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共和国初期的文艺通讯员培养  ——以《文艺报》的实践为考察案例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 孙向阳   2025年02月24日15:50

内容提要:《文艺报》从创刊开始,就注重与群众作者的关系,并一直把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联络与培养作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通讯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能够参与和见证新政权文艺体制的历史建构。文艺通讯员培养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经验。

关键词:《文艺报》 文艺通讯员 工农兵文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伊始,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会上的讲话》的文艺队伍成为新中国文艺建设的当务之急,这是“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政治诉求和现实需要。从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培养文艺人才,组织文艺队伍,完成“国家文学的想象与实践”1,这是现实的、正确的具体路径和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和政治诉求,1949至1966年期间,由文艺期刊发起组织的文艺通讯员机制应运而生。以国刊《文艺报》为首,协同《长江文艺》《文艺月报》以及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群众文艺》2等地方刊物,在全国范围一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通讯员运动。成千上万的工农兵文艺通讯员得以在文学艺术界崭露头角,并以一种“工农兵自己也懂文学,工农兵也可以成为文学家”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参与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之中。如果要追问,通过这场文艺通讯员运动,究竟培养了多少作家诗人,创作出了多少优秀作品,取得了多大艺术成就,也许不容乐观。但是,这场运动对于壮大当代文学作家队伍、推进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形成,实践新中国文学建设道路等,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由这场运动进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文艺通讯员制度,为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探究如何培养符合“新的人民的文艺”的作家队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个案”。

一、文艺通讯网络的建立

《文艺报》3作为以“指导文艺思想”为专任的最高文艺批评刊物,在中国文艺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地位,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艺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重要窗口之一。从创刊开始,《文艺报》就十分注重与群众作者的关系,并一直把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联络与培养作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其办刊目的之一,就是“使《文艺报》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刊物,而且也是群众对文艺工作发表意见的园地”4。其实,《文艺报》在创刊出版之前,就曾先后通过各种报纸,面向全国发出过征聘文艺通讯员的启事。在这些征聘启事中,刊登在194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上的最具代表性: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了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展开文艺批评、推进文艺运动,已决定出版新的《文艺报》(半月刊)。为了使《文艺报》能与群众密切联系,该报编委会拟广泛征聘文艺通讯员,组织全国性的文艺通讯网,并规定办法如下:

一、凡在文艺工作岗位上的同志,或在工厂、农村、部队工作而关心文艺运动的同志们,能连续赐通讯稿两次以上的,不论是否采用,经该报编委会认可,即可作为该报之文艺通讯员。

二、文艺通讯员的任务,是要经常与该报发生联系,及时报道所在地区或机关团体文艺工作的情况,提供工作中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以及群众对文艺作品或文艺工作的意见。

