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花洲》2025年第1期|陆春祥:富春江传奇志(节选)
来源:《百花洲》2025年第1期 | 陆春祥   2025年02月26日08:39

富春江两岸,流传着不少好玩有趣的故事。真实,抑或虚构,都因其不同寻常、不可思议,而被人们广泛传颂,闻者可在惊喜之余产生思索。

壹 既欢喜而歌舞

楚太子建被费无忌诬陷,太子傅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费无忌打着手势,很夸张地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本事都大得很,如果不杀掉他们,一定会成为我们楚国的祸患!可以将伍奢作人质,召他们前来,然后一网打尽。

楚平王于是派使者对伍奢说:你如果将两个儿子都召来,可免你一死,否则你性命难保。伍奢答:我的大儿子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他一定会来。我的小儿子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他知道来了会没命,一定不会来!

果然,只有伍尚到楚国都城应召。伍奢听说小儿子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要苦于战争了!

楚王将伍奢、伍尚一并处死。

伍员就是伍子胥。

《东周列国志》这样说伍子胥:监利人,生身一丈,腰大十围,眉广一尺,目光如电,有扛鼎拔山之勇,经文纬武之才。一句话,智勇双全。这样的人物,本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奈何楚国奸臣当道,楚平王又昏庸好色,他连给儿子娶来的女子都要霸占,还听信谗言,将太子派去守边,加害太子老师。

伍子胥逃去了吴国,但几经辗转曲折。大致方向是这样的:从楚国城父出发,到武昌,再到商丘(宋国),又到新郑(郑国),再转陈国,从昭关(楚边境)渡长江到吴国,进入阳羡(宜兴)境内。后在距吴国都城梅里(无锡)不远处,为摆脱追兵,又绕远道过越国,再折返吴国。

有追兵,缺粮食,吃不好,睡不好,精神与体力都备受摧残,真是逃路漫漫又坎坷。伍子胥这一逃,逃出了诸多故事。

一个冬日,伍子胥由长兴境内一路跋涉至分水前溪(百江溪)畔,从马背上跌落晕倒,恰巧被附近几个牧牛人发现。牧牛人正好在火中煨栗子吃,伍子胥醒来后,吃了几颗牧牛人煨熟的栗子,恢复了体力,继续行路至塘源村,碰到在此等候的查华。

查华早年做过伍子胥爷爷伍举的随从,后辗转至越国,在此山区隐居了多年,他早就听说伍奢父子遇难之事,他是凭伍子胥腰佩七星花纹剑辨出他的。两人相认,一番唏嘘,查华陪着伍子胥,由塘源往山岭上走。山路陡峭而崎岖,马滑倒了。(《光绪分水县志》称此处为“伍马迹”)骑马过岭,正是风雪交加之时(后人称此处为“雪峰岭”),两人坐在避风处,吃风干的板栗果。栗子太好吃了,甜又韧,伍子胥要求查华准备一袋种子,等以后有了安身之处,一定让人来取。(《桐庐地名志》上说,此地被称“嘱托村”,后来谐音成“竹垞村”,塘源村的板栗,在无锡境内的阳山上,人们叫它“伍员栗”)

查华与伍子胥一起,经过严村、下塘(夏塘),翻山越岭到达一高峰。伫立峰顶,回望经过的山峦,群山叠嶂,雪峰岭已是满山皆白,他们走过的地方,什么脚印也没有留下,追兵是不可能找到他们了。见此情景,伍子胥翻身下马,仰天长笑,抽出七星花纹剑,在雪地上舞了起来。伍子胥边舞边唱,剑锋划过冰雪,发出咝咝咝的声音,与他的歌唱声,响彻山顶。

伍子胥歌舞之处,人们称为“歌舞岭”,该村也叫“歌舞村”。为纪念伍子胥,人们在歌舞岭建造“英烈庙”,供民间四时祭祀。春节期间,官衙还会供奉祭祀,戏班子演戏助兴,香火甚旺。

