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造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文艺界政协委员建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文艺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为文艺插上科技的翅膀
“2035年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令人深感鼓舞,更让人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新时代文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文艺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文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文学界为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网络文学创作者创作出大量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转化为其他艺术形式后,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传播。网络的普及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可能。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借助科技和媒介手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使非遗从静态向动态迈进。多姿多彩的文化,无论是原创艺术,还是对传统的传承,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从中可以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创造活力。“文化自信不是口号,它来自生活、来自人民,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能够更深厚、更持久的重要原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认为,科技赋能让文化创新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全民族文化创新充满机遇与活力,要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汲取创新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通识化和感知化,让大众通过数字终端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二是充分利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成果,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特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内涵;三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利用非遗项目的地域性、民间性和跨界融合等特性,通过文创、影视、短视频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审美趋势,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提出,要一手传统、一手当代,用好科技手段,“这不仅是一种策展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他以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希腊雅典举办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中,策展团队以哲学为切入点,挖掘齐白石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强调文明互鉴的价值。同时,策展团队借助AI技术对齐白石的画作进行重构,创作出动态的数字艺术作品,让更多海外观众跨越时空与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对话。
让文化之风吹向基层
“让人民创造的风吹起来”,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期望。近年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持续关注素人作家写作,倾听基层作家声音。从家政女工范雨素的《久别重逢》,到清洁女工王柳云的《风吹起了月光》,再到即将推出的一线工人小海的诗集《温榆河上的西西弗斯》,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对于文学写作来说,人民是创作的客体,是创作成果的欣赏者与传播者;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民也是创作的主体。”韩敬群呼吁,让作协的大门、出版社的大门、期刊的版面向更多的基层写作者敞开,让文学成为他们友好的家,“我们的文学生态将更加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认为,激发文艺活力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文艺是时代精神与人民期盼最敏锐的发现者、最鲜活的呈现者和最多元的传播者。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文艺创作。这种活力既来自文艺家个体的主动释放,也来自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解放与激发。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来看,文艺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必然趋势。只有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营造可持续的文化生态,才能让文艺创作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优秀的文艺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体风格,这种风格是文艺创作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文艺管理机构应尊重文艺家的个体风格,激发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笑伟说,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离不开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文化创新创造不仅是文艺家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AI创作管理办法,明确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的界限,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推动文艺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提高作品的国际性、融通性和互补性,增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不仅展现了时代变迁,也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家要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引领时代风气,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贡献自己的文学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从个人创作经历出发,认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动力。“中华民族一直是充满创新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史上的优秀作品、艺术品甚至生活用品中的图案造型,无不是祖先的创新创造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祖先的智慧,更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被生活滋养出的想象力。”谈到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她表示,需要放眼世界,扎根脚下的土地,亲近人民,广泛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拥抱科学技术,使之成为助飞的手段和翅膀。同时,创作者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人民的心声,真诚地去表达。只有让每个个体都参与到文化创新创造中来,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统稿: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