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40周年馆庆—— 茅盾《子夜》手稿档案解密
出生于浙江乌镇的茅盾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子夜》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巨著,文学史上赫赫有名,但在读者的文学桌面上,《子夜》的封面似乎已结上蛛网。藉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藏一级文物《子夜》手稿,让我们拂去封尘,在历史的幽微中探访《子夜》生命的闪亮,感受茅盾先生的文学魅力。
命名
《子夜》手稿上的题目赫然写着两个字:夕阳。事实上,茅盾还给小说起过好几次名字,最后定名《夕阳》,取自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喻当时蒋政权表面上是全盛时代,但实际上已是“近黄昏”。在手稿上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竖写着的中文“夕阳”二字后面还有一排英文“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其大意是:“黄昏,1930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手稿中窥探茅盾写作长篇小说的习惯:他喜欢在大纲上煞费功夫,反复推敲,一旦正式写作,却常常能一气呵成,很少改动,因此他的手稿总是十分整洁。正是在反复推敲提要的时候,茅盾决定把题名由《夕阳》改为《子夜》。“子夜”即半夜,既以半夜,快天亮了,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势。
《子夜》发表时署名逃墨馆主,这是再也不想见到墨水的意思吗?当然不是。《孟子·尽心下》有言:天下之人,不归于阳,则归于墨。阳即阳朱,先秦诸子的一派,主张“为我”。茅盾署名“逃墨馆主”,是用了阳字下的朱字,朱者赤也,以表示他倾向于赤化。
助产
《子夜》诞生前后吸引了不少知名人物的关注。
一是瞿秋白。在茅盾为《子夜》最初设计的结局中,吴荪甫并未败给赵伯韬,而是在工农革命的威胁下与赵联合起来。1931年4月瞿秋白与茅盾彻夜长谈,瞿秋白建议茅盾将结尾改为吴败赵胜,以便强烈突出工业资本家斗不过金融买办资本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茅盾照改。《子夜》单行本出版后,瞿秋白以“乐雯”为笔名发表短文《子夜与国货年》,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现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之后瞿秋白又用“施蒂而”的笔名写作了《读子夜》,文章写道:“从‘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上看来,《子夜》的确是中国文坛上新的收获,这可说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
《子夜》创作期间,茅盾与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学工作的瞿秋白、鲁迅来往密切,在创作过程中曾认真听取两人的意见。小说中的“雪铁龙”意象即来自瞿秋白的建议。
茅盾和许广平在鲁迅先生墓前
鲁迅亦对《子夜》颇为关注。1933年2月初,茅盾从开明书店拿到样书后,就在2月4日和夫人孔德沚带上儿子,拜访鲁迅。鲁迅还郑重提出请茅盾签名留念。茅盾说:“这一本是给您随便翻翻的,请提意见。”鲁迅说:“不,这一本我是要保存起来的,不看的。我要看,另外再去买一本。”
1933年2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下午,茅盾及其夫人携孩子来,并见赠《子夜》一本,橙子一筐,报以积木一盒,儿童绘本二本,饼及糖各一包。”茅盾在回忆录《〈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中称《子夜》一出版,便先想到给鲁迅送去一册,因为他曾多次问及《子夜》的写作进展。
吴宓、朱自清也对《子夜》有极高评价。吴宓在《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一文中,称赞《子夜》“书写人物之典型性与个性皆极轩豁,而环境之配置亦殊入妙”。吴宓的独到理解,几令茅盾终身难忘:“《子夜》出版半年内,评者极多,都不如吴宓之能体会作者的匠心”。朱自清撰文肯定《子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能表现时代”的长篇小说。
样貌
被描写在“子夜”里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子夜》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春末夏初的上海,主要讲述资本家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筹组经营信托公司,兼并八个小厂,既受困于劳资冲突,更受到金融资本家的围堵,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从5月吴老太爷来上海,到7月益中公司公债市场惨败,时间跨度仅仅两个月,却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金融业、工人罢工、都市青年恋爱以及农村危机等情况,又折射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主人公吴荪甫不是那种平平凡凡的、胆小保守的人,而是一个有魄力、有胆量的野心家。因而他的破产更令人感到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感。
《文学月报》,1932年创刊号
在《子夜》单行本出版前,茅盾曾将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的题名,单独发表在《文学月报》的创刊号和第二期上。
茅盾先生的野心显然是穿透中国社会变化的全局,构建社会的整体性。这就需要小说的叙事者自由调换叙事的视点,恨不得72变,分身布满上海的各个角落。但现实主义不是玄幻小说,怎么办呢?茅盾的解决之道是在双男主“5月合作、6月斗法、7月决战”的主线之外,设置大量勾连结构、推动情节的助手——您只要细心解读就能发现这些助手的长名单。在白话文兴起才十余年之时,茅公能发明出这个“秘密武器”确实令人震惊。当然这些NPC也不免表现出脸谱化、无主体性等特点。
不过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子夜》也是这样。
许子东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提出《子夜》过于直接地指向了意识形态:茅盾“在灵堂左右前后一一展开了这四五个主要人群,同时还联系到农村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这几个人物群分别代表了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还有无产阶级以及背后的地下党……读者不可以头晕,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凡在城里的人,几乎全都(而且同时)进了《子夜》,混合成了一连串纠缠不清的戏剧性冲突。”
