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诗言志辨》七记
1996年11月25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芍药居新址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11月29日,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来文学馆谈捐献朱自清遗物的意向。1997年12月24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地基开始挖土,当天朱乔森捐献朱自清藏书、文稿和文物。这其中就包括《诗言志辨》手稿。
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轮廓
1947年8月,《诗言志辨》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朱自清说:“本书原拟名‘诗论释辞’,‘辞’指词句而言。后来因为书中四篇论文是一套,而以‘诗言志’一个意念为中心,所以改为今名。”全书由自序和四篇论文构成:《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中国现代文学馆所藏为四篇论文手稿。
根据朱自清日记,1936年12月20日,星期日,晴,“早晨搜集资料,准备写《诗言志说》。”1937年1月10日,朱自清做论文《诗言志说》毕。3月25日,读《诗言志说》之校正本。《诗言志说》发表于《语言与文学》第一期(中华书局1937年6月印行),收入《诗言志辨》改题《诗言志》。
《诗言志》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部分。同《诗言志说》比较,这部分内容改动最大。手稿几乎全部为作者手书,个别地方是直接从《语言与文学》杂志上剪下来的,粘贴在手稿上。诚如作者所言,“差不多重写了一回”。
《比兴》最初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二卷第三期(1937年7月刊出),题目是《赋比兴说》。这部分内容改动最小。是作者直接在《清华学报》所刊文章上修改的,所以稿纸迥异于其他三部分。标题为四个字,前后各涂去一字,所以“赋比兴说”只剩下了“比兴”两字,作为标题。《比兴》包括毛诗郑笺释兴、兴义溯源、赋比兴通释、比兴论诗四个部分。
《诗教》最初发表于《人文科学学报》第二卷第一期(1943年6月刊出),题目是《诗教说》。手稿上标题有“诗教说”三字,作者勾掉“说”字,下列三个小标题,即六艺之教、著述引诗、温柔敦厚。
《正变》在收入《诗言志辨》前,作者曾将它投寄给《清华学报》,未刊出。后于1945年8月发表在《文史杂志》第五卷第七、八期合刊上。手稿上标题竖排四字,中间两字为“正变”,前后均涂去一字,原题是《诗正变说》。《正变》包括风雅正变、诗体正变两个部分。
《诗言志辨》对我国古代诗歌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新的正确的解释,廓清了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它近乎用考据的方法,对我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源头——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诗言志”“赋比兴”等,进行深入探讨。
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思无邪”“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以及《庄子》里“神”的意念和《孟子》里“气”的意念,“这些才是我们诗文评的源头,从此江淮河汉流贯我们整个文学批评史。”
朱光潜评价,《诗言志辨》替文学批评史指点出一个正当的路径和一个有效的方法。朱自清在中国诗论里抓住四大中心观念来纵横解剖,理清脉络,他以大处落墨的办法画出全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轮廓。
“诗言志”是首要的原则
朱自清指出:“在诗论上,我们有三个重要的,也可说是基本的观念: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世论诗,都以这三者为金科玉律。”当然,“诗言志”更是首要的原则,重要性最突出。
在中国文化中,诗必须有所寄托,所谓“诗言志”。中国的文学作品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游戏,相反,它总是有其价值负荷。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审美愉悦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快感,也不仅仅是美感,而是有其人生内涵在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说到底不过是“诚意正心”罢了。它关乎人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境界的提升,因而开辟了中国悠久的诗教和乐教的传统。
朱自清这四篇论文,是为厘清中国诗歌史和诗歌批评史上的“政教”文学传统而作的,这也代表了他对中国文学史根本特征的一个认识。还有一个直接原因也是同周作人商榷。
1932年9月,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指出,中国文学传统上存在两种思潮,一是主张“诗言志”的,二是主张“文以载道”的,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言志”“载道”两种对立潮流的运动。
朱自清不同意“言志”与“载道”对立,他强调“言志”即是“载道”,二者本来就是一回事。朱自清的主张立即得到了好友叶圣陶的支持。叶圣陶认为,就一方面说,任何作品的材料都是心之所之,所以创作都是“言志”。就另一方面说,任何作品都含有某些东西,都要人家接受这某些东西,所以创作都是“载道”。
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分成“言志”和“载道”两股潮流,同时又将批评矛头指向当时文坛由言志转向为人生的新的载道文学。
朱自清固然不同意周作人将“言志”和“载道”区分为对立的两派,同时对周作人贬抑为人生的文学也隐然表示不同的主张和立场。
开明书店为《诗言志辨》一书写的出版广告称:“读了本书,就可以知道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诗史的最大主潮还是为政教而文学,也就是为人生而文学。”
从现代的立场了解传统
“为人生”是文学研究会的主张。1920年,朱自清成为由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等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了在五四运动和新思想的传播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平民教育讲演团”,这个团由邓中夏担任总干事,朱自清任第四组的书记。
他还同学生一起参加“三一八”的游行和请愿,惨案发生后连续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悼韦杰三君》《悼何一公君》等三篇文章。
1920年1月,朱自清用象征手法描写了自己在北河沿读预科时,夜里从小河边斑驳的树影中望去,城墙上一行灯光带来了光明的感觉。他把邓中夏等革命先驱者比做“北河沿的路灯”:
“他们怎样微弱!
