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2025年第1期|吴文君:风筝飞过广场(节选)
吴文君,作品散见于《收获》《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山花》《江南》等刊,出版小说集《红马》《去圣伯多禄的路上》,随笔集《时间中的铁如意》等。现居浙江。
十来只风筝在广场上飞着。
小济说有一百只。
穿着花裙,拉着他一只手的妈妈没有纠正他,没有说,不对,你再数数,没有那么多,而是和他一起眯起眼睛看着。
这些风筝好像突然之间一齐冒出来的,蝴蝶、燕子有长飘带,飞得悠然自如,没长飘带的蝙蝠、孙悟空则有一种莽莽撞撞的勇猛。
冬天长西红柿、夏天长萝卜的现在,广场上依旧只有三四月份才见得到风筝。
三四月份是春天。“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风不度玉门关”。花裙妈妈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跟春天有关的词。
你看,看到老鹰了吗?小济问花裙妈妈。
花裙妈妈慢下来,一下子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一只。她的手还攥着他,都快走到广场边上了。
那儿,那儿。花裙妈妈突然高兴起来。
老,老鹰很神气吧?妈妈的肯定让小济有了再说下去的劲头,他陶醉地看着半空。你,你喜欢哪只?
我吗?花裙妈妈又看了一会儿,指指空中的一个小黑点,我喜欢那只。
为,为什么?小济不解地把头继续扭向广场。很快,广场、广场上的风筝就全都看不见了。
嗯……花裙妈妈沉吟着,因为那只飞得最高吧。
上了一天班,她的两只眼睛有点浮肿,属于年轻女人的光洁已经找不到了。她的朋友也都有着类似的面孔。至于那些光彩照人的人,是另外一种人,她不理解她们,也没有那样的朋友。她记得打小母亲最爱指着她的眉骨,冲着遇到的熟人说,不知道像谁,哪有人这地方长这么高,不然还好看一点。要改变母亲的想法是很难的,虽然长大后没人说她像猿人,一点点像都没有的,可直到现在母亲碰到见过她小时候的那些人也还是这么说的。
小济嗒嗒嗒嗒地走着,像一匹小马。花裙妈妈摸摸他的头,宽慰地笑了一笑。放风筝的人真多,她想,真奇怪,她从来没有放过风筝,也不记得家里有谁放过。还有,“春风不度玉门关”前面那句是什么?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花裙妈妈现在的家在广场边的一条小巷子里。
他们拐进小巷。斜阳穿过马路,所有的窗都还暗昏昏的没有亮起来。身边都是回家的人。小济不时抬起头看着一个走过去的人,爸爸也在的时候对他们笑过、说过话的人好像全都不认识他们了。
爸爸以前坐办公室,花裙妈妈总说他没出息。后来爸爸换了个地方,整天跟开压路机、开挖掘机、开搅拌机的打交道,钱多了,吃得也不少,身上的骨头却一天天往外面突出来,后来住了一年多医院出来,只好再换地方。现在他胖回来一点,穿着黑制服,像电影里的工程兵。爸爸总说他上班的物业是这儿最大的,不用说,员工也最多。花裙妈妈有一天去学校接他回家,路上碰到一个阿姨,花裙妈妈还是抱怨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会看人,以为找的这个人有多能干呢。阿姨说花裙妈妈以前毛巾都拧不干,老是在绳子边哭,现在管起孩子来倒也像模像样。花裙妈妈也承认了自己还是那样,别人新买了什么穿了什么没有兴趣,谈育儿经验可以滔滔不绝谈很久,尽管对方并不太熟悉他们,也不知道小济是怎么样一个小孩。
他使劲听着,想知道自己是个怎么样的小孩,她们却在路口说了好多个“再见”,各走各的了。他是个怎么样的小孩呢?妈妈说他像爸爸,爸爸说他像妈妈,又比他们都要糟糕得多。至少妈妈像他这么大已经得过唱歌的奖、写作文的奖,爸爸什么球都会几下,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可现在妈妈不是什么歌也不唱,书在沙发上扔几个月也不读,爸爸什么球都不玩了?不过,爸爸下班早了,会心血来潮买点菜,给他们下个厨。要他说,爸爸炒出来的菜比妈妈的更好吃一点。他们回家开门,闻到饭菜的香气,也不惊讶,洗洗手,坐下来吃。
风,风筝,很多在广场上。他含着一嘴巴饭,兴奋得语无伦次。
爸爸问他有什么风筝,花裙妈妈说有老鹰、燕子、瓦片,很多。
就我们没有风筝。小济的样子有些可怜又有些不屑,让花裙妈妈想起她说家里没有钱的时候。
嗯。爸爸看一眼外面,仿佛要测量一下风力是不是能把风筝送上去。不过,我没有放过。他还是说老实话了,他不知道能不能放上去。
我,我也想放风筝。小济轮流看着爸爸和妈妈。我们,我们也去放一个?
