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辑】 《鸭绿江》2024年第10期|商国华:国徽诞生的荣光时刻
来源:《鸭绿江》2024年第10期 | 商国华   2024年12月10日11:31

第一次到北京的人,大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体会中国万众一心的力量,向飘扬的五星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继而,再移步到金水桥边,深情地注目毛主席的画像和庄严的国徽,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这种情感,早已深深融化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并在我们的心中代代相传。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天安门上的国徽象征着国家的主权与尊严,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团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力量。

时光似水,从我们国徽的图案设计算起,已经是75个年头了。时光荏苒,每当人们在天安门前看见庄严的国徽,心中都会生起因中国日益强大而产生的自豪感,同时,许多人对国徽有关的历史产生好奇:

“国徽设计的方案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又是谁设计了国徽的图案呢?”

“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是哪家工厂承担了这项光荣的金属国徽的制造任务呢?”

“在国徽制造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吧?”

2024年6月25日正午刚过,炽热的光线照在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公司的办公楼上(前身为沈阳第一机器厂)。受《鸭绿江》杂志社之托,我又一次推开了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厚重的办公楼大门。

在一楼大厅准备乘坐电梯时,我的眼睛却被大厅里金色与红色交织的图板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向大厅里一排排回形图板走过去。

“国徽!”“国徽!”“还有毛主席手持国徽图案开怀大笑的照片呢!”“对了,国徽照片旁边的那幅个人肖像照,不就是制造国徽的领头人焦百顺吗?”周围的人们都很兴奋。

环视四周的一块块图板,我看明白了,这是通用技术沈阳机床的厂史展览啊!

我的目光落在金灿灿的国徽照片上,脑海中涌出了194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启事。

那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10日定稿向全国发出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这则启事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了三项要求:“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须庄严富丽。”

当年那则启事的原文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头又接连涌出了历史文档中记载国徽图案设计的一桩桩往事。

正是那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启事,激发了全国各界人士参与设计国徽图案的满腔热情。

这一年8月20日,是征稿启事截止的日期。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新政治协商筹备会共收到了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国歌632件,歌词694首;国徽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幅。经评选委员会专家审定,国旗的设计方案和国歌词谱都获得了通过。国徽的图案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因此,国徽设计的稿件没有一件被采纳。

时间已经是开国大典之后了,国徽设计又一次提上了日程,谁能担此重任完成国徽的设计任务呢?全国政协决定邀请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的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同时担起这副重担,并由他们分别组织力量进行国徽方案的设计,具体承担设计任务的是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组和以美术家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

时间紧迫,为了能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把新国徽挂在天安门上,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学者,又分别提出了许多构思和设想,并各自对每个设计组报送的图案进行了反复的推敲研究。他们心怀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展开了设计国徽图案的竞赛。

两个专家组各自最满意的设计图案都拿出来了。当他们的图案放在一起比较时,在风格上却显得迥然不同。如何拿出让人满意的国徽图案呢?设计组听到了来自上级领导传达的一条意见:国徽当中一定要有天安门的形象。

显然,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天安门是中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也在这里宣告成立。因此,将天安门作为国徽主体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就此,一组新的设计方案又与专家、学者们见面了。

然而,哪家的设计方案能够获得一致赞许的掌声呢?

1950年6月20日晚,全国政协的国徽设计图案审查组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了清华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最终,专家、学者们的目光停留在清华大学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上。

三天之后的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掌声阵阵,毛泽东主席主持通过决议,同意了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

这个国徽图案之所以能被通过,是因为国徽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用天安门图案做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近三个月之后的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

按照公布的国徽图案,相关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赶制了一枚木质国徽,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然而,负责国徽制造任务的部门也非常清楚,木质国徽一经风吹日晒容易变形开裂,抓紧时间造出金属国徽来,成为负责国徽监制部门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这么重要而光荣的任务,交给谁合适呢?谁能保证这项任务如期完成呢?

国家相关部门寻找制造金属国徽的目光。最终瞄向了东北,投向了辽宁,聚焦在了名声赫赫的沈阳第一机器厂。

毋庸置疑,当年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没有辜负全国人民期待的目光,成功地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然而,今天的许多人想知道的是:当年,已经一只眼睛失明,仍然每天与砂箱、模具、炉火打交道的焦百顺,又是如何圆满地完成了国徽制造任务的呢?焦百顺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金属国徽的制造任务之后,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想亲自看一眼,他们亲手制造的国徽挂在天安门上。这个愿望又是哪一年实现的呢?

