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天翼的童话“魔盒”
来源:文艺报 | 郭 梅 白羽洁   2025年01月14日11:04

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以冷峻锋利的讽刺风格在现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经典人物形象“华威先生”至今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儿童文学领域,他以夸张幽默、充满想象力的笔法创作出《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宝葫芦的秘密》《火车头的童话》等作品,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曾说:“整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真正称得上天才作家的,也许只有他这一位。”

“潘多拉的魔盒”是一则古希腊经典神话,在该神话的其中一个版本中,普罗米修斯带给埃庇米修斯一个盒子,潘多拉因为多次被人叮嘱且自己好奇心过重,产生了打开盒子的欲望,于是她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时悄悄打开盒子,为人类带来了无法消除的灾祸。在这则神话故事中,潘多拉、魔盒都是不可预估的变量,盒子里究竟藏着什么东西、潘多拉的心理活动和行事动机,都是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你”能从魔盒中得到什么,取决于“你”的选择。

在张天翼笔下,这个“你”便是小男孩王葆。长篇现实主义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不仅通过有着“魔盒”功效的宝葫芦,向无数小读者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主题和价值取向上与其他作品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张天翼绚烂而充满趣味的文学宇宙。《宝葫芦的秘密》讲述的故事围绕小学生王葆和一只神奇的葫芦展开,偶然间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小学生王葆,得到了许多自己平时想得到却难以得到的东西,小到一本书、几盆花,大到一个望远镜、一辆自行车。洋洋得意的王葆猛然发现这只葫芦并不能准确揣摩自己的想法,同时它不甘心只作附属品,在它屡次肆意妄为后,他只能用一个个谎言去弥补错误,因此,他开始反思自己和宝葫芦的行为。显然,这个故事试图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小主人公王葆对应“魔盒”的开启者,宝葫芦对应存有欲望的“魔盒”,张天翼以小见大,以敏锐而又深远的构思,完成了一个极其经典的童话作品。

“魔盒”的开启者是小学生王葆,他处于整部作品的中心地位,作者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并刻画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儿童形象。王葆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叙述者,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助力了真实情境的营造,通过王葆讲故事的口吻,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代入他的视点,再配合作者刻意模糊梦境与现实界限的笔触后,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加强,儿童的好奇心、待人接物的状态也令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不同的感知。同时,儿童视角推动了充满象征意义的“顽童”形象的塑造。作品出版于1958年,作者将自己对时代发展的憧憬与迷茫灌注在主角形象上,王葆有真诚和善良的优秀品质,也有疑虑、不安与爱夸耀的缺点。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于,一方面,他是新中国青少年的形象缩影,是一个优缺点并存的圆形人物,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当下意义。《宝葫芦的秘密》1963年被拍成电影,2007年又被美国迪士尼公司再次搬上银幕,直到现在,它仍因其别致的人物塑造与生动情节而为无数小读者所津津乐道;另一方面,成人也可以从王葆的形象中寻找共鸣,其象征意义足够广阔,这个故事也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过度的欲望如同不可控制的“潘多拉魔盒”,“魔盒”对应宝葫芦,它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既可以看作是王葆性格的另一面,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的共通弱点。其实,“某物可以满足人的愿望”这一设定常用常新。向前看,如神话故事《神笔马良》,向后看,如幻想故事中不可被滥用的黑魔法、科幻作品《妞妞》《永生医院》中的仿真机器人,虽然后者承接人欲望的载体变成了人工智能等物,但仔细思考,宝葫芦可以感知需求满足愿望、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设定与人工智能显然异曲同工。“魔盒”象征什么?“魔盒”里面有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可以对标宝葫芦。张天翼的写作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会带来怎样不可估量的后果?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作者试图告诉孩子们的是,直面欲望便是直面自己的弱点,肆意满足欲望既不现实,也会造成失控。世界是以真实的人为基础而存在的,脱离了现实,人就会失去支撑点。对于孩童而言,探索世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其中必定荆棘与鲜花并存,而恰恰是这一路的芬芳与苦涩令人不断成长,寻找到更加纯粹的自己。

(作者郭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白羽洁系杭州评论家协会会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