他以为爸爸不会去的,但是爸爸说好啊,吃过晚饭我们就去。
眼巴巴等妈妈洗好碗,把回家后脱掉的花裙又穿了上去,他知道这代表他们可以出门了。他们也果然出门了。正好是广场上人最多的时候,这一家三口也在入口卖风筝的小摊子上挑挑拣拣起来。
花裙妈妈把小贩压在最底下的风筝也抽了出来,最后还是小贩帮他们选了一个瓦片的。别看瓦片的样子不好,是最容易放上去的,不是说你们都没放过?
这一家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觉得小贩讲得没错,就给一个瓦片风筝付了钱。这种瓦片的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镶上彩条、花边、飘带,也很漂亮。一家人兴奋地往人稀少的地方走。花裙妈妈带着几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猜测看着小济。他一到爸爸说的好地方,就迫不及待学别人的样子,托着风筝飞跑起来。可每次他停了,风筝也停了,从离地几米的地方栽下来。
爸爸不时看着两边,似乎这个风筝放不上去整个广场上的人都会笑话他,但是他不能让广场上的人笑话花裙妈妈和小济。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势,用他精于研算的脑子测量出风向和风速,也开始托着风筝跑,很让小济吃惊地一下就把风筝放了上去,而且顺着风越来越快地升上去。
一家三口面面相觑,都有点不敢相信。花裙妈妈抱着胳膊站在一棵树下,说你们看着吧,马上就要掉下来的。但是风筝跌跌撞撞地飞着,并不听她的,爸爸手里的线一会儿就扯光了,只剩下一个线头。
还是在卖风筝的摊子上,花裙妈妈买了一筒线。
我说得没错吧,小贩很高兴地收钱,找钱,有些扬扬得意了。
是啊,这瓦片飞得很高啊,花裙妈妈说得很大声,好像怕小贩听不见。广场上的人太多了,风筝也太多了,飞得最高的却是他们的瓦片。后来花裙妈妈又带着小济光顾了这个摊子两次,他们把线一筒一筒接上去,风筝却总是很不满足的样子,它还想再往上飞。
广场覆盖上一层暮色,又迅速被夜色所笼罩的时候,爸爸说他得再去买一筒线。花裙妈妈说算了,这会儿连小贩都收摊了,得跑更远的地方才能买到。小济在留下来的妈妈和向广场外跑的爸爸之间犹豫了一下,追赶爸爸去了。
几个人从她面前慢慢走过,是最后一拨放风筝的人。
一个男人哈哈地笑起来。你的风筝呢?你的风筝就剩一条线了。他说完,又转过头去跟他的同伴说,你们看,她的风筝就剩一条线了,什么也看不见了。
花裙妈妈不答,只是朝着他们微微一笑。等他们走掉,广场上终于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天一色的深蓝,没有一点云,也没有一点星光。她根本就看不见风筝了,它高得连影子也没有了。可她知道它在那儿,吃够了力,变得这么沉,还在让这条细线往更远更看不见的地方用力延伸,她得死死拽住它才能不让它跟着高处的风跑掉。好几次,线突然一松,她慌张地往相反的方向扯那根线,直到线重新绷紧,仿佛风就是一只手,而她成了那根线,她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让手把她抓紧。
父子俩终于回来了,手里举着一个大得让花裙妈妈一看就想笑的线筒。她说你们干什么啊,这个放开了得有几公里长啊?小济跑在前面,唱着“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风不度玉门关”,倒是一点没结巴。
天已经太黑了。爸爸把线接上去,放了几尺。虽然他心里也痒痒的很想把这筒线放完,可他们不是都看不见那只风筝了,再高又有什么用?明天我们再来吧,春天还长着呢。爸爸说,他开始收线了。
就是收,也让他们收了很久。但是风筝降着降着终于显出形状来了,被远处的灯光照着,显得神秘莫测,似乎它把他们看不见的那个地方的东西带了回来。小济要拿,花裙妈妈说她来拿,默默地走了几步,花裙妈妈说,风筝还有个名字叫木鸢,这个,你们不知道了吧?
