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及其免费时代的新变
内容提要:网络文学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付费网络小说在文化上有三大发展趋势,分别是走向大众化、走向类型细分,以及走向自觉追求文化价值。这三种文化趋势体现了付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增大,商业化更加彻底,并且更注重精品作品的制造。但随着“免费网文”的到来,良性循环被打破,网络文学整体走向重噱头、重流量、轻文化的快消品时代,这令我们忧虑,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商业与文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网络小说 大众文化 文化价值 类型文学 免费阅读
回顾历史,从1998年到2023年1,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整整25年的发展,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也历经了十几年的时光。“早期网络文学经历过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与备受指责的落魄期,……但随着网络普及与新媒介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文学爱好者与普通民众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写作与阅读活动,……大型文学网站的建立及商业模式的推广成为助推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劲动力。”2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围比“传统文学”更加宽泛。由于网络文学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媒介,受到技术发展与经济变化的巨大影响,研究者往往从技术、经济等非文学的角度着手,对网络文学进行现象分析。现象分析是更深层次分析的一种准备工作,当现象分析的成果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更深层次的,对网络文学的“文本分析”。开始正视网络文学的文本,认为网络文学文本不该仅仅被看作所谓的“电子艺术”“超链接语言”,而应该有资格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文本进入研究视野,是学术界态度的一个巨大进步。当文本分析有了一定的积累后,网络文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两大优势:它基于浩如烟海的网络文本库存,但又不为具体的单篇作品所束缚,可以在文本之上的层面考察大量文本;它将网络技术与文学的商品生产环节、网络社群等“非文学”要素纳入考察范围,但又不会让研究沦为纯粹的技术探讨,而最终将结论落实在文化价值上。
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网络文学 “免费”平台开始出现,免费平台正在挤占付费平台生存空间,改变着整个网络文学的环境,改变用户的阅读付费习惯。我们也只有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才能辨明其利弊,对网络文学平台经营模式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网络文学发展的三种文化趋势
(一)走向大众化
网络文学走向大众化,有两个层面的指涉,一是指网络文学由世纪之初的小众文化,逐步发展为如今连接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等多个领域,创造巨大IP价值的一整条产业链,其影响深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而成为了真正的“大众文化”;二是指网络文学从文学爱好者自娱自乐、“阳春白雪”式的孤芳自赏,走向了以读者为中心、注重可读性与市场效益、在竞争中不断优化的“大众文学”。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说:“大众文化产业,正因为它是一种产业这个明显的事实,最关心的是销路。产品必须打入市场。在正常活动过程中,销路的要求优先于所有其他考虑。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私下里也许和其他人一样十分关心美学价值和人类显示,但是,作为生产者的角色,他们必须首先考虑商业利润。”3
大众化的第一个层面很容易理解,最早的网络文学作者与中国互联网早期用户重合,大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在网络发布作品只为抒发内心情感,发布平台从最早的留言板、BBS,到后来的清韵书院、榕树下等原创文学网站,都是完全免费的。当时互联网免费风气与较少的网民人数决定了当时的网络文学无法收费,免费也就意味着作者纯粹为自己写作,无须考虑他人兴趣。此后的二十年间,互联网企业由免费趋向收费,而网民规模日渐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4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也带来了网络文学的高度繁荣,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0亿,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9亿,均占总用户数量的46.5%。并且在2016-2020年的五年间,用户的付费意愿是逐年上升的。5用户数量与经济规模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转变提供了可能,近几年,网络小说正式与大众文化娱乐全面接轨,并诞生了多部现象级作品,如《琅琊榜》《花千骨》《隐秘的角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等。“从2010年电视剧 《甄嬛传》的热播到2015年《琅琊榜》的低开高走,网络 IP 剧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剧市场运作模式。”6而网络小说IP的游戏改编、动漫改编则开始得更早,如2007年运营的《诛仙》网游,以及腾讯动漫对网络小说的大规模动漫改编都是成功案例。随着一系列成功案例的出现,网络小说IP开发正在逐步进入“以内容为核心,多种媒体平台为基础进行多元化版权开发”的“全产业链模式”7。目前在业内,网络小说的IP化的授权费用一般都远高于其稿费,这就使得网络作者无法闭门造车,而想方设法地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中,创作出符合改编要求的作品,为整个产业提供优质文本。
