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为宾客 ——读潘耀明188体育官方ios集《万象为宾客》
内容提要:《万象为宾客》是香港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潘耀明先生的188体育官方ios、杂文选集,投影了潘先生在内地原乡福建南安、香港、菲律宾之间五十年“岛与大陆”的人生轨迹。潘耀明长期担任《明报月刊》总编辑,为《明报月刊》撰写近三十年的卷首语。评时论事,关怀民生,于理性节制中不失谔谔之士的赤诚与雄健。三十年与香港社会、华人世界同行,潘耀明的卷首语展现了以复兴中华文化为期待视野的,跨越地域、疆界的史家之论。此外,由于潘耀明是香港许多重要文化事件的见证者、躬行者,《万象为宾客》也注重选文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潘耀明 《万象为宾客》 史家之论 中华文化
潘耀明是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其188体育官方ios出版早至1972年,由港青出版社出版《中国名胜纪游》时,他还是《正午报》国际版二十五岁的年轻编辑。《正午报》停办后,潘先生入出版界,先任《小朋友》画报撰稿员,又任大型画报《风光画报》(《中国旅游》杂志前身)督印人兼编辑。可以说,早年的从业经历与游历见闻奠定了潘耀明188体育官方ios的视野与风格。潘亚敦将潘耀明的188体育官方ios分为两个时期,大致以留美前后作为分界点:1972—1982以专访、游记、抒情188体育官方ios为主;1983—1993以随笔、小品和杂文为主,走向杂文化、政论化,多了文人品性和学者风范。1在早年的上司吴其敏眼中,潘耀明188体育官方ios是从新闻之笔走向文艺之笔,其笔香逐渐浓郁2。吴其敏、潘亚敦对潘耀明写作的评述大致相似,无疑是相知之论,但都缺失了潘耀明三十年为《明报月刊》撰写的卷首语。三十年从未拖期,评时论事,关怀民生,于理性节制中不失谔谔之士的赤诚与雄健。窃以为,三十年与香港社会、华人世界同行,潘耀明的卷首语展现了以复兴中华文化为期待视野的,跨越地域、疆界的史家之论。
作家188体育官方ios,文学性自然是必须的,但对潘先生而言,并非是唯一的。作为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潘先生的188体育官方ios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他在“香港”,在冷战融冰的“新时期”,看“当代作家风貌”,自然别具一番风景。《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分两册,分别出版于1980年、1982年。“在中国三岸是他第一个评介了中国当代四十二位著名作家。”(潘亚敦语)他交游广阔,善察人心,于师于友,于父母于女儿,都体贴周到。他坚信“和合许人自由”,“在一切自由之上,给我知道、说话、并根据良心自由辩论的自由”(弥尔顿语)。对一位卓有建树的成功人士,从“业缘”的角度理解潘耀明的线索固然不错,但辅以“亲缘”“地缘”的因素,也许更能抵达作者的情感深处,或者说抵达的是中国人的情感内核。
精诚所至,万象为宾客,方能成其大。188体育官方ios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是容不得说谎的。因此《万象为宾客》188体育官方ios选一书并不以呈现“文”的美为至高原则,而以“人”的自我成长与完成作为遴选的标准。在体例上虽以“文旅”“人事”“论说”进行阅读分类,而真正沟通各个部分的是隐含的时间序列。因此将潘耀明早期的作品作为重要的“元文本”,“那一个”潘耀明,如何蝶变为“这一个”潘耀明,相互参照。
一、文旅:岛与大陆
潘耀明广游而博闻,履踪所及,景物纷至沓来,但这些摇曳的风景不是编选重点,以潘耀明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记游是非地图式的。故而,此辑以“岛”——香港以及千岛之国——菲律宾作为辐射中心,以“陆”——中国内地的家国所系之处为重心,将移动的世界风景纳入“岛与大陆”的情感中心。文旅结合,以潘耀明的三个“家”为圆心,思考旅行的意义。
