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bilibili平台“泛文学”现象及其情感模式观察
来源:文学新批评 | 教鹤然   2025年01月06日09:29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教鹤然的《bilibili平台“泛文学”现象及其情感模式观察》。作者从个人的观察出发,梳理了bilibili平台上以“文学”为标签的长短视频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类型:“讲故事”、“有文化”、“语言游戏”,它们分别对应着文学的故事本体、文化属性和语言构成。这些富有文学性的长短视频,琐碎地填充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之余,也在重塑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本文系“文学新批评”平台首发,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进入年末,各个社交媒体、音乐软件和短视频平台都到了年度总结的预热阶段。在线视频分享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2024知识区年终盛典“金知奖”在12月10日至16日开启了年终盘点的年度书单议题,分为“名师”的年度“趣味书单”和“读书up主”年度书单两个板块。在这个议题下面联想的热议话题,还包括“我的年度书单”“读书up主安利”“今年都读了哪些书”“谈谈你心目中的宝藏作家”“我的2024书单最系列”“我的2024阅读色彩”“你读得最慢的一本书”“我的年度读书笔记”等。

其中,涵盖法学、哲学和文学不同专业的几位业内专家,分别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推荐了各自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我想,之所以将书单称为“趣味”,大约是因为每个人都提到了推荐这些书的原因:有的是读来“不焦虑”,有的是消遣性的“闲书、杂书”,有的则是能告诉大学生们怎么谈恋爱。除了极少数的学术专著之外,所列书目大部分都是中外经典文学作品。

有意思的是,哲学教授王德峰推荐了《庄子》及其注解,他引用鲁迅的评价,表示这本书虽为哲学经典,却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文学表达的审美享受。学者们并没有强调文学经典、正典与美典的庄重、厚重或沉重,而是强调文学作为情感载体,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联系。或许用当下的流行表达来说,也可以替换为,文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情绪价值”。

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个体知识输出与内容生产的准入门槛和时间成本很低,人人都可以成为“up主”,随时随地参与话题、制造话题,甚至引领话题。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流媒体平台上“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重新定义。

以B站为例,站内分区并没有专设“文学”门类,除去公开课中由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讲授的文学类专业课程(即“纯文学”视频)之外,用户还可以在“知识区”的“人文历史”分类下面找到“文学”标签,里面涵盖“作品”“读书”“常识”“小说推荐”“阅读”“理论”等专业联想,以及“发疯”“替身”“废话”等流行搭配。这些以“文学”为标签的长短视频,既包括一般的文学爱好和知识普及,也包括带有“文化属性”及“文学色彩”的内容。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在线视频分享网站的“泛文学”现象,据个人观察,这些视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值得关注,分别对应着文学的故事本体、文学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学的语言构成:

第一类是“讲故事”。有些视频以单人或多人面对镜头讲述某个与文学或文化相关主题的故事,主讲人身后的布景大都较为简单,接近ted演讲或开放式网络课程,口播文案侧重于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口吻,比如范大山、樊登、都靓读书、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捡尽南枝、蒋述等up主;还有些视频没有真人出镜,通过相关视频素材的混剪,搭配后期录制旁白、字幕和背景音乐,较为接近衍生创作的主题短片呈现,比如江湖举人、东兴苟十三、李星河等up主。一般来说,通行意义上的短视频大概时长在三五分钟之内,而以“讲故事”见长的视频往往会超出“短”的篇幅,动辄十几分钟甚至更长,仍然可以有几十、上百万的播放量。

