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余闲《小云兜里的梦》:让童年在追梦中健康成长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1月14日11:03

余闲的《小云兜里的梦》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儿童生命教育小说。从贵州转学到浙江云溪小学、想参加演讲比赛的女孩儿龙小云,因为紧张,一张嘴就口吃。坐轮椅的俞婉芬老师想参加残运会射箭比赛,困难重重。师生相互约定,突破自我,共同成长,最后梦想成真。《小云兜里的梦》举重若轻,将儿童成长、山乡巨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交融在一部双线叙事的儿童小说中,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

《小云兜里的梦》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这是一部充满现实意义的儿童成长小说。书中的梦,实际上是每个人在追寻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梦,也是“中国梦”。作者注重艺术创新,以双线叙事写出儿童龙小云和残疾教师俞婉芬的成长之路。作品通过真挚的情感流露与生动的情节设计,细腻刻画了小云及其老师俞婉芬等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比如龙小云为了克服口吃,小伙伴们帮她想了好多办法,让龙小云嘴里含着鹅卵石说话,把演讲词用某种曲调唱出来,如此等等。俞老师练习射箭为了手更稳、心更静,就在寝室里练习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五分镍币,让硬币浮着不沉下去,以此来锻炼观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有时还会在桌上撒一把芝麻,再用镊子将芝麻一颗一颗地夹起来,整齐排列在托盘里;有时也练夹头发丝,用镊子夹着一根头发丝悬在空中,要求发尖不能有一丝抖动。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小说告诉人们,只要心中有梦,只要努力追寻,一定会迎来圆梦时刻,一定会奋斗有成。

二是《小云兜里的梦》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乡土小说,展现了新时代的真善美。小说以小切口反映了新时代乡村的深刻变化。透过小云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作品生动展现了乡村教育、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乡村少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安吉余村作为“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千万工程”的一个标杆,与传统乡村大不相同。可以说,这部小说写出了一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样板。如龙小云的父亲在小云兜村养竹林鸡,同时潜心学习,其目的是回到贵州老家,开民宿,发展旅游,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带回家乡去。而俞婉芬老师也有象征意味,她被开山炸石引发的坍塌所伤,成为乡村野蛮发展时期的受害者。而她的振作,就象征着中国乡村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内生力量。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融入了生态美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的思想。对于“真”,在小说中,小云兜村放弃了炸山取石,修复山林,净化溪水,并开发旅游业。沈葭月的爸爸经营着生态农业,做稻田间的新农人,用大自然的方式种植粮食,做到了“师法自然”。对于“善”,龙小云在演讲中曾说,要像大山一样思考,“人的根在田,天的根在水,水的根在山,山的根在土,土的根在树”,因为万物都是整体,所以要像爱护母亲一样,爱护大山,爱护自然。这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是非常动人的。对于“美”,小说里充满了优美的风景描写。余闲是写景高手,往往寥寥数笔,就写得形色俱全、情景交融。比如龙小云眼中的竹林,一时像奔涌的绿色海浪,一时又成了毛茸茸的大狗;瓦房像一尾尾鲫鱼,半夜出去玩,天亮才回来,浑身湿淋淋,还说是清晨的露水。在孩子心里,一切都是灵动的、可爱的。对于俞婉芬而言,乡村的宁静、和谐,又赐予她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借此逐渐走出人生的低谷。

三是《小云兜里的梦》是一部“学院派”高学历作者深入黔浙两地创作的、内含学理素养的作品。作者余闲,既是文学硕士,也是创意写作博士,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并进。他深谙小说架构、小说叙事、小说人物塑造和小说语言的整体设计,深谙如何运用充盈的文学意象来把握全书。作者以经典戏剧三幕戏作为小说的内在骨架:龙小云遭遇挫折为第一幕,师生约定并不断进取为第二幕,师生参加决赛时达到高潮为第三幕。这个稳定结构使小说波澜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可读性。作者也赋予人物转变以足够的理由,龙小云参加演讲比赛就有三重动机——克服口吃,激励老师,以及帮助家庭摆脱困境;俞老师去参加残运会除了促进自我振作之外,还具有重塑儿子尊严的重要意义。因此,人物的奋斗和成长都是可信的。同时,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连书名也设计了两种断句方式,寄寓了两种文学含义。

《小云兜里的梦》以儿童文学的方式,细致描绘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山乡巨变,同时也传达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部有情怀、有趣味、有艺术感染力的儿童文学佳作。

(作者系儿童文学评论家、出版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