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本期“文学史研究”中,隐含了一个小的专题“1980年代先锋文学”,以别开生面的视角重新切入并打开了先锋文学的多重面向。张桃洲以1980年代与1990年代的诗歌出版物为线索,指出了1980年代与1990年代之间诗歌发展呈现出交错、对峙等复杂关系,是对以往“断裂”说法与“进步”叙事的有力回应;蒋裕涵、王本朝在《有意味的形式:先锋小说与1980年代文学思想转型》中着重分析了先锋小说的形式变革所蕴含的当代文学思想意义;刘雪琛、杨晓帆则以批评家吴亮为典型个案,探讨了先锋批评对先锋文学的建构,拓展了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研究的双重视域。而其他三篇文学史研究文章中,秦林芳的《贺龙与延安文艺的转型》分析了贺龙在延安文艺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当下延安文艺研究的补白,提供了延安文艺研究的新视点;周根红则注意到了“新创作选拔本”丛书的规范对红色经典生产机制的影响,是对红色经典溯源性质的研究;孙向阳则从文学主体出发,通过对《文艺报》通讯员培养的考察,丰富了有关共和国初期文艺体制的认知。这些文章均呈现出史料扎实、辨析客观、微中见著的特点。
“新时代文学”在传播介质新变与人民性特征上表现突出,本期“新时代文学研究”以总体理论与不同侧面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新时代文学蓬勃的新质力量。白烨的《新时代文学总体性特征探悉》概括了新时代文学人民性、主体性、民族化三方面特征,为新时代文学理论发展提供阶段性总结与思考;杨天天在《论素人写作中的女性底层经验书写与自我主体建构》中分析了素人女性写作者在底层经验、主体建构以及对女性经验的自我探寻;黄杨在《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兼顾网络文学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客观总结了网络文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着重凸显了网络文学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新变。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中,王兆胜在《破茧而飞——评王韵的188体育官方ios创作》指出了王韵188体育官方ios创作中自我超越的鲜明特质;段崇轩在《大写的“人”是怎样炼成的——贾植芳创作论》突出贾植芳作家身份的研究价值,分析了其作品对“五四”新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对“左翼”文学思想的汲取;吕东亮对南丁创作生涯的回顾,不仅指出了《检验工叶英》对社会主义工业的独特思考,而且还分析了南丁先生文学道路在整个当代文学进程中的研究价值;许子欣、郝敬波则关注到了林白最新力作《北流》的方言写作特征,分别从修辞学、语言哲学、语言观念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粤语写作的三重向度,为新世纪方言写作提供了理论借鉴。
本期“最新文本”中,五篇文章皆站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脉络的角度,对作家新作的旧与新展开思考。王达敏对鬼子的长篇小说《买话》进行了细致地文本解读,揭示了返乡者刘耳形象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过程;曹霞则分析了《嚼铁屑》三部曲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思想演变,并从整体性的角度深挖了小说展现出来的多重哲学意蕴;刘志珍则指出了张欣在《如风似璧》对都市写作与女性经验的延续性,特别分析了历史与现代意识的新表达;崔昕平对《深山》重审发现,吕新将先锋精神内化到了故乡经验与现代性反思之中,颇具启发性。张少娇从麦家整个创作脉络出发,指出了麦家《人间信》是对自我的和解与妥协,是写作观念的自我更新。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特色,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