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的大观园》:“等到雪融化,青春又芳华”
来源: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 | 罗怀臻   2025年02月26日09:36

我读《人民文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陆文夫《围墙》、谌容《减去十岁》开始的,最初的阅读令我意识到,文学是文字背后的人生与情感,是作家在人生经历和时代进程中所要表达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字文辞文采都不是作家写作的目的,而只是作家表达思想的工具。从那时起,我就想着有朝一日要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因为那代表着中国作家写作的最高水准,也是中国作家的最高阶梯,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攀援上去。但是,我所擅长的文学体裁是剧本,而且是戏曲剧本,《人民文学》几乎不发表戏曲剧本。后来我看到汪曾祺先生、莫言先生的戏曲剧本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这也给了我信心。2025年1月2日,进入新一年的第二天,我接到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先生的电话,告知《人民文学》2025年第2期将发表我的越剧剧本《我的大观园》。通完电话,我感到激动莫名,从《人民文学》的读者到作者,其间经历了四十五年时光。为此,我不仅以个人名义,也借此表达全国戏曲作家的心愿,感谢《人民文学》,期盼以《人民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期刊逐渐把发表当代戏曲作家的戏曲剧本作为常态。

2022年是越剧改革八十周年和越剧改革家袁雪芬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浙江等地举办了很多纪念活动与研讨会,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即曾经擅长表现青春题材并且因此赢得青年观众的女子越剧逐渐疏远了当代青年,曾经年轻的越剧,也学着昆剧等古老剧种开始强调自己的“传统”了。在舞台艺术与审美风尚不断转型的今天,越剧亟需出现新一季越女,以此拥抱当代青年,实现越剧艺术的新的迭代。

2024年又正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四十周年,蔡浙飞团长谋划在先,于2023年春天在浙江戏剧评论家沈勇先生的陪同下,专程来上海邀请我为该团新生代年轻演员创作剧本,题材明确指定为根据《红楼梦》改编,如四十年前的《五女拜寿》一般,适合展示年轻一代女子越剧演员群体风采的《大观园》。从接受邀约到完成剧本,我目睹了青年演员陈丽君从寂寂无名到流量明星的过程,其间我也回看了她主演的几部越剧传统剧目的舞台录像,与她和她的同龄演员也有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于是,原先预约为群演的《大观园》便顺理成章地转为陈丽君领衔主演贾宝玉的《我的大观园》。

《我的大观园》剧作的核心是“我的”,这个“我的”既是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眼中的“大观园”,也是我作为《红楼梦》读者和《我的大观园》作者所看到的与人生所经历的“大观园”,同时,它也是陈丽君这一代人和这一代观众精神与感情世界的“大观园”。

《我的大观园》只表现大观园中的“青春一族”,贾府中脍炙人口的长辈、奴仆,小说背景里所涉及的芸芸众生与世相百态都被屏蔽。我希望观众与读者在我所创作的越剧“大观园”里,聚焦并思考生命的绽放与青春的凋零。

小说《红楼梦》所以成为永不过时的文学经典,一是它作为经典作品所达到的文学高度,二是它作为供后人解读和解释的难以穷尽的原始资源,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虽然小说《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模糊的,但它却有着超越具体时代的穿透力。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改编《红楼梦》、传播《红楼梦》,已经成为《红楼梦》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读者、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必修科目和人文素养。《红楼梦》在我们现今的生活里,依然是“活着”的,它无时无处不在,它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以传统文学IP为素材进行改编的当代作品频频爆燃,相比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改编似乎显得拘谨,改编者所招致的批评尤其是网络“吐槽”,也似乎显得格外刻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当代新质传播平台上的落寂。《红楼梦》在当代读者与观众视听中的影响力,相比其他三部名著,甚至相比《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要冷清得多。《红楼梦》是名著,是经典,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古人创作的传奇故事。为了讲好《红楼梦》故事和表达好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作者不惜模糊了历史、架空了年代,但是我们却并不会因此而批评它的“历史虚无”,也不会指责它的“肆意篡改”,因为我们能够透过那些被模糊了的历史表象窥见超越时代的本质的真实,包括社会的、文明的、人性的真实。因此,包括《红楼梦》在内的任何一部中外古代经典或当代杰作,都是可供他人、可供今人重新解读和解释的。换言之,任何名著都是“流”而非“源”,“源”是名著产生所依托的历史与人性。

2023年4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当代剧作家“回家”,其中也有数位戏曲作家。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先生主持的欢迎仪式上,我荣幸地从铁凝主席手中接过中国作家协会专为我们订制的入会纪念牌,纪念牌上标注着是日乃是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第3963天。我在欢迎会上发言道:戏曲作家与小说家、诗人一样都是作家,甚至在元明清六百多年时间里,戏曲作家更是家中的老大。什么时候戏曲作家离家出走了,什么时候戏曲作家与小说家与诗人一样,以“表达民众诉求,探究人性奥秘”为己任的作家主体意识淡薄了,什么时候戏曲作家沦为了为汇演和评奖而写作的“编剧”,甚至心甘情愿地为“角儿”打本子,从而忘记了戏曲作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面对戏曲作家文学精神的日渐淡薄,面对戏曲作家作品与时代所产生的心理隔膜,面对戏曲作家过度沉湎于文士雅趣和为了博取奖项而丧失尊严,并且为此而导致当代戏曲创作与舞台情感表达逐渐与读者和观众失去共振和鸣……面对此情此景,是时候呼唤传统戏曲文学精神的回归,是时候呼唤戏曲作家“回家看看”了。

“皑皑积雪下,草木待发芽。等到雪融化,青春又芳华。”这是我写在《红楼梦》原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的一段唱词,也是我对曹雪芹小说原著在今日解读的体会,它也代表着我改编《红楼梦》、创作《我的大观园》所要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艺观。

2025年2月13日

作家简介:罗怀臻,剧作家、评论家、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