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闲话魁星像
来源:北京晚报 | 陈兴   2024年12月11日09:46

二十多年前,我在旧货摊上买了一尊木雕魁星踢斗像,回来细看,应是清代的做工,材质为紫檀木。多年来,我将这尊木雕置于案头,视若珍宝。

紫檀木是珍贵木材,其名源自晋代崔豹的《古今注》:“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旃。”此木质地坚硬,成材时间长,并无清晰的纹理,剖面起初为橘红,时间一长就变成紫红或黑紫,脉管纹细如牛毛,呈丝状,产地有限,产量稀少。在古代,紫檀木多用来制作家具或高档工艺品,《全唐诗》载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中有“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明代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笔》里,记述了女皇武则天为其宠禽打造紫檀棺材的故事。清代,紫檀木的用途更为广泛,能雕就魁星踢斗像,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中国的神祇多以偶像形式崇拜,形貌大都根据传说故事塑造而成。如关圣帝君,红面、长髯、绿衣,手持青龙偃月刀,和《三国演义》的描述差别不大。又如齐天大圣,以猴为造型,头戴金箍,手持如意金箍棒,和《西游记》的描述并无二致。但魁星的形貌来源有些特殊,是从“魁”这个字的字形悟出来的。

魁星原为“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宫七宿之首的奎星的俗称。“魁”是形声字,右部为形符“斗”、左部为声符“鬼”,意为舀汤的勺子,据《说文解字·斗部》:“魁,羹斗也。”北斗七星连在一起像勺子,古人又将这七颗星分成两组:勺状的四颗星名为“魁”,斗柄的三颗星名为“杓”。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描述了魁星神像的形貌,明代的瓷器上也出现过魁星踢斗的图案,可见最晚至明代,魁星便已定型为现在所见的模样。魁星是以鬼面相貌出现的,头发直竖,黑面獠牙,右手执朱笔,以批点状元进士;左手托金块,比喻“日进斗金”。其左脚翘起踢斗,右脚独立于鳌鱼头上,因为中状元后会跪在丹墀上朝拜皇帝,而阶石上雕有鳌鱼,意为“鳌头独占”。

汉代《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把“奎星”演化为天上文官之首,是主宰文运和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帝王尊孔,视孔子为“奎星下凡”,曲阜孔庙有奎文阁,各地孔庙有奎星阁;“奎”后来演化成“魁”,如今的魁星阁仍是游人如织。

文人墨客对魁星多有题咏,如清人刘沛霖的《登魁星楼》:“行人到此豁双眸,任许闲凭百尺楼。新雨窗间山远对,夕阳城下水长流。一年春色容巢燕,万丈文光接斗牛。自有云梯能接引,终须次第占鳌头。”至于民间传说,也有不少,如《三侠五义》第二回的“奎星兆梦忠良降生”,写的是包公乃奎星下界,样貌黑丑,被视作妖邪,幸得兄嫂搭救,免于夭折,抚养成人,故一生视嫂如母。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建有“文昌庙”“文昌阁”,那是奉祀“梓潼帝君”的。传说东晋时,居于四川梓潼七曲山的张亚子在对外战役中英勇献身,朝野为感念其功,立庙奉祀,称“梓潼帝君”。成仙后,因兼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道教特加封其为“文昌帝君”,明代京城建有文昌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武百官都要参与祭典,清仁宗还命礼部把文昌编入祀典。尽管“文昌”和“魁星”都是祈求文运与考试的神祇,但不是同一尊。

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最好的出路是入仕途,所以都敬拜魁星。现在科学昌明,科举制也已成为过去式,考试成绩对年轻人来说还是很重要,所以民间依旧敬拜魁星,用来寄托良好的期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