凝望厂史图板上焦百顺的照片,沈阳机床原宣传部部长黎先东、副部长杨新伟十多年前给我讲过的焦百顺与他的团队制造国徽的故事,又一次打开了我记忆的抽屉。

应该说,焦百顺在制造国徽过程中呈现的主要工作画面,以及从那些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主人翁精神,早已融进了我的记忆之中。当年的沈阳机床是铁西的一家大工厂,如今的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依然坐落在铁西区的地面上,这可能是《鸭绿江》把采访的任务交给我这个“老铁西”的原因吧!

就在我的目光要从焦百顺的照片移开时,我心头的一句话,自己“溜”了出来。

“焦师傅,你如果还活着,今年正好110岁了,尽管厂史展览上还记载着你制造国徽的简要事迹,但你们老厂里今天的年轻人还能记得你吗?”

我的自言自语变成了采访沈阳机床办公室副主任胥建和宣传主管苏晓晖的见面语。

“焦师傅是我们的光荣。他在制造国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一直是我们机床板块企业每年新员工入厂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焦百顺师傅的事迹在以往的日子里,只是沈阳人、辽宁人知晓的话,今天,随着沈阳机床融入通用技术集团,焦师傅表现出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担当精神,已经成为整个通用技术集团乃至全国同行业传承的红色经典了。”

胥建的几句话,让我不由得点头称许。

“有一个细节,焦百顺师傅1956年曾到过天安门专门去看国徽。这个时候,他是沈阳的先进生产者,还是全国机械系统的先进生产者呢,这个故事你知道吗?”我把又一个采访的话题,转向了办公室的宣传主管苏晓晖。

“焦师傅在完成国徽制造任务后,又连创佳绩,创造完成了IA62床身的铸件,又试铸成功了水平尺铸件,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难题,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和全国机械系统的先进生产者。也正是因为如此,焦师傅实现了去北京天安门亲眼看一看他和工友们制造的国徽的愿望。”

“在我十几年前的采访记忆中,你们宣传部曾保存了一些50年代末期你们厂报采写的焦百顺当年制造国徽的故事。那些60多年前的厂报,还能找得到吗?”

“有关我们制造国徽的一些文字报道,我们都有保存,我会发给您电子版的。”苏晓晖的回答让我惊讶!

真不愧为宣传工作主管,她给我讲的这段故事与她之后发给我的资料,让我无论对她本人还是今天的通用技术沈阳机床,都生出了敬佩之心。

就此,焦百顺带领工友们制造金属国徽前后发生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清晰完整的画面。由此,我要写给读者的文字也从今天的采访,拉回到1950年8月的时空。

1950年8月23日的沈阳,满是秋高气爽清新的空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模型经过严密包装,在相关人员的护送下,运抵了沈阳第一机器厂。

沈阳第一机器厂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厂领导会议正在厂会议室召开。

“这可是咱厂历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啊!”

“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咱们,这是多大的光荣啊!全国的工厂多了,只选中了咱机床,说明国家对我们的相信。”

“北京在看着我们,全国人民也在看着我们。”

“这不但是一项生产任务,也是一个政治任务,这可是咱为工人阶级争光,为沈阳机床争光的大事!”

“按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从模具制作到最后浇铸都有很大的难度,尽管这样,我们也要把高水平的活儿干出来。”

“什么是高水平的标准?任务书已经交代明白了,那就是要保证浇铸的国徽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

“大事,就要选择能干大事的人,这个活儿交给铸造车间是一定的了!但铸造车间谁能把这副担子挑起来呢?”

厂领导班子会上,大家发言空前踊跃,自豪中显示出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至于人选,大家都不约而同瞄向了同一个人——铸造车间大型工段的工长焦百顺。

“百顺,我刚从厂里回来,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你带领工友们完成,厂领导说了,这项任务只能做好,不许做坏。咱们要干的活儿可是咱中国最光荣的任务,制造金属国徽,这个就是国徽的模型。”铸造车间的周支书对焦百顺说,指着桌子上带有五角星、天安门城楼、麦稻穗和齿轮的国徽模型。

焦百顺端详国徽模型,又把目光投向周支书。

“国徽是代表咱新中国的标志是吧?”焦百顺问。

“对了,国徽是咱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做了主人的标志。一句话,国徽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明白吗?”

