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沈从文与卞之琳的“薪火相传”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崔鹤同   2024年12月11日09:56

1935年7月,25岁的卞之琳从日本回国。秋初,应好友李广田之约,来到济南,受聘于山东省立高级中学。10月,他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主客体之间的诗意转换,相映成趣、互为镜像。它富有多重的解读,有人理解为爱情,有人理解为哲学。

卞之琳1910年12月出生于江苏海门,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此前他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写诗。进入北大后,师从徐志摩。卞之琳把自己的诗面呈徐志摩,徐志摩读后连连称赞。他对卞之琳说,要选几首登在他新创刊的《诗刊》上。过了一段时间,又找卞之琳要了他新近创作的20多首诗,拿给好友沈从文看。他们都对卞之琳的诗大加赞赏,觉得应该把他推上诗坛。沈从文给素不相识且名不见经传的卞之琳写了封信,对其诗表示赞赏的同时,还说他和徐志摩都认为可以印一本诗集。

沈从文还为这本小诗集起名叫《群鸦集》,还写了篇《〈群鸦集〉附记》刊登在1931年5月的《创作月刊》上,热情地向读者推荐:“弃绝一切新辞藻,摈除一切新旧形式,把诗仍然安置到最先一时期文学革命的主张上,自由地而且用口语写诗,写得居然极好,如今却有卞之琳君这本新诗。”

卞之琳读到这篇文章,喜出望外。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刚刚写诗就遇到两位伯乐,热情地提携、无私地帮助。

1931年,徐志摩与上海新月书店谈妥为卞之琳出版诗集《群鸦集》。谁知,徐志摩不幸于1931年11月19日遭遇空难逝世,这本诗集的出版延迟了。

1933年春天,卞之琳利用放春假的时间,由北平来到青岛,拜访沈从文。此时,沈从文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他读了卞之琳的诗稿《三秋草》后,不由得击节赞叹。沈从文当即慷慨地拿出30元,支持卞之琳自费出版新作《三秋草》。当时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月薪是30元至40元。沈从文月薪150元,还要承担他和九妹沈岳萌的生活费用,手头并不宽裕。卞之琳看到他抽屉里还放着当票,但沈从文坚持把30元塞给卞之琳。当时,沈从文经济窘迫的状况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实际上这30元是未婚妻张兆和提供的。

沈从文对卞之琳出版诗集《三秋草》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出资赞助只是一方面,书名题签是沈从文,作序推荐也是沈从文。

卞之琳回到北平后,就用这些钱将《三秋草》印出300本,成为卞之琳得以出版的第一本诗集。1933年5月5日,《三秋草》由新月书店出版。这本薄薄的诗集,开启了卞之琳丰厚的人生。

而沈从文资助卞之琳出版诗集《三秋草》,是将当年郁达夫引领他走出北平窄而霉小斋友情的温暖,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有意思的是,臧克家决定自费出版诗集《烙印》,得到了卞之琳的建议和鼓励。已经到了清华大学执教的闻一多为臧克家的诗集《烙印》作序,卞之琳、李广田、邓广铭在北平设计封面。闻一多支持20元、王统照支持20元,还有一位朋友慷慨解囊相助。花了60元出版的400本诗集很快脱销。当时,臧克家还是国立山东大学的一位学子。臧克家将卞之琳视为《烙印》的助产士,“没有卞之琳就没有《烙印》”。

这种“爱心接力”、薪火相传的善举,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