远行是为了返乡,然而如何定义“家”,对一个华侨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原乡南安,养父谋生的菲岛,与养母相依为命、渐至安身立命的港岛,都是潘耀明的“家”与“乡”。菲律宾是中国人下南洋的重要移居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为闽南籍,闽南语为华人通用语,养父在此安家、终老,血脉在此地绵延,因此,菲律宾对潘耀明具有多重意义。潘耀明到菲律宾是返乡探亲,在观光之外,多了一份似远还近的近乡情怯。此外,作为香港记者,作为旅游杂志的编辑,潘耀明以如摄影机般的文字摄录了菲律宾的风光以及历史掌故,从旁观察当年过番的“华族”如何从安土重迁到落地生根,乃至最切近的中菲关系发展。文字时而快疾如风、时而沉默如夜。
在养父谋生之地菲律宾南部小镇,潘耀明说,“我满足于做一个听众”。青年潘耀明在《“千岛之国”抒怀》系列中于明朗的走笔遣兴处平添了些许低徊的乡愁。《木棉花开》灼热如赤道,亦如中菲两国关系的走热,以及由此带给菲律宾华人对故国人事“蕴涵渲染和夸张”的想象与期待。《饱饫绿色的琼浆》以“甜”“浓”为文眼,将闽南华侨垦殖菲律宾的今昔做了勾连,于写景中字字见深情,一个久居香港菲律宾华侨子弟的共情、理解与释怀。《风雨中的邂逅》写的是一段有关语言与身份的他乡奇缘。赴碧瑶的长途汽车上,操一口漂亮的广州话的广府老华侨奈良伯,与一个来自香港的闽南华侨子弟,在菲律宾尽情地用广州话倾谈。一时间,年轻的潘耀明转换了几种身份。《一盏椰油灯》写异族情感自然而真切。出生寒微而砥砺一生的潘耀明,其人生温暖的底色多半来自旅程中邂逅的无数的陌生人:
在匆促底岁月里
我从没有想起灯火在跋涉的风雨中
在陷于泥淖的黑夜中的旅人
有这么光明,热烈底号召与温暖底感应
《菲律宾缱绻》《风雨行》在潘耀明的188体育官方ios中属长文,在仓促中“慢”下来,作者的复杂心绪得以舒缓,乃见缱绻。分居遥远的异地,因过番而两头家的华侨父子情、兄弟情该如何表达,涉及诸多伦理困境。落足菲律宾有些荒凉的小镇,奋斗几十年的老父,如许多过番下南洋的闽南男子,并未给潘耀明充分的父爱,此时,可以对坐,倾谈。而潘耀明学会了“倾听”:“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对一个背离家乡四十多年的他来说,是很大的满足。”“象这样的听众,我当过好多次,在南部华埠旺木、在宿务、在马尼拉都有同样的经验。”年轻的潘耀明早早就学会了宽宥与理解,包括如父亲一辈的菲岛老华侨,以及如异母兄弟一代的“出世仔”(闽南话,在菲律宾出世的华裔青年)。《风雨行》中,风光地理杂志的前方记者,于马尼拉与碧瑶的惨绿行程中遭遇风雨,文字如风,紧凑利落,状不畏风雨的狮子山下的华侨青年如在眼前,以小小的逆旅情思穿梭期间,见形貌,也见性情。
内地的风景,潘耀明所到之处难以胜数,选《我们自泰山来》一文是基于“我们”身份以及游历时间的特殊性。1978年,潘耀明以《海洋文艺》执行编辑的身份,作为香港文化、出版界代表团成员,应廖承志邀请访问内地。此行关系到新时期中国领导人对香港文艺政策的调整与新的部署,访京团成员都难掩使命在肩的放松与豪迈,此时此地“看”泰山,风光自然别有不同。《我们自泰山来》通篇以“我们”作为叙述者,对香港左翼文化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新的“时间开始了”,“我们”一扫1967年以来香港左翼沉闷、压抑的心理阴霾。细究其表述,此文无疑是面向香港发声的,“自泰山来”代表此行返港将传扬新的内地精神,绝非作为一介游客,去泰山。泰山(北京)归来,“我们”都成为了新时期香港文艺期刊与左翼出版界的主导力量。《海洋文艺》的编辑理念从面向南洋、面向海外,调整为面向内地与台湾。
“四时港岛”对潘耀明而言,是氤氲的雨、雾气、空气……潘耀明以沉浸式的感悟与哲思之笔触,写港岛之家。有了窗户的家是奢侈的,只有从无到有在狮子山下奋斗过的人才有此等对“窗”、对更多的“窗”的渴望,以及由此滋长的不息的动力。从无“窗”的抑郁和不安,到有“窗”的苔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摊下幻想的诗句。”在碌碌于都市的重负下的人们中,于纷沓的足印和漠然的脸上,潘耀明试图寻辨春的脚踪或春的生命。稀缺、渴望与奢侈,商业社会下的港人心态映射到香港文学,犹如长期以来有关沙漠与绿洲的慨叹。礼宾府的杜鹃怎么及得上满山红遍的、百转千回的凄婉传说。多情的断魂雨,“枕前梦共阶前雨,隔个窗儿睡到明天”,儿时的雨梦,足以荡涤眼前的人心。山村儿童的“赤脚仙”,异国华人小镇,在春节里也不缺少暖暖烘烘。在书写港岛生活的文字中,潘耀明身上的二重性与矛盾性时时流露于笔端。他既自我节制,自我放达,又自我调和。于香港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商业社会里,潘耀明、刘以鬯、金庸都以极好的平衡术,获得存身之道。他们都深谙,深层传统文化的滋养,有根的哺育,方为抗衡异化的现代社会的自我解放之道。异域的旅踪无非换了空间的自我观看。
