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凡《风的宝藏》 创作谈 :追风游戏
我人生最初的十二年是在一个美丽的村庄度过的,幸福的童年加上回忆的滤镜,让我脑海里的乡村总是闪闪发光。但我一直没有动过心思写乡村,一是因为我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远远比在乡村的长,二是因为在一年年的乡土行走过程中,在多年前阅读了以《秦腔》为代表的一波乡村题材小说以后,现实乡村的困境和作家在想象中对土地的焦虑交相呼应,让我心忧,也深感无力。理想主义的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独特的样本——一个既有当下乡村的普遍困境,又开创了独特出路,既古老又年轻,同时自带张力和丰富性的村庄样本。我知道中国大地上有很多这样的村庄,最先和我相遇的是张北草原天路边的德胜村。
2020年,苏少社副总编辑陈文瑛老师跟我约稿,我们一起聊到了生态文学。我想起和家人一起去过的张北德胜村,就给她转发了关于德胜村的报道。她提到了外交部发言人在谈及绿色奥运时说的一句话——“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句既诗意浪漫,又充满故事感和科技感的话也点亮了我。在王泳波社长和陈文瑛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决定以德胜村为场域的原型来写一个我很久前就想写的故事。
故事是从孩子们玩的追风游戏开始的,那是我的孩子们在德胜村真实发明并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身为作者的我也像他们一样,以写作体验了一次独特的追风游戏。
像风一样,这个故事有它的起源——它是从我的过往经历和心灵世界中吹过来的。2016年开始,我的先生远赴非洲,驻外四年;后来,他又被单位派驻到中国西部,支援西部建设。作为妻子,在支持他事业的同时,我也不免为分离而焦虑,为工作和家庭的难以两全而焦虑,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将缺席而焦虑。也许是因为骨子里终究流着期待团圆的血液,2018年,我带着大儿子前往非洲旅居。而现在,一到寒暑假,我就带着两个孩子去西部和他们的父亲团聚……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打在荷叶上的雨水,过路无痕,相反,它像春天的风,陪伴着我的孩子成长,让他们的那段生命开出了不一样的花。很多家庭有着类似的经历——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事业和梦想,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无数普通的一线建设者(包括风电建设者)远赴他乡,像风吹向祖国大地。《风的宝藏》里的家庭,是无数个建设者家庭的缩影,故事里的男孩,也是这些建设者后代中平凡的一个。
像风一样,这个故事总尝试带着我的笔尖不断拓宽它的广度和深度。为了让它更加贴近现实,我前后四次去往德胜村,打开自己的所有感官,感受那里的一切,也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句像穿越时空的丝线,在风的牵引下,一头穿起童年的乡村记忆,一头扎向现实乡村,和它们同行的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跟着风的脚步,把视角拉向天空,又跟着现实生活的脚步,把视角贴近大地:除了看到那些独特的山川与生灵,乡村生活的跌宕飞扬与平凡日常也一点一点进入我的视野;除了看到不同的孩子,也看到了新时代农村的各种人物——乡村的第一书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见证乡村发展的智慧长者、视频博主,乡村快递站的创办和运营者,月嫂、厨子……
自然界的风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故事里的风也不止作为背景,不止关乎风电科技、光伏产业、新农村建设,我还尝试让它去点亮家和家风、爱和责任、选择和成长。我尝试写出这座村庄的现在和过去,尝试写出这些平凡人的经验和精神,因为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时代经验和精神的一部分。我尝试在科技的加持之外写出所有人的相互扶持、齐心奋进,因为这些让这座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朝气和生机。我也尝试写出家风乡风的传承,人情与童心的善美,因为这些让这座村庄葆有了乡土中国温润绵延的伦常智慧,也在中国独有的坐标里观照着人性的丰饶和光芒。而做过所有这些尝试之后再回头看,我才发现:这座村庄仿佛也是我童年生活过的那座村庄,它从未远去。从某种维度看,这也许是我的幸运。
同样让我倍感幸运的是,我的责编张海丽老师和苏少社的同仁们对我无比信任:他们知道我业余热爱绘画,在出版《露天厨房》时就约我画水彩插图,这个故事写完以后又继续让我自己画封面彩图和内页插图。他们的肯定让我有了继续尝试和探索的勇气。
要用什么样的画面来呈现呢?我一次次回想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在张北德胜村采风时的场景,想起我们站在那里的广场上环顾那座美丽的村庄,想起盛夏的下午他们追着跑着去踩风机的影子……我决定画一幅黑白长卷,尽可能多地展现村庄的样貌,呈现故事中的场景。这让我不得不放弃人物特写以保证画面视角转换更加顺畅,不得不放弃真实的比例让巨大的风机能完整入画。但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也让我充满动力——作为写作者的我和作为绘画者的我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上合二为一,也让我在不同类型的创作中感受到了同样的创造之乐,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封面的呈现同样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一开始,我想突显空间感,想找到风在画面中流动的感觉,就用剪纸和拼贴的方式创作了一幅封面图(美编蔡蕾老师贴心地设计成了本书的藏书票)。后来,我的大儿子跟我说,他特别喜欢大麦学习骑马的情节,总让他想起自己在草原骑马的场景。于是,我又以男孩和马的侧面作为构图主体,综合工笔、水彩等多种风格和画法完成了第二幅封面图,也就是现在的封面。
无比幸运的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谢猛军导演和他的学生们看到了我的努力,用他们高超的专业能力让我笔下的人和物动了起来。感谢他们!
愿这个故事和故事里孩子们的童年,能被更多人看到、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