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唐糖《月亮计划》: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
来源:文艺报 | 何向阳   2025年01月24日08:33

《月亮计划》,唐糖著,晨光出版社,2024年4月

“认识你自己”,是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德尔斐神殿里一块石碑上的字,苏格拉底将其奉为圭臬,他的解说是认识自己便是认识心灵的内在,是认识德行的本来。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即认识你作为人的本性本心。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对自己获得了认识,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的本性之路,才能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我们所说的“认识”范畴,多包括对于周边世界的认知,而在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同时,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是一个外物的观察者,而恰恰遗忘了对自己的内观,这也是后来哲学的转型的基础。对于自己的认识,包含在对于世界的认识之中,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人类自己的世界。如果抛开了人自己,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

当然,“认识你自己”的目的,并不在认识本身,也不会止于认识本身,一切教育意义上的认知、一切知识的获得,到最后都是为了实践的目的。实践,当然我们更多是想到改造世界,将其变得更好,更适合于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但同时,我们的实践并不只是对外的,实践本身即包含自我的再造和重塑,“成为你自己”,这也是近代哲学的由来。

认识是基础,成为是目的。如果只停留于认识层面,则认识的意义无从呈现;如若撤掉了认识的土壤,则“成为”的层面便失去了根基。所以,从逻辑上言,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认识是“成为”实践的前提,成为则是“认识”所抵达的彼岸。

然而,这一种认识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被忽视。最近读青年作家唐糖的儿童文学新著《月亮计划》,在这部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的图书中,关于“认识”与“成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成长”话题再次以文学的方式被提及。

从“隐身”中迈出第一步

《月亮计划》中的主人公林田是一个13岁的初中女生。她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的家庭中,虽然父亲有时也会表示出关心,但终究这种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灵深处过早地被划了一道难愈的伤痕,因为一件小事情的触碰也会擦伤出血,比如说,过生日时,父亲没有到场,而没到场的理由却是父亲一直欣赏的另一同龄女孩子斐然(也就是干女儿)的生日占据了他的时间。林田在学校里是相当于“空气”般的存在,她没有特别突出的功课成绩和才艺特长,无论在家还是在校,林田都没有得到来自家长至亲和学校老师的关注,大家的目光总是从她如同无形透明的身上穿过。这种不被认同的烦恼、不被尊重的痛苦一直伴随着她,也改变着她的性格。一个原本开朗的女孩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她没了自信、怀疑自己,甚至还养成了“讨好人格”的倾向。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莫名其妙深陷自责而觉得自己不配得到重视的女孩子。虽然林田常常在受委屈时发出“为什么被忽略的总是我?”的内心呼喊,但一而再、再而三纷至沓来的不快,已使她倍受压抑:“她学会的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就是沉默、守规矩,不要有一点出格的行为。在家尽量不给爸妈添麻烦,在外面尽量不被提溜出来。反正无论在哪儿,她仿佛一直在玩一个‘被谁看见就算输’的游戏”,从人格心理学上讲,这已经是一种不正常状态了。

拘谨、羞耻以致隐身人的自认,如果再向下发展,对于一个少女而言,可能会步入自闭、面临自伤的危险。小说的阳光之处在于,作家没有将笔尖伸入深水,而是给了主人公以生机和动力。林田要改变现状,和最要好的女同学倾诉“月亮计划”,她拟定实施“月亮计划”的多个方案,先是买包子送给同学们,虽然存在讨好的一面,但却从隐身人走出了一步;就算她的善良被利用,也并不在意,她乐于为大家服务;她在与老师谈话时,以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讲出心结,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伪装自己、一味隐忍;她积极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她的自信在同学们和班主任投来的陌生又赞赏的眼神中得到重拾。“月亮计划”就是让自己发光,让自己不再是那个想办法隐身的、玩藏猫猫游戏的、胆小怕事的自己,林田在自己的计划中迈出了第一步,但还不够,她必须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变成偶像的另一个替身。

走出“成为他人”的阴影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其实是有许多磕绊的。不是只“认识自己”就足够了,如果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一个假前提。如果事事处处只是活在他人的阴影里,心心念念只以成为“她”为目的,那么就不能说已经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林田经过了一些心理曲折,在“月亮计划”里,她起初是决心打败斐然,似乎打败了她,才能变成她,而这个“变成”是扭曲的,最终的“成品”仍然不是自己。在这个辩证法里藏着“吾将取而代之”的决心,但未尝没有“酸葡萄”心理作祟,那个“自我”仍没有最终确立,因为有对方在,不管是视其偶像还是对立,总是有一个不是“我”的“你”在,那么,“你”或者“她”完全可以侵占本属于“我”的空间,而在与“你”或“她”的“争斗”中,也完全可以对“我”的诞生构成延宕。

成为他人,也许是成为自己的一种必经路径,但并不是每个刚开始要成为他人的人都能走到“自我”的路上来。“中等生”林田认识到自己因为才质平平,所以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永远都是被忽略”的对象,但她大胆地在教室课堂上对老师讲出了自己的疑虑和委屈,并提出平等待人的理念时,也把老师说服和感动了。人与人是需要交流的,同学、师生、邻里之间,都是如此。人们在彼此关怀中打开心扉、沟通情谊,这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在告知对方如何待我时,“我”才真正开始识得自己。这也是《月亮计划》一书最精彩的段落,经由自己的勇敢对话,林田也让老师认识了不足,并让自己走出“蝴蝶结”风波而澄清了同学的误解。林田不仅完善了教育学层面上的平等理念,而且对以分数评判才艺的高下取人的机制作出反思,她已经在众人中认出了自己。

“你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别人呢?”

以前,她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大都是“想向老师证明自己,也想向爸妈证明自己”。后来,她因眼见父母对另一个优秀女孩的羡慕和评价,而一心想成为别人。榜样的力量当然无穷,但人最终还是要成为“自己”。

林田认识到,优等生朱洋洋的妈妈“天天盯着他的学习,天天和他生活在一起,但还是忽略他的需求和想法”,她不想做被“忽略”的人。“变成另一个女孩子”的确是她曾经拥有的梦想,但是“另一个”仍然不是“我”。小说特别强调“我”作为主体和个体的重要,尤其是女性对于自我的确认。无论是杨婆婆的鼓励还是曲瑶瑶的友谊,都坚定了林田的信念。“你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别人呢?”从别人的发问到自己的警醒,林田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她终于站在了阳光下,而不是站在别人的影子里。当她参加艺术节,以自己的美食“作品”给予大家快乐时,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也获得了一直以来的偶像斐然的真心认可和赞扬,并从校长手中接过了独属于自己的奖杯。这也许正是这部书要告诉我们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需要碰壁、受伤的过程。那么,不能总等着别人来‘救’,更重要的还是先‘自救’,只要努力向上走,不吝自己的付出,不吝自己的沟通,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遇到很多也同样能支持你的伙伴,这或许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段路程。”

《月亮计划》讨论的“发光”与“忽略”问题,是我们在认识自己时必须面对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在被忽略的际遇里,也能找到自信,珍惜属于自己的光芒,这是林田了不起的地方,从“我再也不想当隐身人了”的决心到“你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别人呢”自问,作家唐糖以“林田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握有“地球一生游”的独特门票的人,不惧怕摩擦,不担心平凡,以勇气去突破“旧我”,找到“新我”,找到自己的光,发出自己的光,这种寻找,不是为了结束“被忽略”的命运,而是为了以这光去照亮更多的人,这正是这部书的深意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