二、人事:万象为宾客
作为亚洲华人领袖,潘耀明广结同道,知人论世。他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眼界本身就是生命,香港的文化是没有敌人的文化。诚以为,潘耀明一甲子的香江文化志业,颇具“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博大气象,以及“最低的地方,才是众川的汇归的地方”(金庸语)俯仰有方的气度。“万象为宾客”必须以不伪、真性情作为法则,近身能察人,方可远观以察世。“我有二个父亲三个母亲”,潘耀明写我的父亲,破题即夺人心目。特殊历史境遇下的家事牵连起中国与南洋、内地与香港、中国与西方的冷战。一支来自菲律宾文盲父亲赠送的派克笔,让十岁的我“手颤得巍巍乎,写出的字更歪三倒四了”,从此不再用名牌笔写字。“许多年了,有一天在菲律宾南部小海岛与父亲叙晤,看到父亲灰白的鬓发和满脸的皱纹,情如老旧派克笔满布金边的条条坑坑,便战战兢兢地想起父亲给我的笔。”“又有一个年头,老远跑到那个小海岛去拜祭父亲的坟墓,我在上坟香的时候,终于告诉他,我没有用他给我的派克笔写好字,而且我还用廉价笔涂了十几本集子。”《我的父亲》是怀人记事的佳作,情思充溢又内敛克制,意象饱满却刻画极简。推己及人,潘耀明以自身成长的曲折、情感的复杂,去理解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也便有了逾越不同国家边界、政体、社团、流派的包容与睿智。
以儒家文化伦理为底色,潘耀明朝向酒神精神开放,接纳极富个性、风骨的八方“人物”——金庸、黄霑、戴天、林青霞等香港制造的江湖奇人异士;“两岸破冰第一人”的胡秋原,“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之白先勇,往来台港,引领“沙田文学”的余光中等超越政治壁垒的“渡台”人士;俞平伯、钱钟书、王蒙、汪曾祺、萧乾、刘再复、铁凝等,或居文化庙堂,或起落民间的文学之子;面面受敌,横站五十余年,而与香港晚年遭逢的艺术大师,如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
无情未必真豪杰,潘耀明还善于写情爱、写奇女子。泛舟情海载浮载沉数十年的深情之人如赵清阁。老舍逝世后,赵清阁“晨昏一炷香,遥寄三十年”,但晚年之作《沧海泛忆》却独欠老舍,依然倔强和怆然。他最为欣赏王蒙永远的伴侣崔瑞芳朴实而简单的爱的宣言:“王蒙就是那个和我永远在一起的人”,“我就是那个永远永远和王蒙在一起的人”。也许爱一个人的极致就是,永远比你多一个“永远”。林青霞息影,铅华洗尽,以书卷自我涵养,为友人世人称道。其短文《完美的手》别出机杼,凝神与季羡林握手那一刻的感觉。生命应放入学问才有意义,林青霞的转身和背影毫不逊色昔日影坛一代天骄的风采,足以垂范今日之流量明星。铁凝的另一面,潘耀明早早识得——铁凝刚柔并济,神情颇具英格丽·褒曼的风采,汪曾祺以“挺拔”形绘铁凝,是有关铁凝最传神的一面。
爱荷华对潘耀明的意义是转折性的。1980年后,潘耀明多次赴美参观访问,并于1983年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一个出版家的最初模样由“爱荷华心影”中成形。甚至可以认为,爱荷华、聂华苓、安格尔,以至与爱荷华有关的,其影响至今仍在延续。潘耀明等香港文化人呼吁奔走十九载,即将于2024年成立的香港文学馆,未尝不是昔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遥远的投影与回响。从萋萋芊芊的玉米带到落叶与松鼠,以及老人、晨昏,似乎并无大事发生,然而,一个虑及两岸三地、海外华人自由交流的潘耀明在此沉思。
聂华苓那一代人是无根、漂泊的一代,冷战隔绝了半个世界的华人世界需要重新接纳彼此。