大众化的第二个层面,确切来说是网络文学产业化与网络小说平台的高度竞争性所共同推动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正由传统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亟待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8如前所述,网络小说IP改编的可能性促使作家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以期进入产业链。当然,能够IP改编的作品毕竟是少数,可即便是不进行IP改编,网络作家也不得不面对发表平台竞争激烈所带来的作品收入下降的问题——技巧粗疏的、缺乏娱乐性的作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这就迫使作家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赢得读者的“欢心”。二十年前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差别并不大,由于无须考虑收益,它们中的某些作品甚至不算通俗文学,而更近似于精英文学。而当网络文学成功地产业化,网络作家成为了一种职业之后,网络文学就要面临利益与效益的问题。当前,互联网上的多媒体娱乐内容高度繁荣,网络文学的竞争者并非传统文学,而是游戏、动漫、影视这些商业娱乐作品,而这明显是一场绝不公平的对决。“198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阅读高潮,但从 1990 年代开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阅读衰退期……新媒介显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甚至主要角色。”9电子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有效补充,根据统计,“2018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0.8%,而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10但近年来,网络文学的阅读比例也在下降,自身难保,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网络文学在用户总数量上仅有轻微上涨,而占总体网民的总使用率则从50.5%降到了46.5%,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网络文学如果不增强竞争力,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事实上,这些年来,不断紧逼的网络新媒体已经迫使网络文学正在快速进化,旧的写法被不断抛弃,尽可能地增强其可读性与“爽点”,从五光十色的商业娱乐手中争夺用户。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学界成功地完成了小说本身的商品化。网络文学作家不得不随时关注市场风向,创作过程成为了与投资一样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只不过作家付出的不是金钱成本,而是时间与精力成本。一旦作家抓住了一个好风口,就能迅速获得极大的收益,而一旦发现风向不对,挣不到多少钱,作家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部作品,开始创作下一本新书。哪怕是“大神”级作者也不能幸免,起点国际版销量第一的《天道图书馆》作者横扫天涯在这本书完结后连续创作了两本新作,却都因为收益不佳,不得不直接完结。这与日本漫画的连载机制近似——成绩好就继续连载,不好就直接“腰斩”。在网络小说的文学场中,作品不再是寄托感情的“为爱创作”,而是一件普通的投资“商品”。
大众化让网络文学扩大了它的读者范围,而正是读者范围的扩大,以及网络小说库存量的大幅度提升,让网络文学有了走向类型细分的读者基础与必要性。
(二)走向类型细分
“通俗小说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类型小说几乎等同于通俗文学。”11作为典型的类型文学,传统的通俗小说一般用言情、武侠、侦探、科幻等大类进行区分,网络小说的分类则复杂的多,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传统通俗小说类似的大类划分,网站平台对作品编目管理一般就采用的这种方法。第二种是根据大众分类法,以用户自定义标签对作品进行特征标注。以起点中文网为例,首页左侧是传统分类划分出的十一个类型,有玄幻、武侠、都市、历史等,与一般的通俗文学类型划分差别不大。但首页的其他推荐栏目中往往会写明作品的“特征标签”,例如首页右侧的“三江”栏目会标注“电影”“恋爱”“明朝”“商业大亨”等关键词,这些词汇正是读者群体中口耳相传的作品“流派”。网站挑选出被使用得最多的特征标签进行汇总,以方便读者了解作品定位,寻找同类作品,这就是网络小说大众分类法(也叫分众分类)标签的来由。