光绪《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歌舞岭在县南五十里,相传伍员避难于此,既欢喜而歌舞,故名。岭上甚平,有村落,旧有伍公庙,四时致祭。

唐朝分水籍进士徐凝有《题伍员庙》诗:

千载空祠云海头,夫差亡国已千秋。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

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钟山和村(又名“子胥村”),伍子胥在此养病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来,人们称此山岭为“胥岭”,他藏身过的山洞为“胥岭洞”,山洞边的村庄为“胥岭村”,岭背上有凉亭为“胥乐亭”。

建德的大畈,在胥溪下游,是一块由胥溪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在以山地为主的建德北乡,这块小平原的面积算是大的,故而得名“大畈”。

《大清一统志》上说:“伍子胥躬耕于此,俗呼大畈。”

伍子胥顺着溪水走到大畈,这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资源极其丰富。看到如此平川,经过长时间折腾的伍子胥决定,就在此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调理好身体与心态。经过观察,伍子胥发现,此溪连着大江,顺江而下,由越入吴,用不了太多的时间。就在此等待观察吧,时机成熟后,再去吴国都城。

清马天选有诗描写大畈:

黄雀暄遗穗,吹香满野扉。篱菊静可爱,踟蹰夕阳微。彼此互命酌,紫蟹鲜而肥。秋来果亦好,梨粟罗四围。酒行不苦苛,宴笑无是非。坐深风色紧,言归纳絮衣。

大畈确实是个好地方。

建德乾潭人说,伍子胥在此待了整整两年,与当地乡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三年春天,伍子胥告别大畈的乡亲,从富春江乘舟前往吴国。

大畈自然也被人称为“胥村”。因胥村正好处在杭(州)严(州)徽(州)的官道上,自宋朝以来,这里一直设有一个驿站,叫“胥村驿”。

伍子胥在吴国的故事,是复仇的高潮部分。伍子胥复仇,情节跌宕起伏。吴国军队攻下楚国都城后,楚平王之子楚昭王早已逃离,而楚平王也已死去,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吕不韦及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说,鞭坟三百下;司马迁《史记》说,鞭尸三百下。一般的读者都同情伍子胥的遭遇,广泛认同鞭尸,或许,鞭尸更解恨一些。

在桐庐,伍子胥经过的地方,有四座伍公庙,人们也称“英烈庙”,分别在潘村、夏塘、歌舞岭、马啸塔,虽久已毁圮,但民间传说仍然不绝。

在建德,据《建德县志》记载,自胥岭而下的胥源中,英烈庙亦有多处,而胥村的英烈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当地老人回忆,胥村英烈庙座落在一片古柏之间,庙门高大宏伟,飞檐翘角。伍子胥塑像端坐于正堂中,两边有各种神像。最令人称奇的是,庙内有一树,树身皮老心空,古色斑斓,而树枝年年发芽、开花,人称“梦春花”。相传,这是伍子胥当年躬耕于此所植。

歌舞,歌之舞之,且歌且舞,这是伍子胥逃难生涯中比较亮色的喜庆场面。桐庐最著名的地名故事,我以为除了桐君,就要算歌舞了。地名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但对一个外地人来说,常常会从表面的字义上去理解,这就很容易闹笑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期,桐庐的不少公社都有知青插队。一个传说是,知青到达县城,要再分配到公社,领队拿着一张名单,大家开会自己报名。先报“横村”,没什么人响应,肯定是个村嘛,又不知道是哪里的村;再报“歌舞”,报名者踊跃,唱唱跳跳的地方,知识青年最喜欢了。谁知道,横村是个大集镇,离县城也近,而歌舞,却是个异常偏僻的小山村,处在大山深处。唉,都是伍子胥骗了他们。