1978年,主持“爱荷华国际写作工作坊”的聂华苓与安格尔首次访问内地,其行程日记《三十年后》从1978年8月开始,几乎以即时报道的方式在《海洋文艺》连载,直至1980年7月完结,显见台港以及海外华人文化界了解内地的迫切心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也成为台湾戒严解冻之前,两岸作家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1983年,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陈映真、七等生以及潘耀明受邀参加了同一届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潘耀明因此打开了与台湾作家、学者的对话空间,一系列采访由此展开:聂华苓、许达然、杨逵、李欧梵……潘耀明同时为三联书店筹组“世界华文文学大观”的出版计划,先后出版了约四十个海外作家的选集,集中展示了海外汉语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台湾“临时勘乱条例”仍未结束的情况下,潘耀明也尽力协助柏杨先生,为其策划的《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组稿。《从夏志清一封信谈起》串联起潘耀明先生纽约之行与著名学者夏志清的文缘。“夏公”书信每每都以“耀明吾弟”起笔,以“志清”或“弟 志清”落款。学界泰斗的顽童心性中,更多隐藏着“他真正的一面——对后辈的提拔和扶持的热忱,是十分具体、细腻而感人的”。1991年应金庸先生邀聘,潘先生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兼任明报出版社总编辑兼总经理迄今,期间出版2000年文库、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五十卷。以此种种渊源、时机,潘耀明将因冷战而失联三十年的华人文化圈慢慢重建,而今世界华文文学已蔚然大观。回首人生每一个非常又平常的时刻,潘耀明了却了自己所期待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事”,这心事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完成融入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中。
新时期老作家们以“重放的鲜花”为海外所知,主要通过《海洋文艺》《开卷》《七十年代》《八方》等香港文艺期刊的访谈、对话而达成。其时,当代作家与海外尤其是与美国的交流往往借道香港,潘耀明在“驿途”为这些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复出作家提供了许多帮助,进行“第三类接触”,由此建立了永恒流动的情感。这些交往以信札、手迹、书画的方式,成为一个时代人与事的心曲与见证。潘耀明半个世纪的收藏成为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先后举办的“现代文人书画手札特展”和“现当代作家手稿书画展”的展品,更是内地文坛的稀见史料。
将潘耀明交往之人物一一列出,俨然《世说新语》中或风神俊朗,或独异奇崛、孤高傲世、纵情任性的当代名士绘。倾此一世的交游,潘耀明将“人生三题”——青年、中年、老年的阶段性意义做了自我解读。谈到青年,潘耀明引纪德日记中的话自陈心迹:“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持续不断的,没有一件事是固定不变的。我有时相似,有时相异交错无已。”“只有在变动中,我才能寻得自我的平衡。”作为成功人士,可堪为后学取法的,不是成功学,而是读懂成功者必须克服的巨大阴影,“哀乐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难”(郁达夫)。向阳以自励,背阴则自惕,一面向海而生,另一面向死而生,当为潘耀明精神世界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平衡/包孕了潘耀明“身与心”“欣与悲”之两翼,最终抵达万象为宾客的精神原乡。
三、论说:侠与渡客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学者金耀基认为:“《明月》有香港味,有中国情调,又有世界氛围;香港刊物中最能反映香港文化的神韵和蕲向的,《明月》是表表者。”《明报月刊》三十年卷首语汇编——《总编辑冷眼看苍茫世事》代表潘耀明作为出版家、杂文家、社会活动家——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成熟。潘耀明三十年躬耕《明月》,一世舂锄。卷首语阅人论世,针砭时弊,或赞或怒,有如木铎金声。