王富仁认为,《子夜》的整体性只显示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而缺乏具体内容,缺乏必要的中间过渡,更不要说过渡中的心理内容了。张鸿声也指出,“他(茅盾)笔下的是在国家意义上统一起来的、没有差异的、高度逻辑化的上海,但很难是个体的经验的上海”。
如何看待这些批评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实际存在两个《子夜》:一个是《子夜》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小说视景,即写出来的《子夜》文本,一个是作者预设给《子夜》的小说愿景,即茅盾理想中的《子夜》。这两个《子夜》共同铸就我们眼前这个现象级的作品。
对第二个《子夜》,很多人也有阐述。茅盾本人在回顾从1927年到1932年的创作经历时说“我所能自信的,只有两点:一,未尝敢‘粗制滥造’;二,未尝敢忘记文学的社会的意义。”叶圣陶则评价:“他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和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付丹宁也认为《子夜》依靠的不是捕捉情绪、氛围的能力,而是近于数学家的演绎与归纳,有学者因此将茅盾与吴组缃、沙汀等人共同称为“社会剖析派”,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社会的表象层层叠叠,社会结构纷纭繁复,作家只有锤炼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才能让作品富有鲜明的社会性意义,这还应是作家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也引用茅盾类似意思的话:“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
历险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小说在左翼文坛流行。1932年“左联”党团书记阳翰笙借重印旧作《地泉》之机,邀请茅盾、瞿秋白等五名左翼作家为新版作序,以《地泉》为标本,彻底清算中国早期革命文学中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于此同时,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的左翼作家很快译介了这一最新文学理论,现实主义自此成为了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的指导纲领。作为现实主义的长篇杰作,《子夜》为左翼文学找到了新的反映和介入现实的方式。
在茅盾的最早计划里,想先把《子夜》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于是写作完成一半时就将稿子寄给了商务印书馆,万万不曾想“一·二八”上海战事爆发,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本侵略的炮火摧毁。所幸茅盾交过去的稿子是妻子孔德沚的抄稿,原稿还在他自己手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茅盾夫妇匆忙告别“孤岛”上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离沪之际,茅盾把《子夜》手稿委托给在上海交通银行供职的二叔沈仲襄保管。沈仲襄深知手稿的重要价值,赶紧将手稿珍藏在自己工作的交通银行保险箱里,从而使这部被瞿秋白预言“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的经典手稿免遭厄运,平安度过八年的烽火岁月,200多页稿纸无一张破损遗失,堪称奇迹。之后手稿跟随茅盾来到北京。
宜家
1981年巴金先生在香港《文汇报》发出建立现代文学资料馆的倡议,知道这个消息后茅盾对前来探望的孔罗荪表示要把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子夜》原稿等,送交现代文学馆保存,以表示他对巴金这个倡议的最有力支持。同年,茅盾在病危期间写信给中国作家协会,希望捐赠自己的稿费25万元作为一个优秀长篇小说的奖励。1997年茅盾儿子韦韬先生遵从父亲遗嘱将珍爱的《子夜》手稿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除了正文,与《子夜》有关的手稿还有三种:一是《记事珠》,二是《子夜写作提要》,三是《子夜写作大纲》。
《记事珠》可以看成写作大纲的前序准备,顾名思义,即每一部分都像一串珠子中的一颗,还没有连缀成可以展示的成品。这是写作《子夜》最原始的素材和基础,里面主人公吴荪甫的名字还没有出现。
《子夜写作提要》对章节重点、人物事件主次进行了深入的提示,已经确立了两大资产阶级集团:“吴荪甫为主要人物之工业资本家团体”;“赵伯韬为主要人物之银行资本家团体”,以及“介于此两大团体间的资产阶级分子”。此外《子夜写作提要》也对小说的“总结构”作出了布置,比如“吴荪甫与劳动者”“交易所中”“恋爱关系”等。
《子夜写作大纲》是一个分章大纲,从中已可看出这部文学巨著的雏形,人物、事物、故事、情节,小说发展脉络清晰可辨。
定格
斯人已逝,手稿仍存。《子夜》的手稿闪耀着不可复制的灵性之光,展现了茅盾先生的心路历程。阅读手稿,我们可以感受到茅盾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努力,了解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这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欣赏手稿也会敦促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子夜》这部作品。通过手稿中的批注和修改痕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茅盾先生的创作意图。
欣赏手稿我们还会发现,手稿页面十分整洁,即使涂改,也让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茅盾的写作习惯是写好后就在稿子上修改,然后送印刷厂排字,为了让排字工人看得清楚,便十分注意页面的整洁;整洁之外还有一种严整,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钢笔书写,蝇头小楷,字迹首尾一致,保持着一种浓浓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让人看过以后爱不释手。
茅盾闪光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照亮了文学的星空,仍将滋养我们的心田。《子夜》手稿给我们打开了一条观赏、思考、感受茅盾先生的智慧和魅力、走进茅盾先生的文学世界,与他对话和共鸣的新路!如果您还觉不解渴,那么就请君痛饮《子夜》原文,即刻开启属于你的“最难读下去的小说”的挑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