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无旁骛 孜孜奋蹄 ——纪念郭志刚老师
来源:文艺报 | 李复威   2025年01月15日08:02

郭志刚老师走了,永远地走了。我的悲痛之心、悼念之意、感激之情,是一篇文字难以尽述的。

我和郭志刚老师是在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硕士论文答辩会上相识的,郭老师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校外答辩老师。评议我们的论文时,郭老师态度亲切、直率诚挚,既热情肯定论文的长处,也严肃指出论文的不足,无一句空话,无一处保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我才知晓,郭老师把我三万多字的论文推荐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还力荐我到北师大中文系任教。

我去报到之前,郭老师带领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到我当时工作住宿的中学去看望我,对我的关照令我深深感动。此后,我在北师大工作几十年,无论是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还是在品德锻炼与为人师表方面,都得到了郭老师的指导和鼓励,郭老师是费尽了心血的。

刚到北师大,郭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这些大学教师,看似有三四十年的教龄,实际上去除掉生活的叨扰、家庭的责任、节假的分心,屈指盘算一下,真正能用于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不分秒必争就是虚耗生命啊!讲上几节课,写就几篇文章,有点价值还好说,否则真是对不起国家给的比一般人丰厚的“俸禄”。郭老师在时间的利用上特别精细用心,读书与写作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业余生活。他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投入度”和“完整性”——全力投入,格外专注,完整的时间和精力,完整的资源配备去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对那些礼节性的拜访、生活中的闲聊应酬、争议不休的事务性会议、为某人某事说情的约请,他都会直言不讳地当面拒绝,有时会显得“不近人情”,甚至“得罪于人”,可他说:“赔不起那些无端的消耗啊!”

郭老师为人低调,不慕名利。一次期末,系里现代文学教研室与当代文学教研室联合开会,讨论申请重点学科的议题。大家都力促郭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跑跑关系,以期引起全国学科同界和评定机构的了解与重视。会上,郭老师始终没有表态。事后,他说:“够格就能评上,不够格评上也难受。我当不了这个说客。”他曾长时间被委任为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此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向校方请辞。他反复强调,自己不擅长搞管理,自己“不是这块料”,还是让他集中精力去攻关学术。他说:“研究学术不集中精力、不全力以赴,想一想,放一放,东拼西凑,零敲碎打,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师大是全国最早将当代文学独立为学科的大学之一。郭老师承揽重任担当教研室主任,他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做了重大调整。他当年花费巨大精力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多次再版,为众多高校选用。他奠基的学术劳动受到广泛好评,也兑现了他自己的承诺。等到系里当代文学的基础工程业已就绪,他又悄声地回到自己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去了。

郭老师重视我国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恪守文学研究不可动摇的铁律和流程。从精读原著入手,知人论著,实事求是,深入思考,比较对照,在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的结合点上寻求内容的突破和话语的创新。他对那些“前卫意识”“外引概念”并不排斥,他强调,学术研究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扬自己的认知优势,在方法上力争创新,共同造就多元开放的好局面。但“与时俱进”绝不是只在概念和话语上搞花样翻新。即使是全新的东西,也必须格外重视将其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郭老师在研究孙犁的生平和作品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他喜欢孙犁,孙犁诗味浓郁的小说正与老师一生的乡土情结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对孙犁诗性小说的独特理解与自己飘逸灵动的文字风格彰显了他坚持不懈的学术个性,彰显了他学术研究的民族性方向。

一提起郭老师,人人都夸赞他质朴、正直的品性。他说过,自己深受农村家庭的影响和土地的滋养。可以说,他是把中国农民可贵的品性本色渗透到自己文学研究的劳动之中。他具有清亮而通透的学术秉性:耿直、率真、不浮夸、不伪饰、不搞学术圈子、不搞人情关系……他专心致志地求索着学术的真理。这些品格已经成为郭老师著作中一个跃然纸上的基调。一次,我应天津的地方报纸之邀,写了一篇郭老师关于孙犁研究的评论,完稿之后征求郭老师本人的意见时,他沉吟再三,只说了“溢美之言太多”六个字,文章在他那儿就给“压”下了。

学术研究不是社会的世外桃源,而是一项推动社会发展、关系人类福祉的精神劳动。一个学术人,在他一生探究、攻关的历程中,目标的朦胧、名利的羁绊、欲望的诱惑、世俗的叨扰,都会设置出种种的障碍和歧途,能否心无旁骛、无鞭奋蹄,这是一个严酷的考验。郭志刚老师六十多载的学术生涯,始终在学术研究的正轨上前行,给了我们一个耐人思索、令人受益的答案。

一次,我当郭老师的面称了他一次“恩师”。没想到,他严肃地“驳斥”了我:“什么‘恩师’,今后别再提这个词。我做了我该做的,对谁都是一视同仁。我们各有长处,互为师长,这才是常态常理。”郭老师的谦逊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几十年来,郭老师不仅仅是我们人品、文品的楷模,也是我们为人师表、学术研究的榜样。作为人梯的付出,淡泊名利的身教,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朴实无华的做人之道,让我们永志不忘。郭老师的音容笑貌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我真想再对他大声地叫一次:“恩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