的是以主动者视角将历史人物安放在合适空间内,通过文字调动人物与空间的关联和情绪。

构图源自拉丁文“Composition”,意指对造型素材加以选择、组织、表现的结构法则。如果说影像透过景框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空间环境的静态构图,以及表现对象与摄影机动静对应的动态构图来展现人物与空间的关联,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王尧的188体育官方ios如同历史挖掘者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并非为大众所熟知的、更多存在于历史文稿、文人札记中的人与事,通过文字与外在的构图形态有机结合之后,变成了具象、直观可知、可识可感的形象。既指向宏大叙事的民族国家想象,也指向私人叙事的日常生活细节。尤其是关注到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期间,将知识分子们的鲜活日常琐记有机融入北京、昆明、长沙、武汉、重庆等城市空间的辗转移动。不仅有对彼时复杂世事的精妙洞察,也有对当下教育及办学理念的深刻思考。将叙事内容有机融入人物、道具、景观等空间布局的技巧,文字幻化为别具一格的风格化构图,同时呈现出文学与影像间的张力与审美。

《日常的弦歌》的开篇“1937年12月14日,郑天挺(字毅生)抵达长沙,这一天晴暄和暖”8,即采用白描手法直接以主观镜头呈现时间、地点、人物。以第三人称视角开启全书的基调,以一种温和、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描摹方式呈现出那一段战争阴霾下,众多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携手开启的那一幕西南联大的风云岁月。

这样的景别构图在其他章节也时常可见,如采用特写镜头推进聚焦于“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朱自清。结合《蒙自杂记》中记述的蒙自美景插入个人独白,“在蒙自的五个月,朱自清心情愉悦。这让他想起台州和白马湖,也让他想到北平的什刹海”9。蒙太奇镜头的剪切拼贴,将其记忆中的北平、台州的景象串联至蒙自的南湖,仿佛费穆电影般,完美将人景相交融,呈现出诗意氛围。用文字、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城市的前世与今生,从而使得特定城市的文化精神得以生生不息地绵延传承。书中以日记体的方式详细记述了以朱自清为代表的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们,自北平至长沙、再至昆明的一路迁移。而这也是战时众多知识分子在面临国难危亡之时,如何延续人文精神和传统、尽力维系三校日常教学的一副微缩图景。

而在西南联大这幅群像画中,如何塑造一名在时代洪流裹挟下依然保持自我的文人本色,王尧选取了朱自清。正如文中所提及的朱自清在诸多教授中个人风采似乎稍显逊色,但却可以透过朱自清看到西南联大的巨幅油画中的部分细节。王尧采用了铺陈式中景镜头还原特定细节,再辅以近景特写般的人物白描,从而加深画面感和空间感,生动刻画出在无聊琐碎、困顿不已的昆明日常生活中依然坚守着对学术研究和教育热忱的朱自清这一人物形象。这样的近景、中景构图式描写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朱自清对学术的认真严谨造就了其敏感与自尊的特性,也可以借由层叠式构图无形中传递出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文人对学术追求的纯粹与真挚。

当年的知识分子群体关于昆明、北京、武汉、重庆、长沙等城市的“集体记忆”,无论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王尧在论述谈论“城市记忆”时,希望深入到历史、人生、精神和文化层面。如果说借鉴本雅明的思路,记忆政治上的史事人物,以记忆地理上的高山大川,同时还介于自然与历史之间、兼及人与物的都市。那么在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记忆中,“为了忘却的纪念”促使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是工具,也不仅是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关于都市的论述,可以也必须有多重角度和方式。在西南联大的八年中,诚然所有的记忆和空间体验,既有可能无限接近本体,也有可能渐行渐远,在遗忘和记忆的巨大张力中,西南联大的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

论及五四对于现代大学制度诞生以及对于大学、知识分子、治学精神的影响,从宏观的时代大局到微观的个人论述,王尧认为五四的光和影一直影响着西南联大的点滴。

自1938年5月4日至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时光,始于五四,终于五四。八年过去,同样是5月4日这一天,“1938年5月4日这一天忽晴忽阴”至“1946年5月4日上午九点,会后在后山为纪念碑节目,再到图书馆前拍照时,小雨落下,拍照方毕雨势忽大”10。王尧先生巧妙地采用远景镜头展示西南联大自成立到结束的这两天的天气,又运用中景展示了朱自清、罗常培、钱穆在开学时的演讲,在结束时又聚焦了在图书馆前举行毕业典礼的梅贻琦、冯友兰和三校代表等一众人等,短短数行及勾连起联大八年艰难岁月的历史纵深感,形成了举重若轻的风格化布局。

