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切近生活要害——崔曼莉《羊毛苹果》简评
崔曼莉以写职场小说而声名鹊起,2008年,其长篇小说《浮沉》风靡一时,京城内外,职场女性几乎人手一册。她能捕捉到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2008年,正值中国奥运会召开之际,也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标志性年份,曼莉选择此时推出《浮沉》,可谓恰逢其时。小说聚焦于赛思中国前台接待乔丽,她凭借总裁秘书这一跳板,成功转型为销售人员,其一系列商海奇遇,生动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80后年轻女性迎接挑战的传奇故事。那是一个令人遐想连篇的白领丽人时代,“妇女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尺度”,这一说法在《浮沉》中以生动的故事得到了验证,并由此展现了中国奇迹。年轻一代女性的自我塑造、在商场中勇于拼搏的英姿,以及她们所展现的智慧与谋略,不仅构筑了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商界博弈大战,也真实反映了中国现实中充满奇迹与神话的一面。那是一个中国文学充满表现力的时期,亦可视为中国90年代以来文学“表现主义”的鼎盛阶段。
多年之后,曼莉佳作频出,她变得更加内敛沉静,其心境始终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持续关注并关怀着现实。尽管她是一位典型的书斋作家,读书、写字、绘画构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但她对中国现实的情绪捕捉,始终展现出过人的敏锐与准确。
无需赘言她在此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我近期读到她完成的中篇小说《羊毛苹果》,果然精彩,讲故事的角度与方法都别具一格,探索创新的动能澎湃有力。其特色在于,巧妙地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人物复杂的关系层次、外部事件与人物内心活动的交织中,触及当代生活的要害。
昔日的乔丽已不复存在,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菜鸟海海——网名“海海有点菜”,这是从云端跌落凡尘的转变。昔日乔丽聪慧过人,如今的海海历经六年苦读,仅勉强考入大专,“脑子不灵光,身体也孱弱,中医说她阴虚阳也虚,一身松软的肉,脸胖得像大饼,还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几乎没有朋友。”海海的家庭显然属于劳苦大众,父亲靠跑长途维持生计,且嗜酒如命,常有家暴行为,对象主要是母亲和海海。海海还有一个六岁的弟弟,除了玩耍一无是处,父亲却从未打过他。
将海海置于曼莉的作品系列中审视,可见她笔下的人物今非昔比,这背后的变化源自社会现实与时代心态的变迁。海海这位21岁的女青年,无法承受现实的压力,生活举步维艰。父亲要求她专升本、考研、考公务员,再找个好对象,对象要么是公务员,要么能做大生意,总之,父亲一心盼着海海能够出人头地。后来海海才明白,父亲希望她发达,是为了让她有能力帮助弟弟,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回想十多年前的乔丽,妖娆妩媚,在商场呼风唤雨,惊心动魄,所向披靡。然而世事无常,乔丽们已难觅踪迹,海海连考公的门槛都摸不着。人物形象的变化是现实的写照,也是曼莉从过往的“表现主义”手法转向现实主义方法深化的体现。
这篇小说擅长通过游戏、微信等虚拟空间来展现人物,人物真实的社会面貌逐渐显露,由此带出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海海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她虽不算出类拔萃,却也暂时逃离了现实的压力。她在网上结识了清水君、路西法等几位朋友,后来还出现了一个传奇人物——流光。小说围绕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和现实勾连,描绘了当今青年人的社会境遇、行为方式及精神状态。他们四人建立了虚拟的网络关系,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曼莉巧妙地将虚拟转向现实。流光的出现极具戏剧性,这正是曼莉擅长的。曼莉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人物与戏剧性紧密相连,小说情节不断节外生枝。当然,这几个人物都颇具戏剧性,他们背后都藏着故事,以戏剧性的方式相互连接,借助网络使不可能的现实关系变得可能,省去了现实逻辑铺垫的诸多环节。他们在虚拟的网上世界建立联系,再转向现实,一切皆有可能。
流光的出现却是从现实启程,海海首先看到的是她的真人。在一个店门口躲雨的瞬间,一位男士驾驶豪车停下,车上走下一位时髦妖娆的女子,脚趾甲上做了“莲花一夏”的美甲,这样一款美甲竟花费了五万块钱,这无疑是消费社会的时尚人物,可见其实力或身价非同小可。
她们迅速互加微信,那位时尚女子的微信名叫“流光灿若辰”,就这样,她们奇妙地建立了联系。她也上线游戏,流光也是她的游戏名,她不在乎什么魅力值、排行榜。以海海为主要视角,小说叙述了海海与几位网友打游戏、网上聊天的情节,聊及自身经历。在海海走投无路时,游戏网友路西法建议海海去苏州一个插画培训班学插画,但学费高达一万八千元。在插画班毕业显然要比在美甲店上班高端得多,或许能成为插画师,跻身知识阶层,获得更高更体面的收入,也可能嫁个更好的丈夫。所有这些心理盘算都是当今社会分层、底层拼搏的现实写照。
