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河流的源头
来源:文艺报 | 郭 乔(回族)   2025年02月14日11:18

在我生活的小城吴忠,有一条大河从南到北穿城而过。我喜欢站在河岸旁,看浪花翻卷,看河水永不停息的流淌。寒来暑往,河水永远浩浩汤汤,这就是苏轼所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在河水的流逝和古人对宇宙与人生的观望中,我产生了很多遐想,但让我真正从岁月无情与个体渺小的悲伤中脱拔而出、最终变得达观的原因是,我常常将目光伸向远方,看向河水来时的方向。我想,只要源头永不枯竭,河水就会永远流淌。那么,横贯我家乡的黄河,源头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从地理学角度很容易回答,但是,我又想试图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这就有了我笔下的一篇篇小说和一个个人物。

作家刘建东曾在一堂作家公开课中,以“小说如何诞生”为主题讲道:“小说创作像河流的源头,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个简单的想法,一段深刻的回忆,甚至是一个生活的画面,都会赋予作者灵感,可能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每一个创作者的创作路径不尽相同,小说灵感的获得方式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想写出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回望我的这本小说集《倒带》里的12个故事,每一个都有着它现实的来处:看似不经意中的一句闲聊,无意中看到的一幕,某天在某个文本中读到的某句话等等,都有可能使我动心起念,成为我小说故事的源头。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在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甚至是在叙述视角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又带有我这个作者过往生活的经验和对当下生活的理解。

我很容易对我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同理心,想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甚至写到某些地方时会情不自禁地泪湿衣衫。我爱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希望他们在我的小说中能够实现梦想,得到现实中求而不得的东西。这对于一个小说创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快意与福祉。为此,对于小说的结尾,我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理解:我小说中的人物,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困顿与磨挫,都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我希望我笔下的人物,他们的悲与喜、爱与恨、挣扎与释然、迷惘与期望,通过这12篇小说展现出来,始终有温暖而明亮的底色。

《天使》中的瘫痪女孩,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给她安排了一位理发师,这位陌生人带来的善意,给她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倒带》中那对处在婚姻磨合期的年轻夫妇,因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磨损了曾经的美好,但内心的力量让他们又重拾信心与希望。《请客》中的兄弟俩,各自都有成长困境,在遭遇了父亲去世等家庭变故后,手足之情也受到了考验,但在结尾,我还是让兄弟俩达成了和解,各自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银凤凰》中的山里姑娘李银凤,从被骗婚到逃婚,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一路跌跌撞撞,走过许多弯路,最终成长为独立自强的女性……我明白开放式的小说结局要比确定的、完美的结局高明很多,但是每当我的小说到了结尾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要给笔下的人物安排一个好的结局,不这样写,我会坐卧难安。我深知我的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在今天似乎已经过时,我也因为这样的结尾方式而被批评写作过于直白。然而,给笔下人物一个好的归宿,这几乎成为我的一种信仰,就算人物最终的命运无法改变,但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要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我这个作者,只想为我笔下的人物送去一道光。

生活在当下,我们需要展望未来,但某些暮色苍茫的时刻,我们也需要“倒带”回望,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原乡和某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时刻。重温是一种回溯,更是一种抵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