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孤独的漫步者
卢梭是启蒙哲学家、思想家,享誉全球。他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新教家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瑞士人。今人若要追寻他在故国的足迹,可到瑞士纳沙泰尔湖畔的莫堤耶镇一游。该镇坐落于汝拉山谷,山清水秀,花木甚繁。卢梭因发表《社会契约论》(亦译《民约论》)和《爱弥尔》受到封建教会势力打压,于1762年7月来到这一牧歌式“葡萄园”,这个远离城市喧嚣、人口不过千的小镇,竟然有一座“让-雅克·卢梭博物馆”。
该镇上有一座于公元6世纪建造的圣彼埃尔隐修院,修士们酿造的酒远近驰名,让幽谷林木充溢着浓厚的自然乡土气息。夜深教堂钟声一鸣,万籁皆伏。卢梭的住所简约但不乏魅力。他住在楼上,从阳台静观荫廊,放眼四野,乡村风景使他心旷神怡。他每天吃乳制品,日啖一只新鲜苹果,俭朴度日。回顾当时情景时,他说:“我窗下有一孔幽美的喷泉,潺潺水声,听之让人欣悦。”这种凿成的圆柱形或方尖碑形喷泉,引水通过管道流进大水池,是典型的瑞士装饰风格。
卢梭深受希腊折衷派大哲学家普鲁塔克启迪,笃信天意,崇尚自然,自称为“自然之子”。在他眼里,大自然神圣不可侵犯,而起自英伦的工业革命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他揭露物质的消极本质,强调积极的精神,倡导人人享受自然赋予的自由与平等的“内在之光”。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影响日益扩大,故而,他来莫堤耶镇寓居,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访者众多。在此,人们尊敬这位崇尚大自然的思想家,卢梭的妻子黛莱丝也极善待客,周边人文环境极佳。
卢梭不以尘事相羁,性喜山泽游,每每沉醉于特拉维山谷大自然的静谧之中。他每次出行都身着一套亚美尼亚裁缝特制的服装,尤其是东方男子穿的皮里长袍,衣饰怪异,被新教的保守派视为眼中钉。后迁居纳沙泰尔北边彼耶纳湖中心的圣彼埃尔岛,在那里继续自由思想家的漫步旅程。他在山水秀丽的环境中遨游,直至辞世,最终凝结成一部佳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冥思录》(也译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冥思录》蕴含一种和合精神,是卢梭最后一部作品,直到他离世前几周尚未完成。卢梭留给后世的是“人类不可知的宇宙奥秘境界”。这部沉思录,以第一人称展示他的个人生平,阐述其哲学思考。全书共十卷,各卷均题为“漫步”,可谓是一部心路历程的“浮生十记”。书中描述一个孤独漫步者在大自然景观中感受草木的生机,引导读者换位思考,更恰切地认识自身。
卢梭对哲学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他的《忏悔录》里。在这部长达12卷的自传体著作里,作者骋辞飞扬,亮出一颗“像水晶般剔透”的赤诚灵魂,按时间顺序,从“采摘樱桃”和“德·华朗夫人浪漫肖像”开篇,一页一页呈示自己53年间的人生。与《一个孤独漫步者的冥思录》一样,他所著的《忏悔录》无疑也是对大自然的一曲颂歌。《忏悔录》正是在汝拉山谷莫堤耶镇幽静环境中开始撰写的,于1782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分部发表,1813年全集在巴黎面世。
自卢梭1778年在巴黎附近的艾赫默农维尔森林庄园辞世,已经过了将近两个半世纪。今人生活在当下,也会想到卢梭当初“回归自然”的呼唤,仍然憧憬一个消除物欲与喧嚣的清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