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扇起文艺的火焰来”:论石一宁《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 钟世华 赵 鹏   2025年02月24日15:51

文艺评论是揭示文学发展规律: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早在新文学建设之初,鲁迅就针对当时文艺界现状指出批评家要“发掘美点”,“扇起文艺的火焰来”1。他以笔为媒,批判现实,关注社会,直面当时文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掀起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潮。而今,在中国当代文学进入新时代后,文艺评论同样肩负着“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2的重要职责。广西民族出版社2024年出版石一宁的新书《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延续了鲁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关注,其中大多篇章通过对新时代小说、188体育官方ios、诗歌、报告文学以及188金宝搏自信推荐等五个方面的多维度扫描,呈现了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概貌。同时,作为“中国多民族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部,该书延续了作者对民族文学一如既往的关注,在对文学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的深刻反思中“扇起文艺的火焰来”,生动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彩光芒。

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独特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深刻塑造着文学作品的面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题材和创作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传统、宗教和英雄主义,史诗、神话和传说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们反映了人们对神灵、英雄和历史的崇拜。而到了现代社会,文学作品则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主题,如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人的情感体验等,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性尤其明显,石一宁在本书序言中谈道:“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现实主义,后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总是在继承前时代同流派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吸收历史的和当代的一切文学流派的经验和技巧,形成现实主义的崭新风貌。”4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文学自然要回应时代的召唤,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形式来书写中国社会历史上的这一伟大变革。

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主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石一宁敏锐地捕捉和反映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质”。他在评论王华发表于《民族文学》的小说时指出:“新的生活、新的矛盾、新的人物和新的情感,是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所必须面对并致力于发现与表现的客观对象。”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和创作方向。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精神的演变。从20世纪初至今,乡土小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鲁迅笔下的闰土和阿Q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农民的精神困境和时代变革的迫切性,具有强烈的启蒙性质和批判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乡土小说开始强调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新生。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描绘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村生活,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和农民生活的改变。而当进入新时代后,乡土小说面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更加复杂。尹马的长篇小说《回乡时代》通过主人公周楚阳的回乡之旅记录了国家级特困县南广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思想蜕变和精神重建。石一宁看到了这部乡土题材的小说与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不同之处,认为“《回乡时代》呈现了乡土文学的新质”,这种“新质”并非完全来自文学的建构,“更多的是时代生活的变迁和革新所致”。

石一宁在《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一书中所展现的对文学时代性的自觉探索,折射出他对文学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更反映了他独特的文学洞察力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在对杨文升长篇小说《神山》的评论中,他能够超越单纯的艺术分析,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品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之称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在对“岜莱诗会”作品的赏析中,他看到了诗人杨克、吉狄马加、艾克拜尔·米吉提如何通过诗意的表达,展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美好家园的诗意呈现”;在对肖亦农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阅读中,他指出了作品中所包涵的全球视野、科学精神以及人性的高扬,并满怀激情地将作品对内蒙古乌审旗人民对毛乌素沙漠成功治理的描绘称为“一个中国奇迹的豪情书写”。这些批评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内在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反映了石一宁对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石一宁的文学评论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与他的多重身份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壮族的一员,石一宁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他在评论中更加关注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他在《民族文学》一线的长期工作,使他有机会深入接触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文学创作,这不仅加深了他对民族文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对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石一宁的上一本评论集《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聚焦于民族文学的特定领域,深入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美学价值、文化间性以及丝路文学等特定议题。《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则在内容上更为广阔,不仅包括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还有对文学流派的理论探讨,以及对名家与新人的评价,显示出更宽广的文学视野和更全面的文学探索。但在对民族文学的关注上,两书是一脉相承的。《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一书共收录各类评论文章70篇,其中和民族文学直接相关的就有29篇,可见作者对民族文学价值的持续重视。

石一宁对文学民族性的探索首先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切关注上。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民族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在评论吴德铭的小说《香格里拉之恋》时,他不仅注意到了作品中“丰富的民族元素和民族色彩”,更看到了小说中尼玛和卓玛救治跳伞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杰克、日本飞行员伊藤次郎时“展现了藏族人民天性的善良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对生命的珍惜”。这种对民族文化深层价值的展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也强化了民族性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石一宁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民族性的多维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在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石一宁的民族文学观还具有更深层的内涵。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仅止于此,还应当超越表面的民族符号和风俗描写,深入探索和表达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灵魂,触动读者的心灵。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乌兰牧骑的孩子》,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蒙古族少年在草原的冒险经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草原、骏马、马头琴、长调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蒙古族风俗人情。但在石一宁看来,小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特色深入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心,抵达蒙古族的民族特质”。在分析索南才让的小说集《德州商店》时,他就指出,作品中的草原生活图景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种内在的真实——生活的,人的。他笔下的草原,不止有牧歌,更有人生百态和人性善恶”。维吾尔族作家帕蒂古丽的188体育官方ios《在聚居的空气中》,通过作家的湖南桃源县之行记述了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个体和故土之间的深厚联系,反映了她对民族融合的深刻思考。石一宁敏锐察觉到了作家这种寻根探究的写作姿态,认为她对“维吾尔族和回族生活、历史、文化怀有一种寻根探究的炽热之情”,读后“令人真切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具体性乃至日常性”。石一宁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在展现民族文化时的深层次表达和内在精神的挖掘。文学的民族性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所描绘的民族风俗传统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来体现和传达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核。