论及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源自五四运动。五四中的三位重要人物,蔡元培提倡美学替代宗教提倡自由研究,提倡自由研究以追求真理,促使北大走上教授治校的道路,也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追求真理的治校准则。陈独秀则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这是使中国现代化的两种武器。而胡适则主张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以作表情达意的工具。众多经历了五四或是受到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完成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制度革新。西南联大其实是“五四”精神在教育方面的具象化体现。即使实体的学校不复存在,五四的精神还在,联大的精神也依然存在,余韵留存。

记忆和文学之间的纽带,根植于“图像”(imago)的双重含义:它既是一种记忆图像,也是想象的产物,是文学的创造性刺激物。文学想象必然引起记忆想象,而文学的图像库等同于记忆的图像库。11王尧笔下的西南联大以及一众知识分子,经由188体育官方ios式风格化的构图呈现出别样的景深和画面感,立体呈现出历史叙述下的人与空间的关联,进而建构起集体记忆和想象。

三、画外音:镜头外的主角

现代电影是以声像感知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影像固然是基础,但声音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画外音(off scene),即声源来自画面外的声音。影像镜头视觉呈现之外所发出的音乐、对白、声响等均属此列。

《日常的弦歌》以史为基,围绕主体人物身边的人或物辅以188体育官方ios化的记述,无论是日记、自传、著述、杂志,抑或是引入女性视角、第三方外部视角等方面,都可看作是画外音的多样呈现,也正是文学视听化的明确体现。也恰如188体育官方ios集的题目,西南联大的“回响”正是将这些外部元素视为一个独立的表现元素,不与视觉呈现重叠,达到巧妙的组合效果,在历史长河中虽遥远却清晰。

通常影像中的画外音能发挥调整节奏、揭示心理、呈现环境、连贯情节、制造隐喻与象征等功能。而王尧的文字则充分实现了文字的画面感营造,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声画同步”效果。

例如“昆明一隅,九儒十丐”章节中,即采用了影像中的旁白技巧,在开篇引用经济学家杨西孟的文章:“典卖衣物及书籍,卖稿卖文,营养不足,衰弱,疾病,儿女夭折,消耗资本,消耗最后的资本——健康和生命”12,呈现战时昆明物价飞涨,西南联大的学者们饱受贫苦生活折磨的画面感。通过“声画同步”诉说着知识分子贫苦艰辛的日常景象。尤其是文章中也多次引用了郑天挺日记中有关昆明物价和日常生活的详细记录,从微观视角映照彼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特别补助费的杯水车薪。又如蒋梦麟的《西潮》中谈到战时之昆明这一章节时,也提及昆明遭受战局波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他举例,“38年初到昆明时,八十公斤的米为法币6块钱,但后来涨到40元,后来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涨到了70元。”将具象画面和时空同一化,为教授们为了应对窘迫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心路历程”寻觅到合理声源。

另一重声画同步的运用则是文章中所截取的人物内心独白。无论是梅贻琦日记中对时局和办学的忧虑,还是朱自清感叹“花开时节之久”,抑或是闻一多对昆明学生运动的记述等,各种日记、札记、文章等都是联大的亲历者从各个层面,对联大办学和五四以来大学教育、精神传承、治校方针等重要着眼点的感悟与卓思。

与此同时,笔者关注到王尧还尤为引入了到访昆明的费正清这一外部视角,以他者之眼客观呈现彼时困苦不堪的昆明,以及贫苦交加但依然坚守的学人们。如此凭借客观的声音脱出画面现实,实现“声画对位”,体现出不真实中的真实,关注到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另一方面,熟悉中国政治的费正清深刻地了解当年中国大学教育与国民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CC系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把控。因而引入费正清的客观声音凸显出联大和政府间的冲突,学术独立与政府干预间的矛盾。再辅以蒋梦麟相较于在西南联大期间治学方面的非主事的边缘化存在,在党务这方面显得较为用心,但国民党试图“以党治校”的方针在三校学术独立、教授治校的民主堡垒面前收效甚微。正如王尧对郑天挺一生的旋律与注解的阐释“不患不精明而患不周密,不难于忠尽而难于五四。凡事不可有我,而不可无人”13,如何平衡学术与政治也是当时联大的众多知识分子贯穿其一生的命题。

