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的文学生活(一)
新年,中国作家网邀请多位作家、学者、编辑、媒体人等,回顾他们2024年的文学生活。受邀者或深耕于自己的创作、研究领域,或投身于文学阅读和文学劳作中,或沉入生活积蓄养分、静待破土……大家的文学生活各有不同,有收获和启示,也有困惑和思考;但都身处鲜活文学现场,共同参与着文学生活、文学生态的塑造。希望回顾过后,我们都能找到更为清晰的坐标,一起朝前走。
——编者
文学生活之所以有别于“饮食男女”
贺绍俊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作协副主席
我的文学生活其实平淡无奇,有时它完全成为了一种职业生活,不值得推广。但我很看重“文学生活”这个词。文学生活是一种在所有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它让一个人能够享受到超越物质之外的精神魅力,文学生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古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与物质和欲望相关,当人类创造了文明之后,也就创造了文学生活,因此在文明时代,人的一生仅用饮食男女概括还不够完整,人的一生应该是“饮食男女+文学”。而且,文明的程度越高,文学的分量也就越重。要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不高,就可以看其文学生活的普及范围广不广。我甚至觉得,中国作家协会首要的任务不是抓文学创作,而应该是抓全民的文学生活。2024年的夏天,我在四川阆中有机会与当地的基层作者座谈交流,他们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中所获得的一种喜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相比之下,我的文学生活远没有他们那么单纯了。
但我知道,文学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文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化的事情。就在年末之际,冬天里的“鸭绿江”竟然掀起一阵波浪,在这之前,还听到了《文学报》不再独立发行的通知。也许这一切都与经费短缺有关。如果非要用经济法则来要求文学,文学就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只好兼并到“饮食男女”之中,人们还能去哪里享受惬意的文学生活呢?
但只要文明不消失,文学生活就不会中止,新的一年,我仍对文学充满了乐观。
文学应该是时代的通风口
尹学芸
作者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
过了许多年以后回望,就文学本身而言,2024的年份仍然是特殊的。这不是我在年底盘点时产生的联想,而是这一年我在外地行走时,这样的念头经常会冒出来。
心底里,我会拿这一年与上一年做比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2023是拘谨而含蓄的一年,是因不确定进而摇摆的一年,也是个人因懵懂而瞻前顾后的一年。2024的开年就把人从虚拟世界拉进了现实。从三月份参加全国两会始,四月份在党校封闭学习,五月份带领天津作家代表团走进新疆,那种天高地阔一下子就冲掉了心中所有的虚无。古老的太阳浑浊、执拗、亢奋、热烈,让人疑心自己没有影子。那样一种广袤、恒定、浩大、奢靡,让人觉得这就是地老天荒,这就是创世纪时初始的模样。坐在昆仑山脚下,看细小的花朵蒙着风尘开放,让人陡然有了命运感。如果它们长在水乡江南,也许能开得盛大、灿烂、热烈。命运之于文学,应该怎样形容呢,是枷锁或是桎梏?反正谁都休想逃掉谁。文字就是用来书写命运的。或者,你就是命运本身,等着别人来书写。否则,天大地大,命运如何被呈现,才能给历史或未来留下印记和佐证,这是精神世界的永恒命题。而人类的命运感,是宇宙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存在。作家就是有种天然的使命,集责任和义务于一身。
上帝就是这样安排的。
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从兰州转机去合肥。两个多小时的候机室里,我写完了给《人民日报》的一篇稿子。虽然不尽圆满,但我开始尝试着在旅程中写作,也是最近两年的事。年初坐雪国列车去上海,原本四个小时的路走了九个半小时,我便是用文字打发了时间。想,阅读或书写,有多么地抚慰人心啊!舷窗外一直黄沙漫漫,进入安徽地界,突然云团翻滚,水绿山清,视野中的镜像一下子让灵魂熨帖。各类文学奖和文学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天津、河北、北京、上海、广东、贵州、湖北、广西,奔赴千里去参加一场文学盛宴,这在2024年,成了寻常的事。尤其是,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上了飞机,清晨的天津机场风霜弥漫。下飞机就看见有人打赤膊。于是一层一层地脱,自己都觉得好笑。祖国幅员辽阔,生活自带喜感。在南宁的青秀山,一下子看见了那样多的铁树开花,心中的那种激越,久久不能平复。在民族博物馆,一面面巨大的铜鼓扑面而来,人真的会恍惚。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如何完成这样一面面青铜巨鼓,实在难以想象。即便有流程演绎制造过程,仍是觉得不可思议。
造物主也许就是人类自己。在某一时段,被赋予了神的力量。