网络小说使用分众分类法进行作品编排管理,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网络小说行业的内部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传媒逐渐由大众传播向着分众传播转变,大众传播是传统媒体时代通俗小说最典型的传播方式,它必须迎合大多数人的喜好,广而告之,往往让作品变得同质化,且不思进取;而分众传播则是当前网络小说最典型的传播方式,网络小说的发行与推广没有纸质出版物的限制,可以通过无穷数量的超链接编入任意网络节点之中,这就使得它可以通过大众分类法进行用户标签(Tag),让网络小说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方便进行针对特定读者群的“定点投放”,也让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标签找到自己想要的“文化定制”作品。另一方面,读者远远不满足于网站提供的作品分类,他们通过网站书单、第三方软件书单、观看公众号、短视频号、论坛帖子、社交软件交流等方式获取作品的“标签”信息,以满足他们对个性化作品的需求。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用户标签为作品提供的分类,不能仅仅用网站的大分类来给作品定性。
当网络文学的读者范围扩大后,就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读者群”。这些读者群除了学术界早有研究的“趣缘社群”之外,还有一些按年龄层次、地域与教育层次来划分的读者群。前者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聚集,对同一类型作品进行讨论与再创作,态度积极,是非常典型的“粉丝”模式。而后者则以中老年群体与农村群体为代表,他们往往受限于终端设备,以及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固守于某一类型文学,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不喜欢参与讨论。无论是以兴趣爱好来区分的“趣缘社群”,还是以年龄层与教育层次来区分的读者群,都意味着网络小说的读者覆盖面越来越宽阔,而且同一个群体之间彼此相似,都有着共同的个性追求。这样一来,就为网络小说的类型细分提供了用户基础。网络小说的类型细分正是在市场的推动下作者为了适应市场规律而自然分化的结果。
网络小说的类型细分趋向与当前社会的价值观趋向有关。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现,“‘二战’后史无前例的经济和人身安全导致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代际更替,年轻人远远要比年纪长者更强调后物质主义目标”12。所谓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意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不再是对生理必需品和安全的物质需求,而是“逐渐转向更加追求归属感、自尊、知识和审美满足”13,而这种转变不是线性的,而是代际的,年轻一代人在不愁吃穿的童年成长起来,就会更加关注诸如个性展现、环境保护、女性权益之类的非物质问题。尽管在英格尔哈特看来,中国尚未进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社会,国内的研究者也发现,尽管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但中国依然未能进行充分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革,仅有“虚假的后物质转向”14。尽管现实中的转变尚未完成,但当前中国的网络生态已经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等自媒体,都是尽可能做到类型细分,用强烈的个性与专业性吸引用户,网络小说的类型细分转向只是这种大趋势中的一个部分。
(三)从迎合大众到文化自觉
1998年至2004年左右,网络小说作为一个刚刚诞生的新文类,只有少量作品勇于进行题材与文化的开拓,大部分作品都缺乏文化自觉,困于流俗,平均质量低下。这种情况到了2004年之后有所改善,而到了2009年之后,网络小说中使用新的文化创作模式的作品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顶尖作品。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网络小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逐渐发展成熟,以及当前时代我国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在逐渐觉醒。网络作家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令网络小说呈现出四大转变趋势:在文化资源利用上,由不自觉转为自觉;在社会文化反映上,由被动反映转为主动探索;在单个作品呈现出的文化范围来看,由广泛杂糅转为专一纯粹;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与文化探索来看,由浅尝辄止转为深入挖掘。
网络小说的文化价值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98到2004为早期。这个时期的网络小说在语言与叙事上模仿传统通俗小说,尤其是对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多有模仿,缺乏创意,文化价值较低。从2004到2009为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网络小说为了与传统通俗小说分道扬镳,采取了极为激烈的做法,在写作上“去道德化”甚至“不道德化”,对小说的主角设定、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创新,从而使得网络小说进入了一个求新求变,甚至是矫枉过正的转型期。从2009年至今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网络小说开始从媚俗、迎合大众逐渐走向“文化定制”作品。由于读者要求更具个性化的作品,文学平台与政府也对文化建设有着要求,作家的文化自觉性越来越高,高质量作品越来越多。