三、文艺通讯员享有下列权利:每期赠送文艺报一份;该报刊印丛书或其它出版物时,得享受折扣之优待;通讯员如在有关文艺或其它问题上有所询问时,该报当协助予以解答。

兹悉该报已向有关机关团体发出启事,要求关心文艺工作的各方面同志予以协助,踊跃参加这一工作。5

这份征聘启事通过《人民日报》这样高端的媒体发布后,还不到半个月,就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热烈响应。各地的工人、战士、学生乃至商店的学徒等都纷纷写信来函,强烈要求加入文艺通讯员队伍,期望成为一名《文艺报》的通讯员。部队战士赵友樵来信说:“在报上看到你们征聘通讯员的启事后,心里很高兴,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我愿意在你们的帮助下,做一个部队的文艺通讯员。”中纺公司上海18纺织厂的工友于士鸿来信说:“我虽然是一个工人,学识很浅,但我愿意学习文艺,做你们忠实的读者和积极的通讯员。”6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文艺报》编委会又于1949年9月16日写了一封给愿意做文艺通讯员的同志们的一封信。借助这封信,《文艺报》对自己的办刊方针和内容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文艺报》是文艺工作与广大群众联系的刊物。它用来反映文艺工作的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展开文艺批评,推进文艺运动。内容包括文学艺术的理论研究、批评,各地文艺工作动态,作品评介,书报推荐,出版消息,及群众对文艺工作与作品的意见等。”7同时,也详细列出了文艺通讯员的稿件任务和要求:“(一)及时报道所在地区或工厂、机关、部队文艺工作的情况,有什么经验?发现什么问题?(二)群众对文艺工作或某一具体作品的批评或建议。如读过一本文艺书籍,看过一个戏,大家的反映怎样?这本书或这个戏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可以采用小型座谈会或漫谈的方式集纳群众的意见。(三)当地出版的文艺书刊的推荐、介绍、批评。(四)对各种文艺问题的讨论、研究等。”在这封信的最后,还特别强调指出,做一名文艺通讯员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来稿所反映的情况或提出的问题,越具体越好,避免空洞的议论和叙述。(二)通讯稿和一般文艺消息的报道,最好不要只是现象的罗列,应该把形象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问题。”8这些任务、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实际上是给文艺通讯员“出了题”:要及时关注所在地区或工厂、机关、部队文艺工作的情况,集纳群众对文艺工作的意见,宣传推荐当地出版的文艺刊物,研究各种文艺问题。同时,也给文艺通讯员“画了像”: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通讯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关注并捕捉当前文艺活动和现象,同时还要努力提升稿子的质量,避免泛泛而谈,不要只是罗列现象。

由此可见,作为新文艺体制下的权威文艺刊物,《文艺报》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艺通讯员队伍的“形塑”,并对之寄予了深切厚望。这既是《文艺报》遵循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办刊实践,同时在客观上,全国文艺通讯网的建立,也是《文艺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只有借助来自全国各地广大文艺通讯员,《文艺报》才能尽可能地全面掌握全国范围的文艺状况。覆盖全国的文艺通讯网一旦建成,既能有效解决刊物稿源问题,也“为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根据,为进行文艺决策、调整工作部署提供了群众基础”9。不过,如何发动群众,如何让群众参与《文艺报》的发展进程,如何从运行机制上体现出群众文艺的重要性,还得首先从组织上给予解决。鉴于此,《文艺报》又在创刊号上以“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的名义发出了《全国文联关于出版〈文艺报〉致各地文联及各地协会的通知》,以组织的名义恳请各地文联及各协会协助《文艺报》工作。

全国文联成立后,已决定出版新的《文艺报》,为使这个刊物能及时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展开文艺批评,推进文艺运动,请各地文联及各协会经常与《文艺报》取得密切联系,并在各方面协助《文艺报》工作:

一、指定专人经常与《文艺报》联系,及时提供活动情况及工作经验的材料。(文协会闭幕后各地文联、各协会的工作情况,请写一材料,于日内送来。)

二、凡适合《文艺报》内容的各种稿件(包括理论、批评、经验、创作,以及群众对文艺工作或作品之意见等),亦请随时注意征集、介绍、邮寄。

三、《文艺报》拟广泛征聘文艺通讯员(详细办法已另寄),组织全国性之文艺通讯网,请多予协助。

以上各项,请将进行经过及你们的意见于最近期间函复为荷。

此致

敬礼!