同样的内容,输出给观众或读者的方式不同,也会产生迥然相异的接受效果。以鲁迅为例,账号“钱理群讲鲁迅”上传的关于鲁迅文章《论‘他妈的’》的讲解视频,时长6分钟,截至目前,在B站的播放量是29.5万;up主“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同题材讲解视频,时长9分钟,播放量是276.7万。前者的落脚点在于,鲁迅会关注我们平时没有关注到的细节,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小事情看起,往大处看、往深处看。视频将鲁迅原文部分段落以ppt的形式穿插呈现,配以拟人声诵读,结语从人人都说的“国骂”,引申至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国民性的批判;后者的落脚点在于,“鲁迅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个段子手”,希望人们看到另外一个不那么严肃的、与课本不同的鲁迅形象。视频由up主念读鲁迅原文部分段落,以字幕形式逐句呈现,边念边作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不过于向纵深处引导。学者视频的内在逻辑是学术训练,相对严肃;up主视频的内在逻辑是知识普及,相对活泼。显然,相比于权威学者课程讲授的“专业性”,自媒体受众更青睐“故事性”和“趣味性”。

不过,倘若在站内搜索关键词“鲁迅”,前述以讲解鲁迅原作文章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排名其实并不靠前。按热度排序,标题内包含“鲁迅”的短视频中,播放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悬溺一响,鲁迅登场”(1334.2万)“《野草》:我把16篇鲁迅写成了一首歌”(1314.3万)“【亿万填词】我把鲁迅先生填成了一曲《起风了》”(1215.7万)。第一顺位的视频标题化用“悬溺一响,纯爱登场”,内容是电影《觉醒年代》中鲁迅相关片段混剪,配上“纯爱向”影视剧情混剪常用的bgm(背景音乐)《悬溺》,强化“革命鲁迅”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增添了一分青春浪漫的“偶像”气质。第二、三顺位的视频都是音乐类二创作品,无论是将《野草》中的188体育官方ios诗作品改编成歌词,还是把作家为人为文的人生经历改写成歌词,都是以鲁迅作为素材进行的衍生创作。

显然,“互联网鲁迅”似乎比“教科书鲁迅”更为可亲可爱。在知识的共享之余,短视频内容是否能调剂日常生活的沉闷情绪,是否能引发受众情感的共鸣,是否能与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产生某种对话关系,是更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第二类是“有文化”。1个月之前,停更三年多的up主李子柒在各短视频平台宣布回归,复更关于大漆技艺制作的视频“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全平台播放量过亿,在评论区和弹幕区随处可见“欢迎回来”“今夕是何年”“爷爷/奶奶,你关注的up主更新了”等网友留言,近乎形成了某种现象级的“集体狂欢”。

在快节奏的都市喧嚣中寻找慢生活的片刻宁静,是跨地域、跨国境的现代人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情感需要,也是李子柒成为“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初,李子柒以四川乡村为背景拍摄的美食类视频,主要展现自在自然的田园风光和自给自足的乡间野趣,和2014年日本森淳一执导的美食题材剧情电影《小森林》风格非常接近。

以2016年7月25日李子柒在B站上传的最早的一则视频“青梅酒”为例,视频时长2分钟,没有台词,用优美的古典音乐搭配采撷、濯洗、腌制青梅的画面。《纽约客》于2023年8月4日刊发的一篇特写文章《李子柒的网上田园诗学》(Li Ziqi’s Online Pastoral Poetics)中,将这则视频评价为“是用智能手机拍摄的一首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簌簌衣巾落枣花”等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田园中国”想象,正是李子柒短视频的文学性所在,视频的形式和内容都与中国古典田园诗文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

后来,李子柒的账号内容出现了微妙的风格转变,“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成为了她的鲜明标签,盐井、绢花、蓝染、蜀绣、印刷、造纸、漆器等民间技艺也成为她的拍摄对象。从种下一颗蓼蓝种子开始,到印染一匹靛蓝的花布;从获取麻皮和树皮开始,到做出一张构皮纸,寻根溯源的精益求精是她想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复刻”这些技艺。可以说,她的视频是以非虚构的方式,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虚构了一种“向往的生活”,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性,也因此具有了“图像文学”的解读空间。