在题材上,近几年的网络小说出现了明显的现实化与传统文化转向。
在过去,现实题材一直是网络小说中的冷门题材。纵然有不少小说以都市为背景,但它们的题材仍然大多是异能战斗、商业斗争、娱乐圈、官场等流行题材,真正写普通百姓生活的书较少。但近几年来,网络小说出现了可喜的现实化转向。2019年连载的《我在西北开加油站》一书选择了极为冷门的环境保护与西部开发题材,从主人公开办加油站讲起,描写了西北地区的风俗地貌,牧民们的日常生活,再写到主人公植树造林,发展周边地区农家乐,养骆驼卖树苗,带领村民致富,让西部荒漠变绿林的美好故事。环境保护与西部开发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但此前却几乎没有通俗文学涉及。此书基于西部现实进行创作,又使用了“主人公获得了一块神奇的小方印,因而拥有了异能”这种引起读者兴趣的设定,让这两种文化资源脱离了生硬的政府宣传,转为饶有风趣、可读性极佳的都市“爽文”。这本书采用冷门题材,但并没有因为不追随流行文化而遭受冷遇,正相反,因为此书写了前人没有写过的题材,还展现了普通人不熟悉的西部边境生活,反倒如同沙漠清泉一般,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此书在2020年就陆续获得了三十万推荐票、十万收藏等成就,并获得了编辑的推荐,成为热门作品。2019年至2020年,类似的作品还有以相声文化为题材的《盖世双谐》、以美院学生生活与国内艺术为题材的《大美时代》、以科技测评为题材的《超时空评测》,以特摄影片与周边玩具产业为题材的《最佳特摄时代》,都是大胆采用了现实题材并取得了极佳成绩的作品,拓宽了网络小说的文化范围,也让这些冷门文化为更多读者所知。
网络小说的传统文化转向则主要发生在玄幻小说这一网络小说中最热门的文类中。在玄幻小说诞生的初期,它向武侠、奇幻、言情,乃至于精英文学借用了语言概念与叙事结构,又从动画、漫画、游戏、影视、网络社群中借用了大量的流行文化,这让它在叙事上因循守旧,在题材上媚俗,在文化上混乱杂糅。但随着网络文学平台的高速迭代过程,玄幻小说在十几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进化,它逐渐从偏向流行文化转为偏向传统文化,从武侠内核转变为来自于传统幻想小说的玄幻内核。这种转向符合国民阅读的需求,也证明了传统文化阅读依然是中国人的深层心理需求。
网络小说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体现在将传统文化与富有趣味性的“爽文”相结合,突破了过去的生硬推广传统文化的模式。玄幻小说以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为内核,而又往往在这一内核之外套上一个其他文化的“外延”,使得作品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并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结合起来,取得双赢局面。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来创作玄幻小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玄幻小说已经借此在海外取得诸多佳绩。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来创作玄幻小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中国年轻读者中的普及,避免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二、免费平台为网络文学带来的文化新变
2016年之后,免费小说平台陆续出现,这些平台通过提供免费的小说阅读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了网络文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七猫中文网上线;2018年,七猫免费小说App上线;2019年,今日头条小说频道上线,后于2020年改名为番茄小说。至此,免费小说规模最大流量最高的两个平台都登上了历史舞台,网络文学从此走上付费与免费模式并存的局面。这一发展扩大了网络文学市场的同时,也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文化与文学价值的隐忧。从文化层面将免费平台与付费平台进行对比,剖析它在文化发展趋势上的异同,点明其不足。
(一)免费平台商业模式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付费阅读是网络文学在2003年开始使用的商业盈利模式,用户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小说的阅读权限。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小说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作者提供更高的收入,激励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当前,主流的付费网络文学平台有起点中文网、飞卢小说网、刺猬猫、菠萝包、晋江文学城、长佩文学、豆瓣读书等。此类平台往往崛起于早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基础,且读者群付费意愿较强,对作品质量要求高。
免费阅读则指的是免费小说平台采用在小说中插入广告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免费小说阅读,同时将一部分广告收入分给作者作为稿费。广告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吸引大量用户,增加平台的流量和曝光度,也为作者提供可观的收入。主流的免费网络文学平台有番茄小说网、七猫中文网、书旗免费小说等。还包括了一些“部分免费”的阅读平台,如微信读书就采用了“免费无限卡”与“付费无限卡”“单本购买”三种不同的付费方式共同运作;网易蜗牛读书采用1小时免费阅读加畅读卡的方式运营。