“国徽!代表的是我们新中国?代表工人、农民,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咱厂了?”焦百顺惊喜地望着周支书。

“对呀,交给咱们了!焦师傅,正因为这件事重要,厂领导再三研究,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咱们车间,厂领导还说,具体的制造任务要由你来承担。大家都相信你能带头完成任务。焦师傅,说说吧,你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周支书看着焦百顺说。

“支书,交给我了?我能行吗?”焦百顺吃惊地问。

“交给你了!这可是组织上对你最大的信任,你领着大家干。还有,图纸已经按照国徽要求的尺寸设计好了。”周支书边说边打开图纸,嘴里还念叨着。

焦百顺时而翻看着桌子上的国徽图纸,时而又把目光落在国徽模型上,一时间,百感交集。

此时此刻的焦百顺思绪如潮,他想起了1945年在沈阳大东铁工厂干活儿时的情景。14岁开始学翻砂的焦百顺,年年月月在烟雾和灰尘的弥漫中迈着沉重的脚步。1947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干活儿的焦百顺被溅出的铁水烫伤了左眼。铁工厂的掌柜面对晕倒在地上的焦百顺,骂了一句“废材”就再也不闻不问了。工友们急匆匆把焦百顺送到医院,大家凑了50元金圆券的押金才看上病。

看病的大夫对焦百顺说:“你的眼睛可以治好,但这点儿押金不够!”无奈之下,拿不出钱的焦百顺,只能回到了家里。一个月之后,33岁的焦百顺左眼失明了。

解放后,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他从苦海中救了出来,让他当家做了主人,担任了车间大型工段的工长。想到这些的焦百顺,目光从图纸上移到了周支书的脸上。

“请党和人民放心,这么重要的活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保证完成任务。”

“焦师傅,你放心!我马上就把各班的大技工都招呼到一起,让他们都听你指挥,别的工作先放下,一切为制造国徽的活儿让路。”周支书拍了拍焦百顺的肩膀说。

第一机器厂要造金属国徽的消息传遍了全厂,焦百顺成了全厂上下最受瞩目的人。为国家制造国徽的自豪感,感染着厂里的每一个人。一时间,铸造车间的每个大技工都在周支书的心里过滤了一遍。由周支书点将的大技工,全部都到焦师傅面前报到了。焦百顺像一位出征的指挥员战前点将一样,把每一个报到的大技工都打量了一番,脸上显示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早已想好的几句话脱口而出:

“咱们可都是周支书选出的精兵良将,国家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们,说明啥?说明咱厂子在全国有名。这么大的沈阳,工厂多了,咱铁西就有几百家。为什么我们叫第一机器厂呢?第一,就要干第一重要的活儿。一句话,把活儿干好!为咱厂子增光添彩,为国争气。”

然而,困难和问题,挡在了国徽制造团队前进的路上。

焦百顺明白,国徽要求的材质是铝合金,没有化铝罐,达不到铝合金材质的要求。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化铝罐,不能等,怎么办?

焦百顺一声令下,带领工友们奔向了厂里的废铁堆,找出能用的金属边角料,精心地造出了化铝罐。

几天后,自制的小炉子也在烧得通红的炉膛里,拔起了蓝色的火苗。一时间,砂冲子翻滚不停,掌炉的师傅看到温度升到了最高的火候,向焦百顺点了点头。

焦百顺看到铝水到了火候,马上组织工人试注了几箱。

一小时过后,打开沙箱的几个师傅顿时没了笑容。

第一批铸件废了。

“是不是砂型的质量有问题呢?”焦百顺陷入了沉思。

十几个工友围着铸件一句话也没有。焦百顺说:“再倒几火看看!”

第二批铸件仍然与要求相差甚远。

望着接连出现的废品,工友们一时开始抓耳挠腮了,而此时的焦百顺,仔细研究着铸件上的裂纹。只见他也围着铸件转了一圈又一圈之后,冒出了一句话。

“依我看,是铝水温度和配料上的问题!”

焦百顺的话,显然是点拨了工友们认真筛查的思路,重新制作模具、砂型,认真细致地查找问题,成了工友们自觉的行动。

问题终于找到了,原来是厂里的砂型质量不好,影响了铸件的质量。

焦百顺提出了扩大范围选砂的要求,厂领导全力支持。

一次、十次、几十次的选砂过后,内蒙古和大连的砂型达到了标准要求,有黏性的细砂与无黏性粗砂的结合,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然而,刚刚要加速前行的步履,又面临了一个岔路,让焦百顺不得不放慢了前行的速度。

“浇铸可都是按工艺要求严格进行的,为什么浇铸出的图案出现了凹陷呢?”

“材料没问题呀!百分之八的铜,百分之九十二的铝。当然,铜的熔点和铝的熔点不一样,是熔点出了问题,还是火候掌握得不好呢?”焦百顺和技术尖子裴庆江、朱凤仪之间你来我往,互相发问。

一次次的发问,带来了一次次的实验论证。

“不就是没有脱氧剂吗?用木棒搅拌照样可以达到脱氧的要求。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没有,那就用肉眼观察嘛!铝水在不同热度下的颜色总会发生变化的。”焦百顺集合大家的谋略之后,开始了又一轮的试验。

反复的试验过后,理想的答案终于一点点让大家露出了笑脸。

问题的症结暴露出来了,由于铸体面积增大的原因,铜铝合一的液体流动的时间,在拉长的情况下变成了固态,为此,冷却后的液体出现了凹陷的状态。

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在焦百顺以往的生产经验中找到了。

“可以把液体的水口改成双水口试试!”焦百顺对试验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局部浇水加速液体冷却的时间考虑,哪地方最后冷却,就让它先冷却,先变硬,这样问题会解决的。”焦百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措施。

焦百顺提出的新措施,让国徽的制造达到了成功的标准。成功那一刻的场面,永远进入了历史的记忆。

已经是下半夜两点了,十几个工友与焦百顺一起蹲在地上看着砂箱,他们等待着焦百顺打开砂箱的命令。

“打箱了!”

