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姜德明藏书章小识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唐吟方   2025年02月13日08:20

姜德明藏书章 

2024年年末中国书店举办姜德明藏书专场拍卖会,姜德明的新文学版本、期刊、古籍收藏是继唐弢后最重要的一家,世人借此机缘一睹其藏书精华。这大概也是新文学版本收藏史上一次值得关注的换手。

姜德明的这批新文学、期刊、古籍,数量多品类全,覆盖面特别大,上拍的图书有2700多种,是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淘书买书藏书的物证,伴随他新文学书话读写研究数十年,见证了一个藏书家特殊的际遇、成长、崛起的心路历程,不光涉及新文学史研究,也是一个时代藏书家图书聚散因缘历史的结束与重启。

姜德明涉入新文学版本收藏领域,最初缘于对书的喜欢,因喜欢读书而买书,由买书读书,兴趣不断扩大,由某一本书一个人而生出对一群人一个领域的了解欲望,于是书越读越多,买书越买越勤,最后物聚于好,成就了他新文学版本收藏家之名。

20世纪50年代姜德明进《人民日报》工作那会,正是一个旧时代刚刚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阅读潮流正在转向,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书籍缘于时代的转换被边缘化。而此时距离新文学的发生还未远,一个时代紧挨着另一个时代,旧籍虽被汰洗,旧书尚遗存不少,出现在旧书店的这类书价格还特别便宜,姜德明此时介入新文学版本的购藏可谓适得其时。另一个契机,在姜德明陆续买进新文学版本时,大多数走过新文学运动的作家还健在,姜德明以副刊编辑的身份有向他们请益求教的机缘。作为历史回望,亲历的作家们也愿意把作品的写作出版经历贡献给研究者。姜德明在此时此刻对新文学版本发生兴趣,当然受到了前辈的影响,大概也算是历史空窗期给他的特殊恩惠。在新文学史尚待完整书写的岁月里,他已经切入该领域,挖掘把握第一手材料,陆陆续续写出一系列围绕新文学史作品的书话,他工作从二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作品,一个是作品背后的作家以及写作生活。他无意中闯入这片天地,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给予的隙缝,后来围绕新文学主题展开的书话写作,也成为新文学史研究一个密不可分的分支,事与书籍有关,却以书话形式广为人知。从传播的立场而言,姜德明那些有关新文学作品的人事故事,可能是在20世纪最后三十年里影响最广的一家。他的解读除了文本、作家的自叙追记,还有来自出版以及朋友圈的旁证。这不仅是他自己的阅读立场,他也尽力把自身的这种感受通过写作传递给读者。姜德明是个细心的藏书家,他的部分藏书还保留着当时的购书发票,在他也许只是一个私人买书支付的纪录,对后人而言,却为回望20世纪旧书交易,意外留下了一份有据可查的凭证。

姜德明在自己的藏书上也加盖收藏章,尤其是他认为有重要价值的版本与同期梓行的线装书上,都郑重加盖了收藏章。尽管姜德明的藏书章无法与他之前的藏书家相比,比如他钤盖的印章没有志趣类闲章,只是姓名章和最简单的收藏章,示以所有权或志喜爱珍什。这是五四以来的新起的一代藏书家的特征,即藏书钤印的形式虽然被保留下来,钤印却趋向于简约。藏书章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它的意义一度曾被追加与作过度生发,呈现复杂化的迹象。姜德明建立在阅读与写作之上的藏书,其钤印的朴素化,除了表明他的代际,还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新中国建立后倡导移风易俗。此外,他们这一辈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藏书只是业余爱好,他们的藏书侧重在于书籍的研读利用与写作,钤印在整个藏书活动中占了很小的比重。

笔者收集姜德明钤盖于不同时期图书上的印章,目前确认的共有九枚,分别是:1.姜德明(大篆宽边朱文),2.德明珍藏(朱文),3.姜德明(朱文),4.姜德明(朱白相间),5.姜(大篆朱文)、德明(大篆白文),6.姜德明(朱白相间),7.姜德明(白文),8.德明藏书(白文),9.姜德明(竖式,朱文)。印章整体质量较好,以入印文字来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都有,且都是小印,像第—、第二、第五、第七枚称得上精美。姜德明长期在《人民日报》副刊部执编“大地”副刊,有机会接触到国内第一流文艺家,其中不少就以多艺多才著称,还精于篆刻,如钱君匋、李白风、曹辛之等。姜德明的藏书章中,可能就有出自于他们之手的印章。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姜德明在使用这些姓名章时,钤盖位置、印章大小、印泥大体还讲究。不过,笔者也发现有些印章可能出于后人的追加,如钤盖在书尾的姓名章,与钤盖于书扉页的印章重复,前人只有在书末写题跋时才加盖印章。而扉页目录页或正文的反复钤印也显得叠床架屋。钤印既是藏书家曾经收藏的纪录,也接续了藏书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朱砂红印钤盖在经过时间风化略略泛黄的纸上,增饰了书籍被”读过”的美感,也显示了藏书家的珍惜之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