免费平台数年的运营证明了“免费阅读”模式确实对于用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番茄、七猫这两个免费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远超起点、晋江等付费平台。无需付费的诱惑让读者甘愿忍受广告对阅读的干扰,并且相应的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也会降低。
免费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激励机制的变化造成了作品质量的下降。在付费模式下,作者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用户的付费订阅和打赏,作者需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来吸引用户。而在免费模式下,作者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分成和平台补贴,因此作者会把注意力放在抛出噱头、紧跟热门趋势、搞笑玩梗、刻意制造话题等方面,千方百计地增加作品流量,而忽视作品的质量。
其二,流量池分发体系造成了创作方向的变化。在付费模式下,作者会努力在某一文化方向深入挖掘,以通过分众传播找到特定读者群体,增强用户的付费意愿。而免费平台采用大数据智能分配流量池的方式向读者推送作品,尽可能扩大读者的阅读面,降低读者“无书可看”的几率,把读者牢固吸引在平台之中。但这种分发机制会使得有偏好的读者与作者无法精准找到彼此,小众门类乏人问津,作者也更倾向于创作一些热门题材和流行风格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广告商。这造成了免费网站热门作品大量雷同。以番茄小说为例,该平台为了强化流量池机制,甚至不允许作者在签约之后修改作品标签,仅仅让网站根据数据运算与流量池倾向自动修改作品标签。这就导致作品标签频频混乱错标、作者读者无法精准定位彼此的现象更为严重。
其三,推流机制造成了作者难以安心创作。在付费模式下,读者因为已经付费,阅读沉没成本较高,往往会倾向于留下来继续阅读与付费,作者也会尽可能将作品写长,静下心来进行长篇作品的打磨。而免费平台的推流机制造成了每天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读者没有沉没成本,很容易喜新厌旧,追新不追老。导致作者一本书写久了无论质量如何流量都会下降,作者被迫完结并开新书获取新流量。这就使得原本是网络文学优势的大长篇佳作难以出现。
(二)免费平台作品特征分析:精品的贬值与文化快餐的泛滥
上述影响造成了免费平台的网络小说作品呈现这些特征:平台主推的精品之作商业价值高,但缺乏文化创新,平台的主流作品是过于重视噱头、强调引流能力的文化快餐,而小众作品乏人问津。
以2024年的起点中文网与番茄小说为例。在整个2024年期间,起点的热门作品为《宿命之环》《赤心巡天》《谁让他修仙的!》《逼我重生是吧》《高武纪元》《玄鉴仙族》《神农道君》等(数据综合起点年度月票榜、畅销榜选出)。番茄的热门作品为《十日终焉》《我不是戏神》《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天渊》(根据在读人数榜选出)。其中,《宿命之环》深耕西方奇幻这一小众题材,涉及克苏鲁、SCP等小众文化,却获得了起点中文网年度月票第一的成绩。《玄鉴仙族》虽然题材是修仙这一大众题材,但写法上采用了“家族修仙”这一新颖方式,以新破圈,作者也因此成为知名“00后学生作者”。除此之外,《神农道君》独创农业修仙体系,《谁让他修仙的!》以其风趣幽默的笔法与反套路的人设与情节博新出位。这些成绩证明了起点这一付费平台在2024年的数据确实符合本文前半部分对网络文学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而番茄小说的《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题材上是传统的都市高武,写法上借鉴了起点多部热门作品,在文化上并无突破创新。《十日终焉》在2024年12月是番茄在读榜第一的作品,但却因作品剧情与多部动漫、小说过于相似而深陷抄袭风波。由此可见,就精品之作而论,番茄小说主推的精品在文化贡献上远逊于起点的精品。
再来分析番茄平台的主流作品。番茄小说是字节跳动旗下的平台,背靠抖音这一短视频平台,有着天然的引流便利性。因此,无论是番茄官方还是作者个人,都非常注重在抖音制作作品推荐短视频,由此为作品带来大量的引流。这就逼迫作者不得不在小说里加入大量噱头以方便引流。以12月最新上榜的热门作品《大一实习,你跑去749收容怪物》为例,在一个月前,电影《749局》上映,因热门选角与质量问题引起热议,影评视频火遍全网,使得很多人就算没有看过电影也知道故事情节。此书利用这一热门事件作为噱头,吸引读者进入观看,其推文视频也借《749局》相关影评视频火爆之机走红,制造了巨大的流量,让此书开始创作后不久就攀上番茄在读总榜第五名。但此书质量一般,题材与写法也都常见,是典型的噱头加热点作品。
番茄平台排行榜上许多作品都有类似的特征。如番茄女频在读第二名的《癫,都癫,癫点好啊》以玩梗、噱头为卖点,吸引读者进来“看乐子”。番茄男频在读第二十八名的《不是,哥们?你是咋成魅魔万人迷》也几乎就是一本“互联网梗语言”的大全。这类作品以拼凑网络笑话、套用网络知名梗为吸引人的手段,批量制造出让读者“图一乐”的快餐作品。
此外,由于番茄小说采用机器签约、流量池推送机制,读者难以通过标签、分类与排行榜定位自己想看的作品,导致番茄小说,作品能否被读者看见完全取决于网站是否推送,因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是填充AI内容的低劣书籍混迹其中,网站难以遏制此现象出现。
(三)被挤占的付费市场与令人忧虑的商业前景
从2017年到2024年,与网络文学免费平台崛起并逐渐占据大量流量相对应的是网络文学付费平台的衰退。据阅文集团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在线业务给阅文贡献了19.4亿元营收,同比减少2.2%,占总收入的46.3%。版权运营及其他营收22.51亿元,同比增长73.3%,占总收入的53.7%。可见阅文集团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在线阅读营收却反常下降,正是因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存量市场,新用户红利已经消耗殆尽,用户被免费平台吸走之后,付费平台的流量就会下降,营收就会降低。与此同时,飞卢小说网、晋江文学城等付费平台均在2023、2024年出现流量下跌、营收下降的情况。