但却是我们唯一的慧眼!
他们帮着我们了解自然;
让我们看出前途坦坦。
他们是好朋友,
给我们希望和慰安。
祝福你灯光们,
愿你们永久而无限!”
1927年5月31日,朱自清作了《和李白〈菩萨蛮〉》:“烟笼远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半庭黄叶积,阵阵鸦啼急。踯躅计征程,嘶骢何处行?”这首词鲜明地表达了朱自清对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分共清党的反对态度。作词的时间是在春夏之交,“天下秋”不是自然气候而是政治气候,是对我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由于蒋介石叛变而遭受严重挫折的感慨。
在抗战中,朱自清进一步认识了时代,发现了“大众的力量的强大”,因而使自己的作品采取了更严肃的态度,并开始自觉地“诉诸大众”,面向大众。抗战胜利以后,他的188体育官方ios或杂文进一步明确地采取了“偏重于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来“表现时代,批评时代,促进时代”。这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了“五四”文学的传统。
1947年,国民党当局以清查户口为名,在北平逮捕了两千余人。朱自清等签名“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宣言,公开发表时,朱自清的名字排在最前面,而被称为“朱自清等十三教授宣言”。
朱自清试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论雅俗共赏》)
真诚是感人至深的力量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佩弦先生是一个有至情的人。”又说,正是由于他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了他的至文。假如他不是至情人,他就写不出《毁灭》那样的长诗。假如他不是至情人,他更写不出《背影》那样的188体育官方ios。
“作诗言志”,诗人表达个人的想法,为自己而写诗。由于诗人开始注重为自己写诗,诗歌中个人的、抒情的因素渐多,“缘情”说便被提了出来。朱自清认为,与“诗缘情”相比,“诗言志”显然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种更加深刻、悠久的传统,这也表明中国文学的政教化特征。诗言志,诗缘情,这两者的统一,朱自清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朱自清的文章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主要还在于他的真诚,和他能把这种真诚贯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
早在1923年,朱自清在《文艺的真实性》里就提出,文艺必须写实,必须立诚。
为了教好中国古典诗词,朱自清下功夫讲谁的诗就背谁的诗,还从逐句换字的拟古做起,学习写作旧体诗词。他从逐句换字模拟入手,逐渐在这方面取得了很深的功力和造诣。特别是抗战以后,写了许多清新朴素、自成一格的旧体诗。这些诗词后来收入《敝帚集》和《犹贤博弈斋诗钞》。
叶圣陶说,朱自清的旧体诗不多发表,只给朋友看看。旧体诗跟新诗不一样,形式限制着内容,内容限制着形式,一作旧体诗,精神情思自然跟古人相近,跟现代人较远。朱自清在生活实践方面愿意努力做个现代人,尤其切望青年人个个都做现代人。
1942年,朱自清开了《文辞研究》这门课,听课的只有季镇淮和王瑶两个学生。朱自清仍在黑板上一条一条地抄材料,抄过了再讲,讲过了又抄,一丝不苟,好像对着许多学生讲课一样。
1946年8月16日,朱自清作新诗《悼一多》。11月8日香港《文汇报》转载时改题《挽闻一多先生》。该诗最后一节说:“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你自己,遗烬里爆出新中国。”这是他在新诗方面搁笔20年后的一首诗。
1946年11月,朱自清刚回清华,就撑着多病的身躯,夜以继日地赶编,在一年零几个月里,编辑完成300万字的《闻一多全集》,并写了序和编后记。全集在1948年朱自清逝世前一个月出版。
1948年6月18日星期五,晴,午后有雷雨。朱自清在日记里写道:“我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了名,这意味着每月使家中损失六百万法币,对全家生活影响颇大;但下午认真思索的结果,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朱自清全集》)
为了抗议美国政府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政策,朱自清不顾家中还有8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不顾自身胃病极其严重,体重在40公斤以下,毅然决然地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拒绝领取国民党当局向高级知识分子发放的低价配购证。
在弥留之际,朱自清还嘱咐妻子陈竹隐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以后,不要去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使188体育官方ios小品成一时风气
新文学运动的最高成就是188体育官方ios。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188体育官方ios》中说:“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合戏剧、小说、新诗、188体育官方ios计算一下成绩,要推188体育官方ios的成就最高,其次是小说,也因为与188体育官方ios最近的原因。诗是迟放的花枝。戏剧呢,直至抗战以来,因为它是宣传比较有利的工具,才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不断努力的写作。到今天似又为电影所转移。但无论如何,都还比不上188体育官方ios的成就。在188体育官方ios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朱自清先生便是最重要的一个。”