论说专辑以“侠与渡客”简以括之。所谓“侠”指潘耀明承自金庸的“侠”的精神自释。香港在地缘上处华夏的边缘,但不失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自我期许,同时也声张藏身江湖,逍遥如鸟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所谓“渡客”则指以香港为大中华文化场域、言论空间的海外华人作家、学者的使命与担当。香港在大移民时代,是华人走向世界的航道。香港作为中介之地。是资金、货物、资讯、观念的枢纽。华人移民,下南洋,穿梭太平洋,促成了香港的形成3。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从考察区域社会中资金外部流通的形式之一华侨侨汇,将香港纳入“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的重要节点4,香港被打造成亚洲的主要太平洋门户。如此意义上,香港又是华人世界的中心。作为华人世界的公共空间,香港深为华人学者所钟爱,视其为思考华人历史与未来的关键位置,如李欧梵、余英时、唐德刚、柏杨……
潘耀明借评点华人作家、学者的重要论述,表达自身的历史意识与价值伦理。“历史三峡”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论述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象。他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史,政治制度要从君主转民主,其他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一转百转,全部转完,大致需要二百年。这二百年的转型期可称之为“历史三峡”。把握历史三峡中的机遇与航路,“匹夫有责”,而柏杨正是这一“历史三峡”中孤舟前行的“渡客”。潘耀明以及那些杰出的海外华人学者亦以“历史三峡”中的“渡客”自许,以“匹夫之用”既寄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开枝散叶,又于边陲翘首以望中心。
将香港作为辐射地,潘耀明心中的“明月”以超拔的历史意识广照人间。“我们是历史的漂泊者”,这个历史不是局限于中原的、中心的历史,它拥有“向海而生”的开阔视野和胸怀。“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以至香港、南洋,乃至穿梭太平洋,这是一条华人通往世界的生命航道。由古而今,华人命运在历史的航道上几经变化、浮沉,从天朝威仪到过番劳工的“金山梦”,现代以降的浩瀚留学潮,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潮,中国人始终在世界中,也在世界中不断重塑自己。或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文明是一种运动,不是状态,是航海而不是港口。中华文明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自我,此中进程或许有徐有疾,但绝非东方主义凝视下凝固、停滞的历史。而今,每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华人都以符合自身发展的轨迹与运动走向新的航程。超拔的历史意识同时意味着正视历史的盲点、历史的吊诡,为湮没于历史褶皱处的人与事发声,声张言说的权利。世界纷扰,人类的基本规范和价值伦理不断经受质疑、挑战,“明月”依然坚守在最后的边界之后、最后的天空之后,相信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使命仍未完结。
《明报月刊》关注政经热点,但始终以文化立身。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是长久的,潘耀明将其贯彻到《明报月刊》,使其文化中国的趣味和品味始终如一,仅以卷首语标题拟定的用心、用意就可见一斑。“善读书不负风月”“因为你有语言,你胜于野兽”“对影莫言身外身”都将立言的焦点放置在文化之根,从语言的暴力、文学的无用之用开始反思。“春浅,红怨”为1993年4月的卷首语,其时正值中英回归谈判的焦灼状态,以此春怨、宫怨之艳语状写政治人物的争执与龃龉,不仅不失准确,而且不禁令人莞尔。《他说:不在风里睡觉了》深谙艺术大师林风眠集古典与现代之胜境的艺术神髓,以及自全自然、自由之生命于乱世的毕生风骨。借由林风眠的创生画境与吴冠中的知己之论,潘耀明试图去辩证理解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辩证逻辑。