中华全国文学界联合会10

从管理制度层面来说,这份《通知》确定了全国文联的组织结构,各地文联及各协会属于下级机构,必须服从全国最高文艺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文学界联合会的组织管理;从具体工作层面来看,这份《通知》又对各地文联及各协会的近期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要求要协助《文艺报》广泛征聘文艺通讯员,组织全国性的文艺通讯网。这不仅从组织上解决了“文艺通讯员”的身份“正当性”问题,他们不再是“散兵游勇”,自娱自乐,而是有了一个组织的依靠。同时,《文艺报》也借助全国文联的权威性,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通讯员网络。这不仅为文艺通讯员的培养搭建了十分广阔的平台,也从组织和制度层面缓解了《文艺报》稿源匮乏的现实问题。这份通知不仅从组织上解决了“文艺通讯员”的身份“正当性”问题,同时,也是全国最高文艺领导机关文联对下属文联以及各协会的一份工作要求和安排。这个《通知》就是一份工作规划,各地文联和协会必须按照《通知》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至此,刚刚创刊不久的《文艺报》就借助自身的地位和中国文联的权威,快速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通讯员网络。《给愿意做文艺通讯员的同志们的信》和《全国文联关于出版〈文艺报〉致各地文联及各地协会的通知》发出不久,就有800多人正式要求成为《文艺报》的文艺通讯员,他们也很快成为了《文艺报》一支不可忽视的写作力量。《文艺报》第一卷刊发的54篇关于各地文艺工作状况的通讯,几乎都是通讯员的来稿;刊发的15篇文艺工作的经验,多半也是如此。“问题讨论”“批评”“短评”等栏目中出现的文章,大部分也是由读者来信的建议与启发,由编辑进行组织和编选的稿件。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文艺通讯员的踊跃来稿,很好地解决了《文艺报》初创时期稿件缺乏的困难。难怪《文艺报》的编辑们无不深有感触地说:“《文艺报》出版后,很快就解决了稿件缺乏的困难,广大读者的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样的一个有效的编辑方针,这就是把《文艺报》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广大群众联系的刊物。”11

二、《文艺报》对文艺通讯员的培养

《文艺报》的文艺通讯员网络建立起来后,不仅稿源不足问题暂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且还给编辑部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绝大部分的通讯员,除了经常供给我们许多内容充实的稿件,还随时来信反映文艺工作和文艺学习的情况,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问题。如《新徐日报》修孟千、中央电影管理局贾霁、《浙江日报》余芳、石家庄文委任桂林、石家庄地委宣传部张庆田、《天津日报》劳荣、太原西北炼钢厂白跡、东北文协丹波以及其他同志,不仅保证每月至少来稿一次,还经常把知道的一些情况和看到的问题来信告诉我们,并和我们交换意见。”12不过,这些通讯员的来稿主要是一些反映各地文艺动态的“消息”,稿件质量并不很高,甚至有些还显得比较幼稚,文字粗糙。“来信和稿件中有许多是新解放区的爱好文艺的青年或初学写作者寄来的,尤其因为其中的一些文化程度较低,不但字写得歪歪扭扭,提出的问题有时也较为幼稚。”13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文艺报》编辑委员会决定扩大通讯员的征聘,加大对文艺通讯员的培养力度。1950年6月,《文艺报》又在第二卷第6期上发出了《〈文艺报〉扩大征聘文艺通讯员启事》。在启事中明确提出:“欢迎一切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的爱好者来参加文艺通讯工作。不论是在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里工作或学习的同志,只要关心文艺,愿意帮助我们的,都可以成为文艺通讯员。”在通讯员的任务方面,除了过去的已有项目,还增加了“对《文艺报》提出批评和建议,广泛介绍别人阅读《文艺报》,并协助其推销,能保证每月来稿一次”等要求。此外,这次征稿启事还增加了一条惩戒性内容。“如在两月内没有来稿或来信联系的,就失去通讯员的资格”,以增加通讯员的工作压力。启事最后热情呼吁。“热诚希望各地的文艺通讯组或研究组的同志们,经常和我们取得更多的联系,健全扩大我们的通讯网,使我们的工作有更好的开展。”14