2025倏忽而至,甚至觉得还没有与去年告别,第一缕曙光就来了。时代在发展中增加了许多变数,也许这是有利于文学的。文学应该是时代的一个通风口,就像有氧运动一样。
新年新气象。
文学的价值再定义
杨爽
作者系中信出版文学子品牌「春潮Nov+」创始人、出版人、总编
站在年尾,回看一整年的“文学生活”,多少有些奢侈。消费降级,加上短视频所带来的进一步注意力瓦解,以及文学对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无力感,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愈发难以围绕“文本”来谈“文学”,而将之视为一种生活状态或情绪价值,也许已渐渐成了直接读者和文学从业者的真实现状。
我的2024文学阅读,仍旧围绕当代书写,在本土原创和海外引进的作品、尤其是青年作家作品中,仍能得到大量同频共振的经验和感受。这是当代人书写当代议题的优势所在,是对当下生活的文学化转述,读者将在转述的缝隙里获知疑问和个体生命经验的来源。通过文学找到问题出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思路,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无用之学”的“有用之处”。
与之相对的,是更能及时展现时代议题风向的影视创作,早年带有议题属性或强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被接连搬上荧屏——《玫瑰的故事》《繁花》《我的阿勒泰》《边水往事》等爆款剧集均属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与文学的距离,在2024年再一次被明显拉近了。文学出版品牌“春潮Nov+”出版的郭沛文作品《刹那》、索耳作品《细叔鱿鱼辉》(收录在《非亲非故》中)接连入围第七届、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从文学到影视“迁徙计划”单元,在与独立导演、平台制片人、影视文学策划等从业者的讨论中,一个鲜明的感受是影视项目在版权阶段的去标签化,不再如早前几年,仅以标签概念做单一价值判断,这既是热钱消失后的谨慎,更是大浪淘沙后从业人员对待影视项目的一种修正和回归。对于文学来说,这当然是一段机会窗口期。郭沛文的小说《刹那》是这期间从文学到影视的一个实践案例,这本书的影视版权洽谈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具文学属性,本质上是文本价值支撑起了整个链条上不同环节决策者的信心和判断。
而在文学小说的写作风向上,城市化、现代性在2024年成为亮点,过往作家们常谈的故乡、小镇生活,被“90后”、“95后”写作者们继续延展,但内容核心往往是伴随他们这一代成长生活的、近30年急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奋进与异化、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和损伤、生命观念和价值认同的突变困扰等。再结合这一代写作者普遍的教育背景和海外旅居经验,国际视野的书写比例也逐渐鲜明,虽然绝大部分写作仍从个体出发,甚至出现了不少私语言写作,但讨论的问题、提供的观念,往往是世界性的。吕晓宇《水下之人》、索耳《非亲非故》、默音《尾随者》等,个体与世界在2024年的文学新作中,有着明显的相融和对抗,不仅与世界相连,也完成着对传统观念、身份认同的个体修正。这无疑是这一代书写者的优势和独到经验。
2024,我的科幻文学生活
程婧波
作者系科幻作家、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2024年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大年”。
9月初,我作为四川省的青年作家代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位青年写作者参加了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在科普科幻分论坛上做了分享;9月18日,我被巴金文学院推选,来到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9月23日,我作为中国作协2024年新会员,“回到”北京东土城路25号,参加盛大而温暖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中国作协科幻科普作家回家活动”。
仅仅看我这番行程,就足以看出中国作协在播种、呵护和培育科幻文学上的一系列暖心举动,以及为作家办的一系列实事。
作为一个从事了二十多年科幻创作的人,这也是我近年来的一个新感受和新发现:随着现代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渐走向深入和全面,科幻作品正在迎来崭新的历史定位和存在方式。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新浪潮”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中国科幻正在成为欧洲精英文化式的科幻、美国大众文化式的科幻之外的第三种科幻文化脉络。
中国科幻的繁荣背后离不开国家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家的科技实力为科幻注入现实动力。传统与流行,古老与现代,正在发生奇妙的融合。采用科幻题材、科幻元素、科幻手法的作品,既可以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看见,也能够在阅文、书旗、晋江、掌阅、七猫和番茄上见到。
