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法之美
来源:《天涯》 | 李晓君   2025年01月09日18:28

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中国人的文字书写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书法史。由书写导致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恐怕只有中国人,其他民族大约书写只是为了实用。中国的书法不仅出于实用,更多的还出于“审美”,“载道”,是一个书写者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沟通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里最集中和精粹的部分。

古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都是对一个时代书风的精辟概括。不仅仅是对书法,我也觉得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精神面貌的总概括。今天,我们在欣赏王羲之《兰亭序》的时候,依然能感到晋代社会动荡带来的知识人精神上的狂喜与悲恸,超尘出世与风流蕴藉;唐颜真卿书艺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在《祭侄文稿》和《勤礼碑》诸贴里有生动的反映,颜鲁公书法的点画之间,尽显宽博、仁厚、中直,满纸间氤氲着天地浩然正气;宋四家书卷气十足,东坡的《黄州寒食诗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艺术杰作,已经不是书法本身,而是东坡修养学识以及人生命运际遇的瞬间凝练。

南宋鉴赏家赵希鹄为书家定下三个标准:“胸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入笔。”(《洞天清录》)如果这三者能做到,书写者定是个气息和格调俱佳的人。东坡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宋人对书家学问、修养、人格的强调,在历代书家里可能达到了极致,所谓“工夫在诗外”,中国人从来懂得反哺的道理。

中国的书法,也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整体观。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种,都不是孤立发展成熟的,和别的艺术种类一样,都是中国人审美趣味、哲学思维的具体反映。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曾说,现代分工,把人塞入一个个具体分工的管道,从而丧失了把握世界整体性的能力(大意如此)。现代化的铁蹄似乎谁也无法阻挡,在这铁蹄下破碎和瓦解的不仅是古老的村庄和风景,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和信仰。古人书法的“艺”,是知识人修养学识的直观体现,是他的名片、血肉和心灵的显影,今人的书法“艺术”,大约只是割裂的无数“文化”之一种,不再具有与天地精神独往返的气质。

中国书法体现了人对色彩的节制,对欲望的限制。这与现代文明、现代艺术为满足感官新奇刺激而花样翻新、光怪陆离,大相径庭。懂得节制,从而懂得感恩与珍惜。无限的欲望的膨胀只会生发更多的不满足与虚空。

中国书法呈现出的灵性与智慧,怕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对文字的迷恋,以至发展成一种可供欣赏的线条之美、气韵之美、构成之美,无不体现一种性情和才智。中国人对世界的总是抱定一种“天人合一”的物我胞与的态度,似乎什么都要体现出符合审美层次的雅,中国人实在是个爱美的族群。

我把书法当作自己内心隐秘的爱好,不求结果,只是因着一份对书法和古人的敬畏,一份对美的虔诚的信仰,而时常获得超然物外的畅快与感伤,不亦乐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