在给文艺通讯员提出更高要求和不断加强工作压力的同时,《文艺报》也在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文艺地位和写作水平,让各地文艺刊物也能够充分意识到培养通讯员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50年11月12日,《文艺报》在北京组织相关专家,专门召开北京市文艺通讯员座谈会,特意邀请了北京市的沈春生、郑智、伍萍、周延、乐黛云、邱维纲、关太平、曹子西、余章瑞、黄沫、石化玉、张运铿、徐光耀、马驰、兰占奎、方松、陈淼、董伟、田耕、贾霁、廖仲安、山野、陶君起、傅泊清、吴非等25名通讯员代表参加座谈。会上,丁玲指出,“通讯员和编辑部的关系决不仅仅是投稿者和编辑的关系,而应该是编辑部的一分子,是编辑部重要而有力的一部分,每一个通讯员都应有高度的自觉性,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编辑人员,因为,正是每个通讯员同志不断地提供了从实际中发现的问题,才能使《文艺报》和实际运动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文艺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15这次文艺通讯员座谈会效果很好,影响力增强,不少地方刊物纷纷仿效召开类似的通讯员座谈会,总结推广在文艺通讯员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并且,不少经验与做法还值得《文艺报》学习借鉴。1951年2月,《文艺报》就用整整两个页码,刊发了王黎拓撰写的长文《 <长江文艺> 的通讯员工作》,隆重宣传和推介了中南文联委员会的机关刊物《长江文艺》在通讯员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做法。除了“整个编辑部的组织,基本上是在服务于发展长江文艺通讯员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对寄给我们的稿件,负全部的处理责任”;“编辑一种对内的不定期刊物——《长江文艺通讯员》,按期寄给通讯员”;“特开了‘文艺问答’栏,专门解答通讯员在创作上或文艺理论上带有普遍性问题,告诉通讯员一些简单的文学知识”;“专门成立了一个‘文艺顾问会’,解答通讯员所提出的创作上的文艺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为通讯员修改稿件,写习作意见,或者介绍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与自己的创作经验”;“举行文艺座谈,聘请专业讲授,经常召集通讯员积极分子座谈会”等。《长江文艺》“把这八百多个文艺通讯员培养成为不仅熟悉文艺的武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宣传鼓动员”16,的确产生了一种类似宣传鼓动的强烈效果。

在文艺通讯员的培养上,《文艺报》把《长江文艺》作为先进典型来宣传推广,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文艺通讯员的文艺地位与写作水平提升问题,不仅《文艺报》要高度关注,全国所有的地方刊物也要高度关注。只有全国上下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付诸行动,文艺通讯员网络才会更加完善,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能力与素养才能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长江文艺》在文艺通讯员队伍建设上的一些培养理念和具体做法,的确值得包括《文艺报》在内的全国文艺刊物学习借鉴。《文艺报》在与《长江文艺》取长补短的同时,也希望全国各地的文艺刊物能从《长江文艺》的实际做法中得到启发,充分意识到培养通讯员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采用各种方式努力提升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不过,文艺通讯员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较低,依然是《文艺报》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大部分通讯员的建议,《文艺报》虽然先后专门为通讯员开设了“读物介绍”“创作经验”“问题讨论”“国外文讯”“读稿随谈”“文学写作赏识”等专栏,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他们传授文艺写作方面的基本常识,鼓励他们勤学苦练,提升写作水平,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基于此,《文艺报》决定再次扩大招聘一批通讯员,对文艺通讯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1952年第14号和第15号的《文艺报》连续两期刊登《〈文艺报〉征聘通讯员启事》,又把通讯员的招聘门槛提高了,也把招聘标准规定得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了:

甲:我们欢迎下列的同志们积极地来参加《文艺报》的通讯工作:

一、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教部门接近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

二、群众文化工作者(例如各地文化馆、文化宫、图书馆、通俗报刊的工作人员)。

三、工农速成中学、文化补习夜校、业余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以及大中学校的语文、文学、艺术教员和部队的文化教员。

四、工矿、企业、农村中宣传鼓动工作和文学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五、部队中的宣教工作者、文工团创作组和宣传队的工作者。

