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志良:澳门文学奖描绘了澳门文学界的群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志良   2024年12月18日10:14

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序

澳门文学奖作为一个鼓励澳门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平台,已经进入了而立之年。自从举办以来,澳门文学奖得到了广大澳门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设立公开组之后,也得到了海内外文学工作者的踊跃投稿参评,在这个意义上,澳门文学奖不仅系统推动、见证、参与了澳门文学的发展繁荣,也明显增加了澳门文学和城市文化形象的能见度和影响力,令人振奋鼓舞,我们也倍感自豪骄傲。

回想1993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午,我约请澳门日报李成俊社长、李鹏翥总编辑、澳门笔会陶里理事长和澳门大学中文系李观鼎教授在国际银行四楼海洋酒楼一起餐叙,试探性地提出设立澳门文学奖和读后感征文比赛的构思。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很爽快就答应支持。那时候,澳门基金会给人的印象就是管理澳门东亚大学的机构,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事实上,因为澳门东亚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和亚洲国际公开大学1991年相继成立,澳门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正要转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我们除开推动与内地交流和中葡合作之外,也试图更多参与澳门的学术文化事业。这次聚会,打开了与本地文化机构和社团的紧密合作之门,也找到了合作的有效路径和模式。这两个奖项就这样应运而生,不知不觉,已经历了30个寒暑,并且成为文学界的知名品牌,李成俊、李鹏翥、陶里三位澳门文化界的前辈如果泉下有知,也应感欣慰。如今,海洋酒楼已不复存在,但我们在澳门文学奖三十而立之年,必须饮水思源,对三位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不仅因为这个奖项的设立,更因为他们毕生为澳门文学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杰出贡献。毋庸置疑,他们是澳门当代文学其中最突出的的开荒牛和奠基者。

澳门本土当代文学发轫于1950年创办的《新园地》,其真正兴盛当始于1983年《澳门日报‧镜海》纯文学版的创刊。1986年和1988年两次澳门文学座谈会的召开,是澳门文学界集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大大激发了本土文学创作的热情。澳门文学奖的设立,则为这股热情的抒发创设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随后,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的澳门文学“八选”──《澳门离岸文学拾遗》(上、下册)、《澳门当代诗词纪事》(上、下册)、《澳门短篇小说选》《澳门188体育官方ios选》《澳门新诗选》《澳门文学评论选》(上、下编)、《澳门当代剧作选》以及《澳门现代诗选》(上、下册),并在澳门回归前夕,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20卷本的“澳门文学丛书”。回归后,又与作家出版社和中华文学基金会连手出版了一套全新的“澳门文学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66册,还有13册今年推出。同时,我们又从2011年开始与文化局合作出版年度文学作品选和演艺评论选,如今已分别出版了11册和4册,其他机构和社团也出版了很多文学期刊和作品。至此,澳门当代文学全貌的脉络和轮廓已基本清晰,澳门文学界的群像也树立起来了。

澳门回归25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澳门文学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我们有幸成为这个激情澎湃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有幸成为这个翻天覆地时代的记录者和书写者。澳门的文学不仅书写小城的景物事件、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已经逐渐将视野拓展到更大的时空,将城市的命运与国家和世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澳门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扩展到中原大地,不少优秀作品还翻译成外文出版。一句话,澳门文学创作大大丰富了澳门文化的内涵和市民的精神生活,令城市的文化形象、韵味更加亲近、可爱、鲜活,也大大促进了人们对澳门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了澳门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播力,澳门作家也成为了澳门这个伟大时代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

当然,与其他城市相比,澳门文学虽然绿草成荫,生意盎然,但我们必须承认,还缺乏标杆性作品和标志性作家,我们期待,在澳门这片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人性光辉的沃土上,有一天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创造澳门文学耀眼的高峰,照亮更多的人。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追寻历史,探究文化,深入民间,紧跟时代,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衷心感谢澳门文学奖过去30年的所有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祝贺所有的得奖者,因为你们才有澳门今天的文学盛景,因为有你们才有文化澳门的未来。愿我们齐心协力,一如既往做好文学百花园的园丁,用心栽花种草植树,共同迎接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更盼百家争鸣中,长出参天大树,为文学立碑,为澳门争光,为国家建功,为文明添彩。

吴志良

2024年11月6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