除却上述的内心独白和外部视角,笔者尤为欣喜的是王尧在历史188体育官方ios中挖掘到了之前被遮蔽的女性声音。从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在西南联大时期自制“定胜糕”、潘光旦夫人赵瑞云、朱自清夫人陈竹隐等知识女性在战争期间清贫困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自身的傲骨和风姿,成为探讨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一个缩影。这些或掩藏于历史故纸中的她们多存在于夫君、子女的诗作、日记、回忆录中,但在王尧先生的笔下,这些富有力量与生命力的内心声音不单纯成为画面讯息的重复者,而是肩负着呈现主体、直指人心等使命,与画面构图形成参差对照的演出,成为站在镜头外的主角。而她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横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心路历程值得当下的我们回顾与思考。

如果说书中的章节都是类似于影像中的特写以微观或是个人切入,那么在最后一章探讨的《新潮》杂志可谓是群像展现。不仅聚集了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毛子水、陈达材、孙伏园、俞平伯、康白情、冯友兰、朱自清、杨振声、叶圣陶等以北京大学学生为核心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吸引了北京及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群体,如蔡元培、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教授的试作、评论、学术文章不断在《新潮》杂志发表,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和发声作用。

《新潮》主张的“以思想革命为一切改造的基础”,推崇“学术至上”,对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在社会转型时期,傅斯年等人的努力和反思,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新潮》杂志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氛围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与迷茫。以《新潮》作为《日常的弦歌》的尾声,如此声势浩大的群像声音承接了五四精神,不可否认它对后五四时代带来了理性的批判性思考。

传奇的西南联大是现代中国教育史的高峰,由治校转而治学,进而探讨人文学科的建设。这两方面对于今天大学的学科建设方针和学术路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虽然王尧笔下的众多人物早已远去,但大学之道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依然如同镜头外的主角成为时代永不消逝的回想和画外音。

结 语

王尧先生曾这样概括自己的学术理想:“以188体育官方ios为中介,探析20世纪中国188体育官方ios的多种文化精神现象;以作家的心态(文化与审美的)、人格、话语方式等为对象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重铸民族文化精神时的心路历程;研究188体育官方ios创作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选择的关系。”按照许纪霖的划分,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代际演变,可组略划分为六代:晚清一代(1865—1880年)、五四一代(1880—1895年)、后五四一代(1895—1930年)、十七年一代(1930—1945年)、文革一代(1945—1960年)、后文革一代(1960年以后出生)14。《日常的弦歌》中登场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承自晚清,历经五四,影响了后五四及当代,塑造了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谱系。

从记忆角度来看,文学是最优秀的记忆术。文学是文化的记忆,它不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更是纪念行动的载体,包含了文化所储存的知识。写作既是一种记忆行为,也是一种全新的阐释,通过书写所创造出来的全新文本由此浸入大众的记忆空间。

王尧的笔触如同影像般,从镜语表达、蒙太奇式的剪辑组接、风格化的构图和画外音的建构等方式,通过文学和影像的“互文性”更为具象化、直观化地把握文本之间的接触和交叉,内嵌于时空转换结构之中,独创性地展现了独具风格的188体育官方ios式审美。文学和影像两者紧密契合,从而使每一份具体的文本章节都蕴含着宏观记忆空间,再现了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精神。共同完成了对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回眸,也描摹出他们延续、更迭、演变的基本脉络。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日本所藏中国电影的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3YSB007),江苏高校哲学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研究(1968-2023)”(项目编号:2023SJZD1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美]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孙绍谊译,远流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5—36页。

2 [苏联]普多夫金:《电影技巧与电影表演》,刘森尧译,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7、73页。

3 4 5 6 8 9 10 12 13 王尧:《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想》,译林出版社2023年版,第10、124、321、5、151、79、41、8页。

7 蒋梦麟:《西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1 [德]雷娜特·拉赫曼:《文学的记忆性和互文性》,《文化记忆研究指南》,孙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04页。

14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6页。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