甲辰春日的一个下午,我从建德梅城乌龙山上下来,到富春江边的子胥野渡。这是富春江边的一个渡口,竹亭、白鹭、青山、宽阔的江面,如果和前面伍子胥避难的情节相连,这里应该就是他出发前往吴国的起点。这一段的富春江,当地人称“胥江”,峡谷也叫“子胥峡”,循江向后,有胥亭、胥岭、胥村等,都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痕迹。

此等野渡,是要人少甚至无人之时,才能够进入伍子胥所历的场景中去,最好还得加上一些渲染环境的元素:摇曳的芦苇、簌簌的秋风、冷冷的苦雨、凄厉的鸟鸣,如此,才能显示出他行动之悲壮。

正在沉思,抬头见江对岸山梁之间,有几缕白云往下游方向飘着,悠闲如奔逸之白马。嘿,那是要奔去伍子胥的吴地吗?对着汤汤江水,不禁莞尔。

贰 天官姚夔

姚夔(1414—1473),字大章,明朝桐庐坊郭(今桐君街道)人。十三岁中秀才,明正统三年(1438),乡试第一,入国子监。正统七年(1442),会试第一,登进士第。次年,授吏科给事中。

明天顺七年(1463),姚夔任礼部尚书。这一年的春闱,由姚夔主持。

京师贡院规模较小,且百余年来未曾翻修扩建过,考试那天是二月初九,京城依然天寒地冻,正当考生全神贯注考试时,因巡查考场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灾,而负责考务的御史焦显,死守考场规则,紧闭贡院大门,考生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无法进入考场救火,九十余人被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考试被迫中断。事后,有人说火焚考场,是应了御史之姓,并讽刺说:科场烧,状元焦。主管官员姚夔,引咎自责,痛言未能防患于未然,伏地痛哭不已。姚夔又上奏英宗,追封死于此次火灾的考生为进士,并将考生尸骨葬于朝阳门外,墓碑上刻“天下英才之墓”,还在京郊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

姚夔主动揽责,与别的官员责任能推则推,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年,姚尚书将礼部后院的花园改植庄稼,并亲自督导耕种培育,又在此筑亭,称之为“观稼台”。他还写下一文,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

故吾观斯稼之生也,思天下之农有不得种者乎;观斯稼之实也,思天下之农有不得获者乎;观斯稼之敛也,又思天下之民有不得食者乎。吾坐部堂之上,岁食数百石,曾不知稼穑之艰难。噫,可畏也!

姚夔来自基层,深知稼穑之艰难,将花园种上庄稼,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教育,既教育官员米粮来之不易、体恤百姓,又时时警醒自己,要做一个好官清官。

百姓的生活实在艰难,灾难说来就来。就在姚尚书设观稼台这一年,桐庐地方发生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而荻浦村的姚夔舅舅家,一下子聚集起来了不少人,来人都要他舅舅去京城找外甥,想办法要救济活命。

姚夔从小在舅舅家长大。姚夔舅舅,人们都叫他昌七公,是村里的权威人士。昌七公带着众乡亲的嘱托,上京找外甥。到了京城外甥家门口,通报进去,两个公差却对他说:我们老爷说,桐庐荻浦根本没有舅舅,冒充大宗伯亲戚要坐牢的,念你年纪大了,老爷命我们两个将你押送回严州府。昌七公虽然饿得两眼昏花,但还是破口大骂没良心的外甥。两公差也不管他骂东骂西,押着昌七公就往严州府赶。日行夜行,等到了严州府,知府一听此事,大吃一惊,且感觉蹊跷,立即派人问清此事,情况却是真实的,公差押送的确实是姚夔舅舅,为的是桐庐南乡百姓受灾的事情。

第二日一早,一艘大船,载着满满的一船白米,从梅城出发,往下游的桐庐方向驶去,顺风顺水,傍晚时分,粮船就停在了窄溪码头。昌七公与押船官员一起,将粮食分发给了受灾百姓。

