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不卷”的诗人,50岁出了第一本诗集
来源:解放日报 | 施晨露   2025年01月23日08:21

木叶当过很长时间的文娱记者,和被采访的明星在上海的马路上一圈圈绕圈。问题问完了,但采访好像走不到终点。

杂志社的工作结束后,他来到另一家杂志社,更严肃地介入文学。少年时代一直延续的写诗习惯,成了一个隐秘的身份。用同事兼好友、评论家张定浩的话来说,虽然他们都写诗,但两个写诗的人似乎羞于谈论写诗这件事。读到木叶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好像打开了他秘而不宣的内心世界,既熟悉,又陌生。

“50岁出第一本诗集,就像彼得·汉德克的一本书名《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此刻,我就是守门员的状态。”在思南书局·诗歌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木叶这样开场白。

分享会的名字叫“桃花与雪花同在”,在张定浩眼里,这映射着木叶的诗歌状态。“木叶的诗和当下流行的诗歌写法不太一样,今天流行的诗更倾向于用低音量谈论日常生活,而木叶的诗依稀回到了海子的时代。雪花在海子的诗里一直是重要的意象。木叶1996年写的诗里就有雪,雪是向下飞翔的,一直在下落,但又是飞扬的状态。海子的诗还强调歌唱性,不像如今很多诗歌更像叙事的188体育官方ios,在木叶的诗里依旧能看到这种影响。有读者说他是金句诗人,很多句子可以单独抽出来,不需要依赖上下文,甚至他的写作可能有一个出发点,希望这些句子可以突破所写的素材,独立存在。如果说海子意味着雪花,李白可能是类似桃花的存在,木叶的诗里也能看到李白的影子,入世、自然、洒脱,口语和现实都能轻盈入诗。雪花和桃花,有对冲的地方,在木叶的诗里又能珍贵地‘同在’。”

评论家黄德海形容,木叶对自己的诗“视如拱璧”,轻易不示人。这份珍重,化作郑重。《乘一根刺穿越大海》里的每一首诗都有详尽的写作时间,修改记录,而作为敦促这本诗集出版的人之一,黄德海觉得,写作应该与时代近身肉搏,才能形成自己的形状,留下痕迹。“木叶这本诗集既有时代的侧影,也有现在的思考,融汇成一本有纵深度的集子。”但他依然劝告木叶,“不必非得把‘好东西’一口气拿出来,即便是携带着儿童时期的笨拙、青春期的无聊、中年人的无奈,甚至老年人的沧桑都无所谓,用不着这么完美。”

“木叶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这本诗集叫《乘一根刺穿越大海》,木叶有点像那根长在肉里的刺。他又是特别随和宽容的,接受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有自己的坚守,这一体两面,形成了独特的他。”张定浩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的,但微小的桨也可能拨动大海。所谓‘乘一根刺穿越大海’,人还是需要内在的风力启航。”木叶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