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为镜像中映见剪不断的精神脐带 ——访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编剧韩家女、苏凌子
春节假期刚过,人们带着亲情的温暖再次出发。与亲人分别时的种种不舍与想念,开启新一年工作生活的勇气与动力,凡此种种情感,都在正月里于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的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中得到了有效抚慰,该剧也是继友情篇章《我在他乡挺好的》和爱情篇章《装腔启示录》之后,由芒果TV签约导演李漠带来的“情感三部曲”中的亲情篇章。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改编自豆瓣“新家庭故事”主题征稿作品、楚棠撰写的《180天陪产计划》,由编剧韩家女、苏凌子共同改编完成,讲述了陷入失恋、失业双重困境的女儿顾云苏意外成为再婚再孕母亲吴俪梅的贴身陪护,在重建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寻找到事业和生活新方向、开启人生新阶段的故事。曾操刀《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影片的韩家女对现实生活有其独特观察与思考,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苏凌子更是经历了两次孕产过程,两位女性编剧将此次创作视为一封家书,这也使得情感成为这部剧集最特别甚至无法复制的部分。
2021年,制片人桑敏玲发来一部名为《180天陪产计划》的小说,小说体量并不大,16万字左右,起初她希望编剧能据此改编一部十余集体量的剧集。韩家女读过小说后,感到小说题材本身非常新颖,小说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去讲述一个丈夫陪妻子生产抑或是母亲陪女儿生产的故事,而是聚焦28岁的女儿陪伴母亲生产的日子。在苏凌子看来,高龄产妇、大龄女儿陪产等原初设定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此外,原著较好的喜剧底色也为影视改编奠定了基础。她们决定在剧本中延续甚至加强这种喜剧风格,从而区别于家庭伦理剧中惯常使用的苦情叙事。
180天作为整部剧集独特的叙事“时间锁”,韩家女和苏凌子起初设想,180天就写18集,按照叙事时间每10天独立一集做划分,但是具体到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精彩故事被不断延展、扩充,最终有了现在27集的体量。在她们看来,180天意味着短期内人物的生理状态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心态会发生变化。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全家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有人欢喜、有人焦虑,也有人担心既有家庭结构中的重心位移。
相较于原小说,韩家女和苏凌子在改编时有意识地前置了母亲吴俪梅的个人觉醒。苏凌子告诉记者,小说里母亲是一个实打实的“恋爱脑”,直至小说结尾她与李建雄发生了一场争执,她才开始反思自己一生好像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而是一直沉浮在一段又一段爱情与婚姻里,希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来完满自己。“但是,我们对于吴俪梅的设定是一个‘大女主’,希望她能够在不同的处境下,做出一些超越当下环境、取悦自我的选择。”
剧中,吴俪梅在提出离婚前说了三次“我得爱我自己”,她还曾对女儿说:“我爱你,仅此而已”。这一母亲形象无疑是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独特的“这一个”。韩家女和苏凌子认为,母女题材本身就先天具有打动人的优势。但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观众看到的母亲或者控制欲强、比较偏执甚至神经质,或者无比艰辛,其自我牺牲的行为被拿来反复歌颂。但不管哪一种,都未必是大众惯常体验到的母爱,也不是当代女性乐于见到的样本,她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作,让观众意识到,女性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失去主体意识。
编剧设计了女儿顾云苏与妈妈吴俪梅、妈妈与外婆赵老太两组母女关系,她们彼此互为镜像,是妈妈,也是女儿。
在顾云苏与吴俪梅这组母女关系中,二人的命运走向有诸多相似之处,并最终通过演员周雨彤一人分饰两角的方式,在平行时空中实现回望与反思。在韩家女和苏凌子看来,每一个女儿都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自己的母亲。在平行时空里,尽管母亲和女儿所面对的具体事件有些许差异,但她们拥有的情感内核却是一致的。韩家女和苏凌子采用单元剧的技巧和处理方式,为每一集赋予一个情感主题,如“不是自己挣的不要也罢”“爱是生命的唯一”“好在永远有条退路在那里,妈妈”等,从而映照母女之间性格与命运的某种关联。
人生大事莫过生死。在吴俪梅与赵老太这组母女关系中,两人不仅“相爱相杀”,编剧更通过赵老太去世与吴俪梅不顾个人安危迎接新生儿这组极致平行关系,于绝处逢生的瞬间拷问亲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韩家女认为,吴俪梅是这组极致关系的中心人物,具有坐标的意义。“我们只能够把自己代入到吴俪梅彼时的情境中去,赵老太的去世会让她进一步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权利替肚子里的孩子做决定,最后她还是遵从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声音决定留下孩子,但至于是对是错,还要走一步看一步。”苏凌子谈到,如果妈妈不在了,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这部剧意欲探讨母女关系,有新生也会有逝去,所以我们将其放在剧本中,去书写、思考母女关系中躲不开的生死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