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际差异与儿童生活的诗意表达
由青年作家郑铸彪撰文、著名画家梁培龙绘图的国画童谣《花猫花猫你别闹》以奇趣稚拙、气韵生动的水墨画笔与简约节制、亲切活泼的文字表达,让作品闪现出别样的文学光华与艺术品质。该书绘者出生于1944年,作者出生于1994年,间隔半个世纪的代际合作,让整本书彰显出跨越代际差异间普遍童年经历与童年生活书写和表达的代表性,唤醒了不分代际人们共同的童年记忆、经历与情感的共鸣。
整部作品涵盖了多种传统童谣的艺术形式,如问答歌(《什么圆圆在天边》《太阳亮光光》等)、数数歌(《一二三四五》《一棵大树两个娃》等)、游戏歌(《过家家》等)、连锁调(《分果果》)、字头歌(《一个女娃采莲》)等。拙朴、自然、柔和的儿歌语言亲近儿童的理解与口语表达,朗朗上口的节奏与声响效果便于儿童的记诵与传唱。好的语言会诉诸儿童读者的感官投入到其意象、形象上去,唤起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反应与情感的反应,读童谣,也是调动儿童读者感知觉能力的过程。
《花猫花猫你别闹》这本题画童谣中,众多童谣中有大量的听觉细节、视觉细节、味觉细节、触觉细节描写,如《踩水花》《落雨大》《再来一枝花骨朵》《鹅鹅鹅》《叮叮当当牛铃响》《一个女娃采莲》等,这些童谣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幅声情并茂、千姿百态的儿童生活画卷,也再次激活了每个人的童年回忆,把我们带入了文字所营造的真实的童年生活景象之中。美国学者杰瑞·格里斯伍德在《像孩子一样感知童年与儿童文学》一书中曾经谈道:“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反映出儿童的感受,是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依然与自己的童年保持着联系。”该书作者郑铸彪从儿童时代起就深受儿童文学作品的滋养,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文学汲养,让他对儿童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角度,更能够从敏锐地感受、观察、发现中去提炼、还原真实的儿童生命情态与童年生活情状。倘若作家不是真正地与自身及当下的童年生活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很难完成这样的细微观察与细致呈现的。
作品中的文字和图画是对称的、互补的、增强的,但仍有一些文字与图画的间隙、空白需要儿童读者自主地探索、发现,才能把细节整合成一个更有意义的整体。如《太阳亮光光》《摘花人儿会是谁》等童谣,诗作中的问题设计,需要小读者在当页图画中寻找细节才能获得解答,通过作家——画家——读者,最终完成作品的艺术呈现。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首字头歌(《自己写一首》),作家只创作了每一行前半句,后半句以填空的形式“求助”于儿童读者,凭借图文激发出的创作灵感与想象力去撰写、完成,同时提示每一节尾字,让小读者更好地参与到童谣创作中来。这首童谣是画家、作家、儿童读者共同书写的,而这首童谣的完成才标志着整本题画童谣的真正写就,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文本的互动感与参与性,激发儿童读者的创作欲,还能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的试验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完成从读者到作者的身份转换。这也要求画家与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合作无间、配合周密,谨慎考量儿童可能的反应与反馈。
作品不仅在反映儿童本真情态和趣味上具有优秀童谣的典范性,作家还在诗作中传递了自然中的知识、生活中的常识,多首童谣的创作用儿童视角表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生活中的智慧,以激发小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丰富他们的智识。同时这些童谣兼顾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学习,小学一年级高频词的出现与标识,让家长、老师能更好地把握儿童语言学习的进度与进程。诗画之间的留白,诉诸儿童自己的语言反应,将其丰富、具象,阅读作品,也是提升儿童语言水平与表达能力的过程。
打开书本,儿童的声音、儿童的动作、儿童的情趣跃然纸上,国画童谣《花猫花猫你别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自然真切、拙朴可爱的儿童生活场景与诗意画卷,具有经典童谣的艺术品相与文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