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层面分化严重,不同阶层的人要突破层级需付出巨大努力,受天分、性格和原有家庭条件限制,多数人只能以失败告终,老实地回到自己的层级。但很多人心有不甘,于是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清水君是一个办法,他靠当今网络的各种打赏优惠链接,称之为“薅羊毛”,能赚些廉价的实惠,他很满足,日子可以过得安稳。路西法则神神秘秘,还声称能见到鬼,这个人面目始终不太清晰,但他又能同情海海,给她出主意去学插画,也让人怀疑他是否为插画班拉生源。显然,要摆脱层级很困难,海海到插画班依然垫底,第一个月张榜,她倒数第一,第二个月倒数第二。她整个人几近崩溃。曼莉写出低层级人突破自身限制的不易,但她并未将其固定化,不同阶层的人可以相互帮助。因此,严格来说,曼莉的阶层书写比较柔性化,这里没有“阶级”的属性,只是层级的境况。当然也没有“斗争”的残酷性,不断生出小的机会,产生小的梦想来抚慰自己,并且总是有互助的友爱。曼莉并未着意刻画低阶层的苦难,而是去表现他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中的交往方式,既有区域性的属性,又有网络上转化而来的特点,既敏感又轻信,既盲目又不顾一切,既有小的和解、释然,又有痛到骨子里的破碎。这使这篇小说的现实感最终不失锐利。
流光的阶层属性较为模糊,但她乐于助人,如同现代侠女,颇有金庸、古龙小说中侠女的风范,她的网名与她在网上和现实中的作为名副其实。小说中提到路西法说他能见到鬼,他就见过鬼。虽然流光和路西法没有相遇,但小说中有鬼的元素。流光仿佛天外来客,也如同鬼魅一般,让人不禁想起《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当然,这只是风格气质形貌上的相似。流光是具有社会性的,她帮海海解决了面临的困境,通过法律,也通过社会关系摆平了那个霸凌学生的插画班。曼莉的小说显然吸收了网络元素,流光这样的人物不是传统小说中的逻辑可以定位的,她属于新新人类。
《羊毛苹果》这篇小说呈现了当代青年人在网络上的交往方式,但小说将社会的现实性融入其中,网络延伸到社会现实,两者交织在一起,这是小说特别有意义之处。小说描绘了今天年轻人的交往方式、他们的社会背景,以及这种社会背景如何决定人的命运,展现了今天年轻一代如何掌握命运、如何创造、如何走自己的路,同时也写出了他们的迷茫和困境。但是,小说又着力描写了他们相互帮助的一面,年轻人能够互相帮助,所以清水君、路西法、流光都在帮助海海有点菜,这或许是网络上的一种友爱。某种意义上来说,曼莉重点写出了在生活艰难时,年轻人的互助友爱如何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但是,友爱真的能抚平他们的社会性创伤吗?
曼莉这篇小说在叙述上也颇具特色。小说紧凑且环环相扣,叙述的变化依靠心理情绪来推动。由于网络的虚拟特征,现实的逻辑被改写,但曼莉依然非常注重现实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心理情绪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微妙且层层推进,使得变化和推进具有明晰的准确性。例如,海海跑去昆山与擅长“薅羊毛”的清水君会面并为其庆生,这在现实中是不可思议的,但网络的逻辑消解了现实的障碍,情绪的微妙变化推动了这种可能性。海海到了清水君指定的昆山的一个小区,小区的具体模样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在晚上,小区门口一片漆黑。昆山作为中国电子工业最发达的产业基地,在这个夜晚却上演了一出奇特的戏剧。海海在晚上见到清水君,这个有着高雅网名的男子曾让海海想入非非,原来他是个保安,相貌平平甚至丑陋,正在值夜班。清水君请海海陪他巡逻,他把海海带到一个像古戏台的地方,打开灯光,有个舞台,他请海海到舞台上唱歌,这时突然有了一种古典戏剧的氛围。这个场景很美好,但也非常反讽。戏台上过去都是才子佳人的恋爱或帝王将相的伟业,现在作为保安的清水君却给海海这个一事无成的女子创造了一个舞台。显然,海海还是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她觉得这有点不伦不类。非常有趣且同样反讽的是,清水君要与海海互赠礼物。清水君拿出一张纸,把它折叠成一个小纸盒子作为礼物,然后请海海拿出礼物,海海从包里拿出一个从超市买来的苹果放到纸盒里,纸盒放苹果正好。其实这也有一个喻意亦即是说他们两个本来是旗鼓相当的,很般配的。显然,“羊毛苹果”在小说中借用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它可能合并了金羊毛和金苹果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讲述英雄伊阿宋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金羊毛,它不只象征着英雄凭借勇气最终能获得财富,还象征着英雄具有冒险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永不放弃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金苹果的故事则是讲述牧羊人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清水君和海海交换礼物时,清水君拿出来的是“薅羊毛”得来的纸盒;海海拿出来的是在超市里买的苹果。“羊毛苹果”在这篇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可谓五味杂陈,难以简单明了概括。小说显然对海海和清水君的关系不看好,海海不愿意接受命运的摆布,就像她握着苹果时的感受一样。小说描写道:海海拆开盒子取出自己的苹果,她觉察到这是多么荒唐和廉价的礼物。这表明海海根本看不上清水君,她在自己和清水君之间再次建立起一种层级,她拒绝了一种可能的选择。海海扔了盒子,握着苹果瘫软在床上,“她握了一会儿,这苹果依旧冷冰冰的,他双手用力挤了一下,才发现它不止坚硬,简直坚不可摧。”海海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她的命不止坚硬,简直坚不可摧。这是坚强、坚定?还是不可更改?
小说无疑非常精彩,只是流光的消失略显生硬,清水君现身形象还可再加打磨会更为合理些,这都属于苛求了。总之,整篇小说重点是表现海海的命运遭际,整个心理斗争十分激烈。故事紧凑,波澜跌宕,峰回路转;起起伏伏,环环相扣。崔曼莉讲故事的笔法十分精到,小说对现实的穿透力可谓深刻,读后令人扼腕而叹,思考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