六、各地专业文学艺术工作者。

七、对文艺有兴趣、并经常关心和研究文艺运动中的问题的同志。

……

这次征聘通讯员,较之前《全国文联新“文艺报”征聘文艺通讯员》中的“凡在文艺工作岗位上的同志,或在工厂、农村、部队工作而关心文艺运动的同志们,能连续赐通讯稿两次以上的,不论是否采用,经该报编委会认可,即可作为该报之文艺通讯员”17的规定之上,对参加《文艺报》通讯工作的人员素质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此外,这次征聘最引人关注的是实行了试稿制,即“应征者连续试稿两次。试稿内容以反映当地文艺工作,文艺创作或群众文艺活动、文化生活之情况与问题为主。试稿不论是否采用,只要经《文艺报》编辑部认可后,就寄发‘《文艺报》通讯员登记表’一份,聘为《文艺报》通讯员,试稿未经认可,当负责退回。来信应征时请真实地、扼要地介绍自己的简历和现在的情况。”18试稿制的实行,既给广大文艺爱好者想成为正式的文艺通讯员增加了更多机会,也给他们施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从制度上督促他们必须认真对待,确保每一次的写稿内容和质量。这充分体现了《文艺报》在积极探索文艺通讯员培养制度上的良苦用心。试稿制度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艺通讯员的培养路径,对提升文艺通讯员的能力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次反复征聘、严格筛选,又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有系统地指导传授、开辟专栏、帮助推荐或出版通讯员作品等方式,《文艺报》编辑部还是发掘了不少水平较高的文艺通讯员,基本达到了文艺通讯员水平和能力提升的目的。据统计,到1953年底,《文艺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艺通讯员,已经达到了三百多名,一个遍布全国的通讯员网络初步建成。这些通讯员基本能够做到及时把各地的文艺工作、文艺创作、文艺学习和群众文艺活动的情况和问题,反映给编辑部。正是这些通讯员使得《文艺报》与全国文艺生活实况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文艺报》的影响力。广大文艺通讯员也借助《文艺报》这个高端平台,提升了自己的文艺写作水平,增强了文艺工作的自觉意识。他们中很多已不再是最初的幼稚文艺爱好者,不再局限于文艺动态小消息的写作与传达,而是开始思考文艺理论问题,或者进行文学创作,逐渐迈上了专业水平的“文学之路”。1950年就写出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的徐光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文艺报》创刊不久,徐光耀就加入到了该刊的文艺通讯员行列。1950年11月12日,他作为优秀通讯员代表受邀参加《文艺报》组织召开的北京市文艺通讯员座谈会。同年,他还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副主席的身份成为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一期第一班(研究员班)学员。1958年又创作出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此时的徐光耀已经不再是当年幼稚的小通讯员,他已经从《文艺报》搭建的舞台走向了广阔的文学天地,成为共和国初期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新星。

文艺通讯员的工作也潜移默化地反过来影响着《文艺报》编辑部的工作。通讯员提供的来稿(材料),许多成为编辑部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讯员徐君慧就曾在《文艺报》“读者中来”栏目中提出建议,认为“鼓舞创作热情,发现培养青年作家,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编者,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希望报刊编者要高度重视普通作者的来稿。“作者寄来的稿件,并不一定希望都发表,他所要求的主要是别人能够重视他的劳动成果,一封热情的恳切的详细的退稿信,给作者的鼓舞,往往比随便发表了他的作品的作用更大……编辑工作,是一种细致的、艰苦的工作。热情、严肃地对待来稿,是每一个做编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的态度。”19徐君慧的建议尤其在对待新中国成立初新作者的培养上,影响极大。这种社会期待其实有着时代政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潜台词,所以《文艺报》包括国刊《人民文学》等,都有过回复来稿、退稿等编辑联系作者的规定承诺公示。毫不夸张地说,在文学生产机制上,“一封热情的恳切的详细的退稿信”,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学生产激励方式,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文学环节。而在特定政治视野中,这就是文艺(刊物)的工农兵方向的实际体现。

结 语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总原则下,把重点工作放在工农兵作者的打造上,从广大工农兵队伍中培养文艺通讯员,往大处说,这十分契合“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工作理念;从小处讲,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先天性地决定了他们跟新文艺思想之间有着一种亲和关系,更容易把新的文艺方向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支撑和引导。实践证明,全国性文艺通讯网的建立,不仅实现了《文艺报》“及时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展开文艺批评,推进文艺运动”的办刊目的,也使得作为群众作者的文艺通讯员变得易于组织和有效掌控。这对于当代文学组织机制建构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1949—1966年期间的《文艺报》,文艺通讯员的文章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场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由他们的来信来稿,曾引发了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关于学习文艺遗产问题以及有关高校文艺学教学的讨论等,参与挑起了第一次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公开批评,甚至连波及全国的“《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也是缘于毛泽东对《文艺报》回应两个“小人物”的“贵族老爷”态度的不满而引发的——这两个“小人物”李希凡和蓝翎,正是当时《文艺报》的文艺通讯员。如此看来,文艺通讯员除了“及时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外,在“展开文艺批评,推动文艺运动”方面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发挥了作用。这种“互动参与”与“主动作为”在批判胡风的文艺运动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