科幻作品作为理解现实、适应时代的文化桥梁,正在塑造一种新型的文化现实主义,我相信,在科幻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探索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梦想家。
书写科幻,观照现实,科幻创作正当时。
2024我的文学生活:
翻译、AI和读书会
[西班牙]夏海明
作者系西班牙汉学家、翻译家
在刚过去的2024年所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几乎忙到无暇去过名副其实的“文学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忙忙碌碌的一年,阻止我们享受文学之乐的因素太多了,我自己也不例外。不过,2024年我的文学生活中还是有几个值得提出的亮点。
作为出版工作参与者之一,对于译者出身的我而言,个人文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当然是自己的翻译项目,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两个庞大的工程:2024年年初我完成了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的西班牙语译文,年内也开始翻译并完成了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这两部书2025年都有望在西班牙出版。翻译这两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无疑是到目前为止我文学翻译生涯中最大的挑战,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和启发。
除了翻译文学作品以外,2024年我也参与了一些文学主题活动。在不同场合上跟作家、出版人以及其他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交流的时候,有两个英文字母经常出现在对话中,那就是AI。人工智能不仅给译者,也给广泛意义上的创作者的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人思考创作的意义何在,创作者会不会被替代。年末举行的成都国际诗歌周上,与会者也讨论了这个话题。我在研讨会上强调了文学创作者的动力——即都是出于希望自我表达而创作,而AI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创作者希望自我表达的欲望。
在忙乱的生活中,我也想办法抽空来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虽然我读的书远远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数量,但我还是看完了几本,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2024年开始主持的一个西班牙语读书会。这个读书会的读友们来自不同国家,都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去年,我们每个月阅读以及讨论一本书,所阅读的作品包括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韩江的《素食者》,还有几本不同西班牙语国家的作家写的作品;而中国文学作品,我们读了沈从文的《边城》,鲁敏的《六人晚餐》和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
也许在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的2024年读的书给我们留下了很难忘的记忆,也许没有。但是无论如何,刚起步的2025年是一个新的开始,给我们一个新的机会来展望未来,让文学生活变得更美好。
文学是“用一个生命扶持另一个生命”
郭忠凯
作者系咸阳市作协副秘书长、咸阳188体育官方ios学会副会长,《秦都》杂志主编
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者,一直在感受文字带给我和我的文字带给这个世界的萤光。
文学常常是“用一个生命扶持另一个生命”。内刊主编必须是有阅历的读者,通过微信读书平台,驻足书页,传记玄幻、艺术心理、人文历史,甚至网文等,全年711小时139本(全部读完58本)的阅读量,在忙碌与宁静之间,栖息记忆和热爱,将时光留存在书页里。作品是立身之本,搞创作必须有自己的“企图心”。传递审美价值终究依托于笔耕不辍。
文学丰盈身心之余,还是照亮他人的明灯。
文学内刊是地方文学沃土,发现文学种子培育成长好苗促其参天蓬勃,是每一位文学内刊编辑的使命。2024年过去了,主编《秦都》已4年了,杂志也已出刊213期。编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地域文学发展的当下面貌,所以,我自觉并始终坚持将“办刊作为深耕文学现场的基石和试金石”,坚守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粹性,推崇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题材新颖、观念明晰、叙述突破的文学作品。在新媒介环境下,通过栏目设计、文本内容、表现手段等进行类型创新、视觉创新,畅通编者作者读者交流渠道,搭建编辑创作审阅沟通平台,扶持本土作家精品力作,主动开展内刊作品交流合作,相互抱团取暖,让创刊四十多年的《秦都》成为千年古都—咸阳的“纯文学”品牌阵地。
2025年,文学生活在梦想中将依然沉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