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美人鱼的夏天》创作谈
我是一名科幻小说作者,从2013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跟普罗大众认为的科幻一样,我的切入点很宏观,动辄毁灭地球,甚至搅乱宇宙秩序,或者是人类跟机器人的战争,或者是过去与未来的纠缠;跟普罗大众想象的科幻不同,我的落脚点很日常,爱情和亲情是着墨最多的主题,有时候着眼于夫妻关系,有时候围绕人口老龄化展开。科幻圈的朋友评价我的风格趋近于现实主义科幻,自我剖析一下,这种写作风格可以追溯到我最初的写作之路。
最初,我从接触当代文学开始,喜欢上写作,学生时代的阅读,撇不开贾平凹、刘震云、莫言、余华、王朔等依然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大家名家,读的多了,表达欲日渐强烈,便开始动笔涂鸦。而大多数的科幻作者是读而优则写,他们读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刘慈欣、王晋康等国内外科幻名家的著作,然后开始写作。我没有这个过程,直接上手开写,属于半路出家那种,只能边写边从经典科幻作品中汲取营养。所以,我的科幻小说总是透着现实主义的底色。
写了十余年科幻小说后,我突然想尝试写一篇非科幻小说,换言之,就是写一篇传统的文学作品。这个念头既复古又新鲜,时不时拨动着我的心弦,但始终没有特别合适的故事。科幻小说属于类型文学,且与一般的类型文学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甚至是严格的创作规律,通常是先有点子和设定,再在此基础上设置人物与情节。这些点子和设定通常高于或者远离现实,比如太空歌剧、时间穿越、反乌托邦等等。幻想写多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去描写真实而朴素的世界。
2022年夏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威海旅游。站在海边,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美人鱼的意象,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由此延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被灵感击中或者眷顾吧。我最初构思的是人类与人鱼的爱情故事,因为物种隔阂,爱而不得,但这还是幻想,我便把生活在大海中虚构的人鱼变成了在海洋馆表演的真实的女性,横亘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天堑也从物种隔阂变成了伦理道德,但伦理道德似乎有些流俗,太老套、乏味了,我就想,能不能把社会约束换成人物内心的挣扎,自己给自己戴上镣铐?就这样,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故事:中年离异的男主人公和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之间爱情故事。准确地说,不能叫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与女大学生愉快而短暂的相处之后,又各自回到原先的生活轨道,有条不紊又漫无目的地滑行。
当我确定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框架后,接下来就是给他们寻摸表演的舞台,几乎是一瞬间,我就敲定了石家庄。这是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城市一隅有我熟悉的大街小巷,城市周边有我踏足的自然景观。把故事中的人物当成远方来的朋友,我在字里行间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男主人公工作的欢乐汇是我经常带孩子游逛的综合体,我们是几家餐厅和电影院的常客,女大学生工作的菲特尼斯也是我暑期给孩子报班的游泳馆,他们居住的小区和村庄都是我居住过的地点。一旦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定下来,我便立即动笔,不用像科幻小说那样样要考虑当下的社会、国家、星球,只需要套用我自己的生活半径和经验,写起来不费思量。
这篇小说完稿至今已有两年。当我在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看球赛时,在万达广场火车头步行街跨年时,在北国奥特莱斯的水世界漂流时,脑海中经常蹦出男主人公和女大学生,想象他们在这些场景下的桥段。这些情节并没有出现在我的故事中,然而他们就像脱离了文档的束缚,在真实的世界中继续存在并生活。这种人物从小说走到现实中的感觉,尤其美妙。
于我而言,科幻小说像跳板和翅膀,带我去更多、更远的地方,让我去冒险、创造和挑战,而传统文学则赐予了我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让我可以静静回味,缓缓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