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做有温度的科普 ——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图书
来源:文艺报 | 王大鹏   2025年01月14日11:05

《流浪地球》在中国大陆上映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元卓在看完电影后手绘了6幅图片,深入浅出地给自己的女儿讲解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术语。这让他看到了科普的巨大潜力以及科普能够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同时也激发了他结合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手绘科普图书的想法。起初,他从10部经典科幻电影中选择了3个领域的100个知识点,以手绘形式讲解了其中的科学知识。但是王元卓的科普创作并未止步于此,截止到2023年5月,他已经完成了四本“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而且每一本都获得了相应的奖项,也得到了科普从业者和科普爱好者的众多赞誉。

做好科普并不容易,一来需要科普人员对拟开展科普的领域有深厚的理解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二来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外行受众解释清楚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既要做到厚积薄发,还要放下自己的身段,用接地气的方式,做有温度的科普。纵观这四本手绘科普图书,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这套绘本集科学性、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通俗性、思想性和娱乐价值为一体。虽然绘本中的知识点来源于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科幻电影,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观看科幻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少去深入思考其中提到的科学概念或者出现的科学现象。王元卓老师独辟蹊径,以科学家的眼光从中遴选出了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话题,进而拓展开来,条分缕析地进行科学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观看电影“正餐”之后的“甜点”。

其次,这是科研人员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科普的良好示范。《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注重提升科普能力,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有学者主张,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这个系列绘本的完成恰恰是上述要求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王元卓老师积极地参与科普工作,不仅完成了系列绘本的出版,而且还在自媒体上开设了账号,以视频的方式向更多的公众讲述相关的科学内容,做到了把科研成果做成科普,同时又用做科研的态度对待科普。

再次,这是从恰当的角度为目标受众“量体裁衣”的一套科普绘本。做好科普的前提是搞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象,有人认为,我们的科普“很少把精力用于研究传播对象,只是想着怎么把系统的科学知识分解和软化,在包装上作功夫。至于传播对象,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大众’。这样做科普,就像把水泼到沙子里。虽然很努力,但是没什么反响。”“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是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有效地把握住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指向,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应的科学内容进行阐释和解读。

科学力量的作用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科普工作。手绘科普图书能让科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让科学从更加广泛的公众群体中获得理解。要先做有温度的人,再做有温度的科普。“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做到了这一点,为青少年读者打开视野,让读者们用科学的眼光来看科幻电影,同时对科学有更加理性的认知。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