另外,石一宁还将民族文学放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予以审视,极大拓宽了民族文学的研究视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言说空间,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素材。丝路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和学术交流的自然延伸。丝绸之路穿越了多个民族地区,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石一宁将丝路文学定义为“题材涉及丝绸之路的文学”,不仅有助于展现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确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主体性”5。在本书中,他进一步阐释了丝路文学的特征,指出“丝路文学,在整体上应该是内涵丰厚、有强烈人民性的文学,是朝气蓬勃、元气充沛的文学,是骨硬筋强、血旺体壮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对吉狄马加长诗《我,雪豹》、王金铃《丝绸之路赋》等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个案评析,展示了丝路文学的创作实绩。石一宁将民族文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上,不仅强调了民族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地位,还通过提出“丝路文学”的概念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石一宁的文学评论向来具备全局性视角,在对文学与时代、社会、文化复杂关系的把握中体现高屋建瓴的批评姿态;同时又能够深入作品内核,洞察作品的深层含义,入木三分地展现对文学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可谓高度与深度兼备。在《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一书中,石一宁还是一个真诚的审美体验者,他立足于内心的审美感受,从作品的史诗性和人文性出发进行了文本解读。

史诗性是文学作品在叙事规模、主题深度和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质。它通常体现在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宏大叙述、英雄人物的塑造以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中。黑格尔认为“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6,可见史诗在表现民族精神、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分析王久辛的长诗《狂雪》时,石一宁首先指出,正是因为该诗以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才具有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与持久的生命力,而“《狂雪》对南京大屠杀惨案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对侵略者的声讨,对死难同胞的哀鸣,同时它还展开了关于人性与兽性,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国耻与民族精神,关于军人与责任等的郑重思考”。无论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还是深刻的主题探讨,无不表明《狂雪》在艺术上的史诗性特质。在评论顾艳的长篇小说《荻港村》时,石一宁强调的是作品在叙事上展现出的史诗性追求。通过百岁老人许长根的视角,小说讲述了荻港村这个村庄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人物个体与家族、社会和历史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小说将个人的生活经历置身于中国近百年来壮丽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个人命运的起伏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变迁,“正是对主人公革命生涯的演绎与对滚滚历史洪流的书写,使作品具备了史诗的品格”,石一宁也因此称这部小说为一篇“苍凉而壮丽的乡土史诗”。这种对文学作品史诗性的关注显示了石一宁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宏阔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同时却并不拘泥于一隅,而是始终将眼光投向文学作品与社会和历史的密切联系中。

文学即是人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中人的问题一直是聚焦于文艺理论家视野中心的基本学理命题。周作人率先打出“人的文学”的旗号,梁实秋指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7,钱谷融则以一篇《论“文学是人学”》“拿到了解文学创作之门的‘总钥匙’,打开了探讨文学本质的大门”8。石一宁继承并发展了五四以来文艺理论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通过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解读,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理解。他指出文学与历史学不同,“历史学关注的是历史事件,而文学关注的是历史中的人”,进而高度赞扬了彭蜀湘的长篇纪实文学《家事连绵也峥嵘》在处理历史题材时的独特视角,认为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使作品的叙述更具吸引力,而且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更具人性的深层烛照与洞察”。而在徐晓华188体育官方ios集《优雅的土地》中,“最着力呈现的是人的精神”,作家通过乡村小人物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从个体层面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坚韧和不屈。在对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的解读中,石一宁强调“报告文学的核心任务仍然是表现人,是表现人丰富的人性,表现人的坚忍意志和崇高精神”,“《寻找毛乌素》这部报告文学对人的精神的挖掘,是对报告文学的人学本质的积极探索和阐发”。石一宁的文学批评始终围绕文学的核心——人,无论是关于历史题材的处理,还是关于188体育官方ios和报告文学创作,他都强调了文学应当深入探讨和表现人性的丰富。这些论述不仅深化了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理解,也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文艺评论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还包含了批评家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投入。石一宁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真诚和纯粹,在展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多元景观的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不少作品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思想深度、创作视野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这种不溢美、不隐恶的批评态度,使得他的评论既有理论的深度,也有情感的温度,同时也展现出他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扇起文艺的火焰来”的自觉和担当。

[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特别委托项目“石一宁文学评论与编辑思想系列研究”(项目 编号:2024TBWT0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经验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BWX02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河南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与弘扬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11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页。

2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

3(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崇文书局2014年版,第104页。

4 石一宁:《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广西民族出版社2024年版,第4页,后文所引皆出自此书,不再一一加注。

5 钟世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场的观察与反思——读石一宁〈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

6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8页。

7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偏见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8 丁帆:《从五四“人的文学”到“文学是人学”――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文艺争鸣》2017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 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