而付费平台的作家也因为付费收入下降而纷纷逃往免费平台,如2024年起点白金作者忘语就出走番茄小说,创作了新作《星路仙踪》。
免费平台汇聚了大量的读者与作家之后,却难以提升作者收益。因为免费平台的在线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商,而广告商投放的广告数量与给出的收益是有限的,当更多的作者、更多的作品进入平台,只能分薄广告商收益,导致平均收入下降,减少网络文学领域的整体在线收入。
番茄小说的母公司字节跳动为了应对困境,提升收益,加紧了对平台作品的IP开发,2024年在读榜的多部作品在连载期间就被快速改编为短剧、有声书、漫画等,此种举措能让头部作者收益提高,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入驻,但这一举措并不能改变免费平台大部分作者收益降低的情况。2024年,番茄小说两次改变全勤门槛,提升了作者拿到网站全勤福利的难度,正是因为全网站作者过多,读者创造的收益却不够多,而造成番茄运营成本上升,不得不减少全勤福利发放。种种迹象都说明免费平台的运营模式上限不高,且目前番茄小说已经触摸到了这一天花板。
(四)免费平台的未来发展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这两者并非互斥关系,文化价值可以通过读者深入影响商业价值的获取。付费平台如起点中文网通过多年深耕,培养出了“作者创造类型佳作”与“读者追捧优秀作品”的良性循环,让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创新作品层出不穷地出现,提升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免费平台如番茄小说却因其运营模式的固有缺陷与唯流量论的推广逻辑导致平台作品无序发展,难有高文化价值作品出现。为此,免费平台应改变策略,加强监管,本文在此提出多项建议。
其一,免费平台应增强平台编辑的专业素质,并对作品进行人工筛选与干预,防止AI作品、违法违规作品利用推流机制走红。
其二,免费平台应强化其分类、标签,应允许作者与读者对作品进行标签标注,以增强分众传播的效果,让小众文化、冷门作品也有生存空间,避免冷门佳作被大数据埋没,提升优秀作品的产生几率。
其三,免费平台应紧跟国家政策,主动举办活动提倡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非遗题材等冷门题材作品的创作,激励作者创作更多的高文化价值作品。而目前番茄小说举办的类似活动奖励的是“都市高武”题材,该题材作品本就很多,且文化价值偏低,活动效果也并不好,作者一窝蜂地进行都市高武这一热门题材创作导致该题材作品数量过多,收益反而严重下降。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文学市场,免费平台的流量已经大大超过付费平台,就更应该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不可推卸责任,不可目光短浅,仅唯当下利益论,这种做法不但会降低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也对平台的长期发展不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类重点项目“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与大事记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AZW019)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按学界惯例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在1998年。
2 王光利:《审美范式转型与新媒体文学发展路向》,《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3 [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页。
4 5 数据来自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6 张允、姚玉娇:《“互联网 + ”时代网络 IP 剧的传播研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6期。
7 张婧宜:《浅析网络文学IP的全链运营策略——以网络小说〈全职高手〉为例》,《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3期。
8 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9 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 页。
10 谈稼宇、王兆:《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构文化生态 :以全民阅读为例》,《青年》2020年第7期。
11 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当代类型小说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2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严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13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张秀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页。
14 蒋磊:《“后物质”世代的个体化困境》,《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8期。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