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刘耳的由来
刘耳的名字原来叫做刘二。那是最早的时候。“刘二”这个名字当时是随便起的,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名。这个人虽然几十年一直工作在城里,但怎么说都是从村里出去的。在农村出生的人,如果父母与文化关系不深,这样的名字是可以用到死的。
我的心思当时不在名字上。
而是在刘二的身心之上。
因为刘二不仅仅只是刘二,刘二是一群人,这群人是一个群体。在我们国家,这是很庞大很庞大的一个群体,而且这群人的后来者,还会源源不断,会没完没了。
这群人从乡村走出去了,他们和故乡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我最早的思考是,这个叫刘二的城里人,如果哪一天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他要是像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那个老太太一样,他如果想把自己弄回到老家去,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生为故乡的人,死为故乡的鬼”。
可他回得去吗?
这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你可以说,你是故乡的人,因为你生在故乡,你长在故乡,你的语音,你的饮食记忆等等,都是故乡给你的,你甚至可以说,你是故乡土地上长大的一棵树,因为你长大以后,城里把你拿走了,拿去当成建设城市的材料用了,因此,你就不再是故乡的人了。你和你故土的血脉,就这样,是不是就断掉了。能证明你还是故乡人的,是你出去后为这块土地或者这块土地上的人做过什么?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人能给自己的故土做过多大的事呢?至少绝大多数都没有!因为在城里,你每天也在疲于奔命,而且焦头烂额。有混得好的,也有混得不好的。而你故乡的人,他们却一直把你当做最亲的人。
别的,他们是不管你的。
他们管你干什么呢。
他们自己的事,他们都管不过来。
但是,如果你想和他们重新发生关系,就像福克纳在他那部伟大的小说里写的那个老太太,你想魂归故里。你想生是故乡的人,死了也是故乡的鬼。
这就由不得你了!
这问题很大吗?
当然很大。你可以说,死了就不用想那么多了,可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你做不到,你的家人也做不到。我们都是俗人,我们很多很多人都做不到。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哈佛大学的一个医学博士后,在他的微博上说,他在飞机上看了《买话》,回家过清明的那几天,他发现他就是《买话》里的刘耳,孤独……张惶……完完全全地就像一个外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天晚上吃饭,谈到《买话》,有一个朋友也说,他每次回到村上,他爸爸都希望他晚上到家,他不希望被人看到,或者少一点被人看到。为什么?他爸爸说,不好做人啊儿子!
◆有一个国家干部,退休后回到村里来住,我听说的,但说的是真的。有一天,他和村里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吵架,那人最后就指着他说,你这个国家干部有什么用,到头来也就这样,和我们没什么区别。这就像网上经常看到的那句话,叫做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这个干部后来就被这句话一直重重地压着,怎么想都想不通,就整天开始唠唠叨叨的,郁郁寡欢,后来就病倒了,就像伟大的托尔斯泰写过的一个病人,这个人叫伊凡·伊里奇,病着病着后来就病死了。全村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再就是有一个当官的,死了之后他的家人想把他骨灰拿回村里的山上埋葬。村里的老老少少,在村前远远地就把他给堵住了,不让他回来。就因为他是一个贪官,是被抓了以后死的。因为在村里人的心里,你不是一个好人,所以,你不能再算是我们村里的人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满山遍野。
所以,刘二就改成了刘耳了。
刘耳的这个“耳”,就是想让刘耳和刘耳们这个群体的老老少少,用耳朵好好地听一听,听听别人怎么说你!你心中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哪一个是真实的你。你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