在李子柒停更期间,有许多类似的“代餐”账号纷纷涌现,如江寻千、归乡人山白、南翔不爱吃饭、李意纯、September的小厨房等。这些账号都有着不错的内容生产和商业数据,如国家非遗项目“确山铁花”第七代传承人江寻千的视频“带你去看曾经最极致的浪漫,千年绝技——打铁花”,在B站已有2728.6万播放量,在网上网下、国内国外都引发热议。但与李子柒相比,这些视频的文学性相对较弱,而文化属性更强。他们的视频作品不仅限于“讲述”故事,而在于“体验”过程。up主本人亲力亲为地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去,以营造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敬畏感”,一方面通过镜头语言带给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粹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让观众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共感共情民间技艺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类是“语言游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语言的游戏。文字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表意,汉字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编码形式记录语言。如果打破表意的编码链条,重新进行文字组合,就会生成一种荒诞感。

“语言游戏”是搞笑区短视频up主实现表情达意与逗趣娱乐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成语误用”为幽默手段的up主“张金条”,将相声、滑稽剧、脱口秀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化用到短视频内容生产中,通过“谐音梗”和“用词不当”等方式产生“歧义”,进而营造娱乐效果。但这种形式的视频只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学色彩”,还没有上升到“文学性”或“文学意义”的层面。

up主“延边刺客”一条不到2分钟的短视频“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在B站播放量高达948.8万,视频中“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因为这个螺丝钉的长度很容易会影响到挖掘机的扭矩”等不明意味的对话,迅速成为二创视频的混剪素材。随后不久,另一则第三人称视角拍摄的视频“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被各平台转载,有人将其冠以“女版延边刺客”之名。起初,网友在弹幕、评论或鬼畜、混剪中将这类视频戏称作“毕业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答辩现状”或“公务员面试”,是因为视频有意混合科技、政治、数学、文学、哲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用语,将其和日常生活话语糅杂在一起。让人感觉说了什么,仿佛又什么都没说,进而形成一种新的陌生化的表意效果。在某种意义上,“不明觉厉”“似懂非懂”“已读乱回”的语言游戏就成为了“当代牛马”疗愈精神内耗的自我开解。

随着原视频及二创视频不断传播,B站还出现了大量网友的自发仿写、扩写,甚至逐字逐句翻译、解析对白的视频内容,形成了某种自觉的“解谜式文本细读”。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些不可释义的字句中,的确穿插了一些似乎可以被阐释的部分。在“强制阐释”的过程中,网友们还从“延边刺客”的视频中总结出了某些哲学思维的深刻和复杂,如“努力的结果不是要鹤立鸡群,而是要离开鸡群”“能说的,往往都是不必要说的;不能说的,恰恰是必要说的”“人生如牛不得闲,得闲已与山共眠”等“金句”,与20年前红极一时的语录体畅销书《小故事大智慧》系列(《虚掩的门》《上帝的笑》《心里的锁》《鞋里的沙》)几乎别无二致。

up主“托塔老师”将这种视频与后现代主义诗歌进行类比,认为“他们的词语随机拼接是在无意义中产生特殊意义,在消解过去意义的同时,用新的符码、新的语法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艺术宇宙”。换言之,他们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创造。通过打破文字原有的表意链条,重新排列组合,生成了一种新的表意效果。“语言游戏”成为他们再造文学、生成意义的基本逻辑——这提示着我们,如果原有的语词搭配不能承载表意的丰富,那么,我们也可以破译语言符码,创造新的表达可能。

在某种意义上,大数据算法和推流让每个人的短视频平台都极具个性化,因此,本文对bilibili平台“泛文学”现象及其情感模式的分析也只是基于我的个人观察。所谓“泛文学”,并不代表文学的严肃性在被消解,或是文学的意义在被削弱,而是意味着文学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大,文学的内涵正在不断溢出。这些富有文学性的长短视频,琐碎地填充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之余,也在重塑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