1955年,在全国批判胡风的运动中,有不少文艺通讯员主动参与其中。《文艺报》在当年的13号上就曾发表了来自天津的文艺通讯员雪波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在天津工人中的罪恶活动》一文。

于是,蒋介石的战术教官阿垅和其他胡风分子们,就把他们的魔爪伸向工人文艺队伍中,千方百计地进行瓦解和破坏活动。阿垅把他的爪子们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挂上“作家”的幌子,假借“体验生活”的名义,或打起“开展工人文艺活动”的招牌,派遣到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和各个工厂积极地宣扬胡风的反动理论,扩大胡风的反革命思想影响。20

经由《文艺报》精心组织和培养起来的文艺通讯员,参与和见证了新政权文艺体制的最初建构,雪波这一基层通讯员的作用即是一例,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新中国文学主体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内心深处怀有着巨大、强烈的公共意识。如何穿越体制的历史镜像,揭示文学个体的独特性,彰显独立思考的理性政治意识,将是今天每个参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的文艺工作者需要从历史经验中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换言之,如何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文艺命题仍是当代的挑战。

注释:

1 简言之,“国家文学”是指由国家权利体制全面支配的文学。参见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1966年期间,全国各地涌现的以“群众文艺”命名的刊物多达100余种。

3 《文艺报》于1949年5月4日创刊于北京,最初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和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机关报。第一届编委会委员为茅盾、胡风、严辰。1949年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它便成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关报,于1949年9月25日正式创刊。1953年中国文联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文艺报》逐渐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但其内容仍涵盖整个文学艺术界。“文革”期间该报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开始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直到1985年7月6日,才正式改为名副其实的报纸。《文艺报》内容最初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评论杂志。1957年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后,偏重于文学活动的报道和文学评论。改版为报纸后,开辟有“新收获”“作家论”“文学新人”“争鸣录”“188体育在线网站漫步”等栏目,成为以文学为主兼顾艺术的评论刊物。本文主要以1949—1966年期间该刊的文艺通讯员活动为讨论对象。

4 6 10 《做一个文艺通讯员》,《文艺报》第1卷第1期,1949年9月25日。

5 《全国文联新“文艺报”征聘文艺通讯员》,《人民日报》1949年8月31日。

7 8 《给愿意做文艺通讯员的同志们的信》,《文艺报》第1卷第1期,1949年9月25日。

9 王秀涛:《文艺与群众:“十七年”文艺通讯员运动研究——以〈文艺报〉和〈长江文艺〉为中心》,《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

11 《第二卷〈文艺报〉的三项征文》,《文艺报》第2卷第1期,1950年3月25日。

12 《给文艺通讯员的信》,《文艺报》第1卷第12期,1950年3月10日。

13 《关于〈文艺报〉的通讯工作》,《文艺报》第2卷第4期,1950年5月10日。

14 《〈文艺报〉扩大征聘文艺通讯员启事》,《文艺报》第2卷第6期,1950年6月10日。

15 《本报召开北京市文艺通讯员座谈会》,《文艺报》第3卷第3期,1950年11月25日。

16 王黎拓:《〈长江文艺〉的通讯工作》,《文艺报》第3卷第8期,1951年2月10日。

17 《全国文联新“文艺报”征聘文艺通讯员》,《人民日报》1949年8月31日。

18 《文艺报》征聘通信员启事,《文艺报》1952年14号,1952年7月25日;1952年15号,1952年8月10日。

19 徐君慧:《编者应重视来稿》,《文艺报》1953年第22号。

20 雪波:《胡风反革命集团在天津工人中的罪恶活动》,《文艺报》1955年7月15日。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