随着焦师傅一声令下,张师傅揭去箱圈,一股热浪冲出了砂箱,跃上了天棚。焦师傅轻轻拂去国徽铸件表面的砂子之后,白亮、水滑、清晰的线条出现了,特别是鼓鼓的麦稻穗就像真的一样。这时候,只听见焦百顺大喊一声。

“成功了,成功了!”

叫喊声、欢呼声,在车间回荡着。这时候的焦百顺脱下身上的布衫,包上国徽铸件贴在胸口,快步向车间支部办公室跑去。

跟随焦百顺的脚步走进车间办公室的工友,笑容满面地一遍遍地用自己的衣襟擦拭着国徽,边擦边议论着:

“这个最大的国徽一定能挂到天安门上的!”“我们在铸件后面签上名吧,毛主席还能看见呢!”

周支书的目光不时在国徽铸件上和工友们的脸上移动着,当他的眼神与焦百顺的目光交织到一起时,周支书伸出的大手与焦百顺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就是凭着这样的精气神,焦百顺带领他的团队,终于制造出了三种规格的67枚金属国徽。

1951年4月,焦百顺带领的国徽制造团队,提前20天完成了金属国徽的制作任务。

1951年5月1日,在全国人民欢庆国际劳动节的那天,凝聚着沈阳工人阶级的心血和智慧、饱含中国工人阶级爱国深情的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听到这一消息的沈阳第一机器厂,变成了沸腾的海洋。那一天,厂里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那一天的焦百顺、周支书和铸造车间的工友们一直把自豪的笑容挂在脸上。那一天,工厂的广播站反复播放着一条消息——咱厂制造的金属国徽挂在天安门上了!天安门上的国徽就是咱厂制造的!

自从国徽挂在天安门上的消息,传到沈阳第一机器厂那天起,焦百顺就在心里就种下一个愿望。“我还要好好干工作,争取当先进,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去看一眼我们亲手制造的国徽。”

1956年的4月,北京的街头姹紫嫣红。当选为全国机械工程系统先进生产者的焦百顺,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会议结束当天,他就兴冲冲来到天安门广场,走到金水桥边,望着毛主席的画像和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一时间百感交集。

“国徽呀,又见到你了,你金黄的麦穗上有多少个麦粒,你那齿轮上有多少个齿牙,我都记得。我还要告诉你,我见到毛主席了,我还和毛主席一起合影了呢!”

2012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坐落在沈阳铁西区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了。

就在这一天,参观的人群欣喜地看到,一枚金灿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摆放在博物馆铁西馆的正厅,人们争先恐后与国徽拍照。

原来,这枚国徽是博物馆邀请曾经参与过金属国徽制造的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老工人吴嘉祜,指导有关部门按照挂在天安门上那枚金属国徽的尺寸复制的。

也就是这一天,吴嘉祜回忆起制造金属国徽历程时,情不自禁地对参观的人群说了这样一段话:

“那时候,我负责制造金属国徽的第二道工序——精加工抛光。虽然,我们不在一个车间,但我们都看得很清楚,铸造车间每天都灯火通明啊!为了让我们的金属国徽闪闪发光,焦师傅还带领我们制作了许多小工具呢!用钢丝刷打磨毛坯表面,再用小刀把国徽图案的细节雕刻出来,然后进行整体抛光。这样的效果就是8个字——铮明瓦亮、金光闪闪!要知道,为了提前完成国徽的制作任务,我们可真是按焦师傅说的那样,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困了就睡在车间,饿了吃个窝头咬一口咸菜呀!”

七十五年了,天安门上的国徽见证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也一定会见证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商国华,沈阳人,中共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铁西区文联名誉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诗集《飞虹》《失衡》、长篇报告文学《钢铁作证》《国家砝码》先后获第四届、五届、七届、十一届辽宁文学奖;长篇小说《我们走在大路上》获辽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优秀奖。先后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最美沈阳人”“沈阳市优秀文艺家”“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最佳写书人”和辽宁省总工会宣传部授予的“辽宁省职工文学艺术家”“辽宁省职工文化专家”称号。2024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优秀作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