香港的《明报月刊》是眼界,也是抱负,属于本土的香港人,也属于世界华人。香港作为海外华人世界人员往来、信息交换的中心,以冷战时期地位最为彰显,而这一辐射世界的地域优势与《明报月刊》的国际性文化平台相得益彰。1980年代,潘耀明以世界华文文学组织者的身份初展抱负,出版文艺刊物,编辑海外文丛,广交海内外华人知识分子,这些文脉移植到《明报月刊》,使其文化事业根基坚实,而不流于空泛的言说。“华文写作与中国文化前景”汇世界华人名家于香江,将影响扩及百年华文文学,而前瞻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行旅。一种语言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在原乡的传承,也在于它在异己环境下的适应、协商,以及灵根自植的繁衍生息能力,华人优秀作家、学者互视互师,传扬华文世界的精神创造。当海内外华人共饮中华文化之源泉,以中华文化声播四海为己任,华人作家在世界上的每一个成功,都是汉语/华文的胜利。华人科学家的成就亦然,如高锟者是也,仍属中华文化造就。
《明报月刊》高蹈的民族情怀、世界意识,有源自中国历史传统春秋大义的自觉,也本自日常生活的文化体悟,其间不乏以港味自饮自醉、自娱自解,以武侠江湖看庙堂风云,以边缘夹缝论史衡道。“茶香之外的梦”由港人的“叹茶”引申出中国人消闲、逍遥的权利问题。饮茶之为自由,亦可上升为金学中的令狐冲难题,一个心系世外的闲散之人,如何在武林帮派的倾轧与对抗中寻找一己容身之所在。对于经历了沉重的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借由饮茶的心灵调节,寻找逍遥之可能,也许比教化文章更有助于疗养民族伤痕。
潘耀明的卷首语从1991年而来,跨越世纪末十年、九七回归、新世纪二十年,见证了潘耀明“风云一报人”的思想轨迹。学者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学,习惯以“左右”论之,如郑树森之“左右对垒”,赵稀方之“左右分流”。无可讳言,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国共两党政治势力在香港展开“文化纸弹”(翟韬语)的攻势,文学阵营形成左右之分,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多方势力投身、投资文化领域,反而造成香港文学生产的意外荣景,至少就当时两岸三地的文学境遇而言,香港是最好的,香港读者是最幸运的。潘耀明将这一时期形容为香港的“文化春秋时期”,可以同时受到左右文化的滋养,“对此,宁不怀着深挚的感激之情”。因此,尽管潘耀明出身左翼机构,却始终秉持文化超越的立场,行中道之事,不受左右掣肘,也不因雅俗分贵贱,而主张“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他认为,刘以鬯与金庸是香港的两翼,是香港文坛两支猎猎飘扬的旗帜。新派武侠小说是香港左翼文化人集体催生的世纪性文学现象。1954年,供职《新晚报》的梁羽生和金庸开启了“龙虎斗京华”的时代。这是左翼文化人与香港市民社会、商业环境“协商”下孕育出的全新文化图景。就整体而言,在冷战格局下,左翼多采取守势。“尽管声势不如右翼文化刊物喧赫,但是,对于六十年代以来,香港主体文学的兴起,也有正面影响。”“其实左翼文化人同样拥有其文化阵地及培养本地作者,香港的年轻文学爱好者,可说是由两个背景不同的阵营所培养出来的。”即使出身于右翼阵营的作者,日后的意识形态取向或价值观也并非一面倒向西方。5
如史家所言,1950到1960十年的香港左翼作为潜流,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但经“六七暴动”,左翼受“文革”冲击而采取盲动立场,导致左翼文化力量的断崖式没落,左翼甚至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致使“在以后的岁月中,海内外刊物(包括内地研究港澳文学的学者)在提到香港早年的学生刊物,只提《中国学生周报》,《青年乐园》似乎已在学人的视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潘耀明对《青年乐园》——这份与《中国学生周报》一道,哺育其成长的学生刊物的湮没深感遗憾,因而策划了“回望《青年乐园》”专辑,寻找当年的亲历者,力图还《青年乐园》应有的位置。以此足见,对于左翼文化事业在当代香港的境遇,潘耀明既有言说立场,更有修正的实践方案。