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在京首发
3月1日,北大博雅讲坛第647期“她们在‘夹缝’中不断醒来——《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首发式”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本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丹曾文化联合主办,北大博雅讲坛协办。图书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出席了活动。
活动现场
中国女性诗歌写作长期被遮蔽,女性在诗歌史的地位因此也长期被遮蔽。诗歌评论家孙晓娅教授长期深耕于中国诗歌研究领域,她以细腻的女性心理、深厚的底蕴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积数十年之功,主持完成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书系共分三卷,总计近百万字,孙晓娅独立撰写现代卷《诗的女神》及当代卷《漂往远海》,作为第二作者与赵雪沛合作完成古代、近代卷《月满西楼》。《中国女性诗歌史》首次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当代的中国女性诗歌创作,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所言,成就了“自有诗歌历史以来历史跨度最长、涉及诗人最多、对诗人评价最熨帖也最深入的一部中国女性诗歌史,是一部填补了历史空缺的创新著作”。
活动中,孙晓娅教授分享了写作《中国女性诗歌史》的缘起。中国上古时期即出现异彩缤纷的女性诗歌作品,到明清时期出现中兴,从创作数量和艺术品质看,没有哪个国家的女性可以提供如此恢弘丰硕的创作成果。中国女诗人为中国诗歌在全球文明史的演绎确立了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这一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在当代自信地展现出来,让珠玉重光。她也诗意解读了三卷本书名所蕴含的关乎女性精神空间、现代生命经验和自我觉醒的深刻寓意。
孙晓娅
吴思敬教授认为,这部《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出现,“改变了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的整体面貌”,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为文学史上被埋没的女诗人给予应有的地位和充分的评价,影响深远。其“个人写史”的方式,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体现了其勇于担当和拼搏的学术责任感。
张莉教授则从女性文学角度切入,认为该书“完成了文学史上女性诗歌共同体的构建”,让我们重新看见文学史上那些被湮没的卓越女诗人。她提到,女性诗歌史也是女性争取书写权利的历史;优秀的女诗人能够刷新我们对人的际遇的理解力,尤其是女性处境的理解力,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对女性诗歌有贡献的写作者,这部女性诗歌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诗能够入史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