走几步,又问小济,古人发明风筝做什么用?
送,送信?小济迟疑地说。
送信,对,还可以侦察、勘察,用处是很多的啊。
那你说说风筝有多少造型?别瞪眼睛,我告诉你吧。这回是爸爸得意地笑起来,有硬翅、软翅、串式、桶子。
花裙妈妈当然不知道什么叫硬翅、软翅,也不想知道。但是她在书上看到过,放风筝还有一种用处是纪念去世的人,清明的时候,等仪式做完了,主人就把线收尽,剪掉,一家人看着风筝飘飞远去。
爸爸笑她那都多久以前了,现在的人谁还记着这个?你看,以前人死了,三十五天一个仪式,四十九天又一个仪式,现在呢?
现在当然赶在一天就全做完了,不然让大家再跑一趟?谁有那么多时间?花裙妈妈反问。
小济听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只看着花裙妈妈手里的风筝,还看到花裙妈妈缩起肩膀,就像吹到了很冷的风。
隔天,风更大了。爸爸开始不想去,吃过晚饭,小济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来回跑了好一会儿(因为爸爸叫他问妈妈,妈妈叫他问爸爸),这才一块提了风筝出门。
广场上的风筝没有一个不东倒西歪的,瓦片挺不争气,差点掉到电线上。电线上树上挂着好几只栽倒的风筝。
春天就是这样。爸爸跟他解释,春天的风忽东忽西是没有一个准头的。他们经过小贩,小贩听到了也附和,说丢了风筝的人多半又跑到他这儿买,买了再丢,买到后来连他都不忍心了。
花裙妈妈走着走着突然说她想起来了,“春风不度玉门关”前面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
百度一下不就有了?要费那么大的劲?爸爸说她奇怪。掉过头,又对他说,你妈妈就是奇怪。
干吗什么都百度?我就自己想。我自己想不行吗?花裙妈妈不理他。
再去放风筝,花裙妈妈没有一起去。她说,还有一大堆事呢,你们先去。
难得家里只有自己,花裙妈妈洗干净碗筷,收了衣服,又拖了地,走近窗子。
房子朝马路,尽管从对面看过来,她的家和别人家一样,都是从一个大格子里划出来的小格子,站得离玻璃窗近一点,再伸长脖子,能看见底下的树。最高那棵都有三层楼那么高了,每棵树的树冠都很大,有风的时候,翻滚出绿色的波浪,好像底下全都是树,她就站在树上。要是家里每扇窗的外面都有树就好了,那她就不用整天对着那些有时候真觉得一伸手就能够到的小格子了。她去过一次山里,住了那里的民宿,回来老念念不忘想着再去。可丈夫说,山里有什么好?买东西多不方便,电也不能保证,再说生了病呢?怎么去医院?最最关键的是,小济到哪儿上学?
……
精彩全文请见《青年文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