原来,这是姚夔巧计救灾。暂时委屈舅舅,让严州府官员自己解决问题,虽是自家舅舅,但毕竟人命关天。此时的知府,他一定会吸取教训,摸清本辖区内存在的问题,尽量不让矛盾冲突上京城,给上级领导添麻烦。

一石二鸟,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对基层情况的熟悉。

明成化五年(1469)六月,姚夔担任吏部尚书。

六部仿《周礼》六官称呼,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四部尚书称“春夏秋冬官”,户部尚书称“地官”,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则被称为“天官”。

这一日,姚夔带着圣命,来到江西,察访地方吏治。巧的是,他师娘要过八十岁大寿,师娘虽双目失明,但儿子在外做着品级不低的官,当地官员都纷纷前来贺寿。姚夔与师娘多年不见,他粗布陋衣,不动声色上门,坐在席间。而那些官员见他寒酸,一副嫌弃的样子,姚夔装作看不见,照旧坐着。突然,有一官员发起难来:哪来的叫花子,竟然与我们坐一桌!见姚夔坐着不动,居然纷纷离席而去。有人向师娘报告情况,师娘出来劝说:我做寿,大家能来,高兴,不论贵贱贫穷,你们都是我尊贵的客人!

此时的姚夔,只好亮明身份,他对师娘说:走掉的那些人,我帮您请回来吧。随即,换上标有“天官姚夔”的祝寿灯笼,众官员一见,立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纷纷倒地跪拜。姚夔看着眼前的场面,滑稽又可笑,心中气恼,真是变色龙,势利眼,这样的官员,唯上官是从,不把百姓当人,不是什么好人,真要好好查一查。

江西官场开始大地震了。

从次日开始,姚夔就通过各种明察暗访,之后在江西的衙门集中升堂审案,查处问题官员。对那些鱼肉乡民、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的贪官、赃官、庸官,一一处理。对姚夔的这次清理官场行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姚天官笔头摇一摇,江西官员去了大半朝。

那些被处理的官员自然不服,有人就想出了报复的主意。

七月大暑,天干地燥,水贵如油。有一天,桐江至德乡姚庄来了一个风水先生,这里是姚夔的祖宅地。风水先生对忙着抗旱的姚庄族人说:你们如果能在姚庄上首的垄背上筑塘蓄水,周边数百亩的良田就能旱涝保收。而风水先生是受人委托来切断龙脉,破坏姚家风水的。至今,姚村有一个很大的官塘,就是明代筑就的,依然碧波荡漾。

风水不是你想破就能破的,姚夔凭着自己的才干与品德,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成化九年(1473)二月,因为劳累,姚夔卒于任上。明宪宗命礼部谕祭,工部营葬事、兵部具舟归其丧,赠荣禄大夫,谥号文敏。

与姚夔同年出生的大明王朝另一位著名人物商辂,他俩是严州同乡,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商辂这样评价姚夔:

累为天官,位望隆赫,直谏如崇(姚崇),重厚如勃(周勃)。忠在国家,名重简册。

明清以来,百姓在严州府府前街为姚夔建“冢宰坊”。桐庐县城东门一带有为姚夔而建的“解元坊”“会元坊”“冢宰坊”“大宗伯坊”。

姚夔还有个叫“损庵”的别号,我赏味良久,觉得意味深长:华者损为朴,美者损为素,侈者损为啬,丰者损为俭,奢损为淡,隆损为卑。

满招损,谦受益。那么,人生就要主动做减法。质朴、素朴、简朴、古朴,当一切都适度的时候,就是发挥了损之最大的效益。为人为事,损其过,就是益其德。这其实是良好的人生方法。

姚夔的损庵,简直就是一座哲学殿堂,他发出的“损音”,振聋发聩。

……

(节选自《百花洲》2025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中国作协188体育官方ios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188体育官方ios学会会长。已出杂文随笔集《新世说》《病了的字母》《新子不语》《焰段》《字字锦》等著作十余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银奖,丰子恺188体育官方ios奖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