某种意义上,潘耀明之于金庸的传承不仅仅是对《明报月刊》事业的继承,也是香港左翼人士对自身文化立场的调整——从狭隘的“左”走到中道,以世界华人文化事业之弘扬,实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儒家文化人格。金庸、潘耀明从左翼阵营出发,却抵达了新儒家的家国之思与宏大的文化关怀。如此,又何谓左,何谓右呢?共同的文化使命感使他们仍然心系中心,从国家民族的长远愿景去衡文论世。金庸之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潘耀明对原创性文学的念兹在兹。潘耀明要为香港文学找个家,真正落实“人文的西九”,除了联署呼吁,他不断上书特区政府,也不忘随时随地地留心。《城岛的雨》以日本文学馆的普及,思及巴金现代文学馆,以至香港文学馆,遥想盛唐时民间吟诗作对的升平景象。巴金1979年写下的梦,爱荷华投下的心影,都即将在2024年的春天实现,港府终于不欠香港一个文学馆。
结语:鱼化石的印记
千字为文,简约为要,是潘耀明188体育官方ios的鲜明特征。这当然受香港报刊写作的园地所制约,同时也是作者于工作中“仓促”为文所致。现代188体育官方ios应该是自由的,可以的话,应该是闲适的。潘耀明的188体育官方ios不少是片段的时间所作,显然是仓促的,作为杂志总编写的序,为工作而做,怎么都谈不上闲适为文。如何在时间的仓促与工作的有“为”而作当中,表现心性与识见,在繁忙的务实中允许神思须臾的务虚,表现在潘耀明的188体育官方ios中即是——不以“专业”写作的严丝合缝见长,而是呈现急速转换的状态下作者真实的写作状况。在谢有顺看来,188体育官方ios本质上是业余的文学,让188体育官方ios成为业余的文学,才是188体育官方ios的出路和正宗。“188体育官方ios最大的敌人是虚伪和作态。没有了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188体育官方ios的神髓便已不在。而一旦把188体育官方ios变成一种专业写作,依我看来,就多半难逃这样的悲剧境地了。188体育官方ios的无规范,使得它比小说和诗歌更为‘近人情’(李素伯语),更反对制作,它崇尚自然,向往兴之所至。”6王安忆称潘耀明为“港人彦火”,片言微语即道出潘耀明“在香港”写作的状态,“在密密匝匝的生计中,硬挤出的一点闲心”,“在彦火劳累和心烦的生计中,他所写下的这些188体育官方ios,安慰着自己,也不期然地安慰着他人”7。然而,这闲心一挤就是半个世纪。这长篇连载的闲心,与其为中国当代作家状写“复出风貌”,充任海外华人作家冷战融冰的信使,三十年为《明报月刊》量身定制卷首语之“公心”并置齐观,才有用生命写作、用生命编辑的潘耀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BZW15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潘亚敦:《走向世界的美文——彦火188体育官方ios初探》,《异乡人的星空》,彦火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2 吴其敏:《有土壤就要种植:跋彦火的〈大地驰笔〉》,《大地驰笔》,彦火著,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1980年版,第3页。
3 冼玉仪:《穿梭太平洋:金山梦 华人出洋与香港的形成》,林立伟译,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版。
4 [日]滨下武志:《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王珍珍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5 郑树森、卢玮銮、黄继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现象三人谈——导读〈香港新文学年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九年)〉》,《中外文学》第28卷第10期。
6 谢有顺:《188体育官方ios中的心事》,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59页。
7 王安忆:《港人彦火(序)》,《异乡人的星空》,彦火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