收在《朱自清全集》的第一篇文章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篇文章的开头吸收和运用了赋比兴的理论与技法,运用得非常成功。朱自清在《诗言志辨》里对“比”和“兴”提出了一个容易掌握的区分标准:“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如果只是单纯的譬喻,不是出现在诗歌发端的位置,就不能算‘兴’,而是‘比’。”
在1937年3月8日听陆志韦演讲时,朱自清在日记里写道,中国诗中所谓的“兴”,其内容比明喻加隐喻更多。隐喻与中国的“比”差不多。
孔子说“诗可以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中国文化信奉“天人合一”,人与天是“通”的。虽然时隔两三千年,我们和诗经时代的人们,在情感体验上是相通的。这是“诗可以兴”的哲学基础。“兴”,是直觉的联想,是推己及人。“兴”的创作手法,是中国诗歌所独有的,凿通了上天的阶梯。“兴”,是现实和浪漫之间的桥梁,是由经验的此岸到超验的彼岸的舟楫。彼岸是永远无法到达的,但是凭着兴的翅膀,凭着兴的桥梁,凭着兴的舟楫,凭着兴的梯子,我们亦可窥见。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里提出,以“温柔敦厚”为标准开展文学批评,这种风气在汉朝最胜,汉以后诗教的传统则“大减声势”,不过诗歌“还不失温柔敦厚”。到了宋朝,以说理为诗,风格朝188体育官方ios化发展,离开“优游不迫”“温柔敦厚”越来越远。对诗教的解释更强调“思无邪”,也反映了诗歌创作“尽向‘沉着痛快’一路发展”的现状。朱自清将唐以前和宋以后诗歌风格的变化置于“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变迁中加以考察,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非常新颖的。
新诗的生命在于朗读
朱自清写新诗,主要是1919年到1924年,1925年写了两首,以后就很少写了。对于诗,无论是古典诗歌或新诗,他的研究都系统化了,关于新诗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也还是站得住脚的。
朱自清在长诗《毁灭》里说:
“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不再低头看白水,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
“别耽搁吧,
走!走!走!”
《毁灭》提出了积极对待人生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利用我国传统诗歌技巧的第一首白话长诗。这首诗较多地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也注意了利用我国传统的诗歌技巧,使新诗向民族风格的白话诗跨进了一步。
1935年8月,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把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诗坛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1937年1月1日,朱自清发表诗论《新诗杂话》,收入集子时改题《新诗的进步》。该文通过新诗自由派、格律派、象征派的嬗递发展和社会主义倾向的诗的出现,说明了新诗在不断进步,同时希望人们将诗的定义放宽些。
朱自清本人是早期的新诗作者,一直留意新诗的发展,探询各方面的意见,揣摩各方面的意见,揣摩各种派别的作品,认明新体诗的发展方向。
1941年以后,朱自清重新研究新诗,1944年写成了《新诗杂话》一书。他认为,抗战以前的新诗是从188体育官方ios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自由诗派注重写景和说理,采用自由的形式,诗里188体育官方ios成分很多;格律诗派注重抒情,努力创造新格式,诗行是整齐的;象征诗派不在乎格式,只是抒情,只要“表现一切”。
抗战以来的诗又走到了188体育官方ios化的路上,也是自然的。抗战以来的诗,注重明白晓畅,暂时偏向自由的形式,这是为了诉诸大众,为了诗的普及。抗战以来,一切文艺形式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都朝普及的方向走。抗战以来新诗的另一个趋势是胜利的展望。他们发现大众的力量的强大,是我们抗战建国的基础。他们发现内陆的广博和美丽,增强我们的爱国心和自信心。
朱自清还认为,新诗的生命在朗读,我们该从这里努力,才可以加速它的进展。过去每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都是从民间吸收来的,我们仍然要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和形式。
诗歌应成为大众文学
自由体新诗写到今天,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自由体新诗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们喜爱的精品仍然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现象级”的好诗。这里既有自由体新诗的思想内容问题,也有表现形式问题。诗要有新的境界,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诗经》描写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情感,好的自由体新诗写出了五四时代精神。自由体新诗的形式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处于松散无形的状态。中国诗歌是中国语言文字特殊规律的产物,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诗要有新的语言,必须经过千锤百炼。自由体新诗很少有讲究韵律的,这是新诗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朱自清的诗论中得到深刻启发。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中国文学的主导地位,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应该成为大众文学,而不仅仅是小众文学。诗歌应该基调明亮、能量充足、广受大众喜爱,这是好诗的重要标准。适应正在兴起的群众性朗诵活动,应该积极引导诗歌诵读活动,让好诗歌更广泛更有效地介入社会公共生活,增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