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次到过的理想读书会,11年来如何在上海生长
11年前的2月15日,由诺奖得主莫言题词、刚刚挂牌半年的“思南文学之家”,迎来一场主题为“让过去告诉未来”的读书会。从此,每周六下午,思南读书会风雨无阻,11年来举办490期,迎来包括6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11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在内的2000余位嘉宾,参与读者超过10万人次。
11年后的同一天,对思南读书会而言,既是又一个“生日”,更是一场习以为常的阅读之约。下午2点,“思南文学之家”屋外的伞架上堆满了还在滴水的雨伞,满屋读者再度诠释何为“风雨无阻”。
“我的普通话不标准,还特别容易紧张,本来应该请一位评委来发布今年的‘思南书单’,但我的同事黄德海、王若虚说,不能放过一年一次让我公开‘献丑’的机会。”《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青年评论家方岩以内敛的幽默开始“思南书单2024”的发布。台上台下笑成一片的氛围,印证了方岩和“思南读书会”的同道们想要达成的理想:不让阅读被职业和专业所困,阅读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普通之事。
2017年2月思南读书会三周年之际,上海作协创办大型综合类文学双月刊《思南文学选刊》,全面关注中文世界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的选刊。2022年,思南读书会和《思南文学选刊》共同发起“思南书单”,使得“思南文学矩阵”越来越立体。
方岩介绍,今年,“思南书单2024”在专家评委之外增设跨界评委和读者评委。专家评委13人,从121部提名作品中选出30部作品,分为“年度长篇小说”“年度小说集”“年度诗集”“年度非虚构”“年度人文社科(专著类)”“年度人文社科(随笔类)”6个类别,每个类别包括3部原创作品和2部翻译作品。专家评委推荐的15部未能进入正榜的作品,组成“专家评委个人特别推荐榜”。
跨界评委由非文学和出版领域的文艺界人士担任,今年邀请主持人曹可凡,画家乐震文、张弛伉俪,导演何念共推荐9本书。
读者评委11人,通过向社会征集海选而来,他们的职业包括公司法务、医务人员、算法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心理咨询师、地铁维修人员、博物馆研究员、在校大学生等,共计推荐33本书。
“在不确定的时代持续不断地阅读是与这个世界最清醒的相处。”方岩引用思南读书会发起人、著名作家孙甘露的话表示,“我们相信,要让文学重新成为建构公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重要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重建文学与更广泛、复杂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关系。”
“思南书单”以文学作为关注点之一,呈现丰富的人文社科景观,方岩特别提到引入读者评委的重要性,“读者的选择和阅读反馈是完成一部作品的重要一环。读者的阅读趣味和需求,让这份榜单呈现更有趣的差异性。因职业原因产生的阅读盲点,被不同背景的阅读者彼此弥补,才有这样一份丰富的书单。”
推荐《苏北人在上海》《猫鱼》《陈蝶衣文集》的曹可凡把阅读分为功利和非功利性的,在他看来,思南读书会及思南书单引导更多非功利性的阅读,正是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
第一次担任专业评委的同济大学哲学学者余明锋说,思南读书会是一个广义的文学的殿堂,同时也是思想的殿堂,“在巨变的世界面前,假使没有更广阔的视角,文学的入口也会变得干枯。”来过5次思南读书会的他表示,阅读的美妙就在于“随意翻译、偶然相遇”,在思南读书会就会发生这样美丽的偶遇。
读者评委代表、曾是ICU医生的唐佳韵推荐了《我叫露西·巴顿》《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她感叹,无论在哪个行业,保持阅读的习惯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幸运而难得的事。“我们被生活的压力、被柴米油盐消磨着,但总是有一些气口可以留给阅读,留给电影,留给文学。”
这场读书会的下半场属于台下的读者。一位特意准备了发言稿的六旬读者回忆自己参加过的一期思南读书会,作家薛舒分享作品《当父亲把我忘记》,“我向薛舒老师提问了我母亲轻微AD(阿尔兹海默病)带来的困惑,她简洁而深刻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
第二位提问的年轻读者对安哥拉作家、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阿瓜卢萨与孙甘露对谈的一场思南读书会记忆犹新。这场读书会让她发现了自己2024年最喜欢的作品,读了两遍,做了笔记。
第三位提问的读者介绍自己是“一个农民工”,希望能读到讲这个群体的作品。方岩再一次提到“盲点”,读者的需求,或许就是让出版变得更丰富、层次更多的消除“盲点”的过程。
2014年2月15日,为将“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营造的文学阅读氛围持续化、常态化,给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思南公馆承办,思南读书会面向上海全市推出。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表示,经过11年成长和发展,思南读书会已经成为上海常态化阅读活动最重要的示范性品牌、国内文学名家来沪交流的思想码头、读者心中的理想读书会。
何为理想读书会?这个下午或许呈现了答案的一角:是对不功利的阅读的不懈追求,是不受限的阅读角度,分享阅读,更分享生活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