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做好中国非遗传承传播转化新文章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3月05日08:27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今年两会期间,邱运华、许泽荣、苏海珍等代表委员聚焦中国非遗事业健康发展、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独弦琴艺术传承等话题调研思考,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编 者

邱运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促进中国非遗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在民间文化领域,截至2024年,我国有4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前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3610个子项。在民间文化领域,民间文学、民俗、民间手工艺、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表演等都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项目入选。

夯实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丰厚土壤,是发展非遗事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各民族习俗以及传统节日予以抢救性保护。进入新时代以来,保护和传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和土壤的民间文化,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传统节日、传统村落、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艺术等,特别是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民间文学和民族民间音乐列入重大项目,这是对中国民间文艺价值的高度肯定。继“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完成出版工作以来,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更全面更具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耕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新型工业社会之际,最后一次抢救性收集整理。截至2024年年底,已累计签订“大系”卷本委托编纂协议583卷,已正式出版87卷,出版社编校过程中48卷,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史诗、民间长诗、民间小戏、民间说唱、民间歌谣、俗语、谚语、谜语等门类,参与编纂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超过12000人。同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分省卷)编纂工作也在推进中。这两大工程聚焦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也是非遗项目的主体。台湾、香港和澳门作为省卷本列入两大工程。中宣部等中央部门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进入非遗项目的传统节日纳入“我们的节日”系列。全社会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共识达到空前高度。

科学研究非遗本质和创新转化规律,对中国非遗事业达到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1月,“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国家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目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的先进性。加强对非遗本身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冯骥才先生2024年9月出版的理论著作《非遗学原理》,不仅是冯骥才先生20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更是中国非遗学科理论建设的重磅之作。《非遗学原理》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的起源、立场、使命与特征等,阐述了非遗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非遗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大学开设了非遗学课程,数百所中等专科学校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以及部分高校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经渐渐融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推动非遗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和基石、成为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

数字技术和融媒体在非遗中的运用,是中国非遗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的新现象。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融进数字技术和融媒体中,赋予其当代性,使其更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土壤。央视在黄金时段推出民间文艺节目,5000多年的中国民间文化吸引了亿万观众关注;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传播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民间习俗等,成为热播节目。中国民协主持的“民歌里的中国”试图通过传统民歌,表现中华民族坚守的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和美学趣味,将来还将逐步推出史诗、故事、传说、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用融媒体多视角向社会传播。《匠人》系列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民间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在网络平台传播。《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民间剪纸集成》《中国唐卡艺人口述史》《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等,既汇聚传世佳作,又记录传承人生活,生动可感,具有强烈感染力。同时,在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转化中,各种展览、会议、节庆活动、主题创作、纪念仪式和评奖表彰等,对推进非遗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非遗事业仍然有新文章可做,比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开放,基金投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非遗事业中,这样能使中国非遗整体性保护更理性更科学。又比如加强对非遗的科学认识是科学保护和传承的前提,廓清传统文化事项的物质材料与技艺、形式、程式、习俗等非物质因素之间的关系,把物质存在与非物质存在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渗透到非遗保护传承的最基层,纠正迷信化、拜物化、商业化等现象,仍然是非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泽荣(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潮州市许泽荣窑变艺术馆馆长)

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注入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的家乡——广东省潮州市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脉连绵,文化遗产丰富。以我从事的瓷器艺术为例,潮州是“中国瓷都”,这里的陶瓷工艺薪火相传,千年不断,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成本较高等原因,陶瓷工艺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在去年的两会上,我从“加强立法保护,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等方面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进民族文化自信。这一建议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答复,并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非遗法修订工作。

潮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22处。近年来,潮州市高度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启动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新一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潮州市积极参与申报。申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进一步扩大潮州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申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其一,要强化政策保障。在国家层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的规划编制、保护管理、申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这能更大程度上助力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二,要深化学术研究。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若是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的研究力度,那么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将会在新的理论支撑下走得更远更稳健。

其三,期待能够有更加专业的指导。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的专业指导,对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申创与接下来的建设亦是重要的一环。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是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推进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关键保障之一。

其四,要加强交流推广。更多地参与国家相关部委举办的各类活动,加强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合作,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先进工作经验交流互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走出去”,这对申创潮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许婉霓根据采访整理)

苏海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

独弦千年韵 今朝续华章

在北部湾的浪涛声中,独弦琴的一弦一杆诉说着京族千年的文化密码。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根维系着民族精神脉络的艺术琴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我用三十余载光阴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一直在思考,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刷传统文化的堤岸时,如何让这根独弦继续奏响时代强音。

一是要考虑传承的可持续性。目前非遗保护资金更多流向“显性”的文化展示,对传承人培养、演奏技法的研究、曲目的整理和创新等基础性工作投入不足。这种“重展示轻传承”的倾向,制约了非遗文化的发展。

14年前,整个防城港能演奏独弦琴的艺人屈指可数,平均年龄已逾60岁,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技艺传承面临“断层”,这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我和为数不多的传承人多年不断地在不同的舞台和媒体上展示独弦琴艺术,呼吁对独弦琴艺术的保护。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划拨专项经费,在东兴市建立了独弦琴传承基地,开始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公益培训,到2022年全市独弦琴学员已有6000多人。

非遗传承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同样凸显,现有的师徒传承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规律,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2017年,我写申请报告给东兴市教育局,建议给全市的十几所中小学配置一定数量的独弦琴。在我看来,若能“非遗进校园”,传承效果会更好。从2017年到2019年,开始对全市十几所中小学以及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师开展独弦琴技能普及和培训,“非遗进校园”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多次建议将独弦琴纳入防城港市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并在防城港市和广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独弦琴普及或者选修课。同时,在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开设独弦琴课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教育模式革新,是为技艺传承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前提。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实现技艺传承的标准化与系统化也是传承独弦琴艺术的关键。要建立非遗传承绩效评估机制,对传承人的培养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要完善传承人梯队建设,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四级人才体系。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传承人开展创新实践,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保障机制。

二是要善于运用文旅融合、互联网平台等创造出传承新生态。在京族金滩国家4A级旅游区打造的“海上琴韵”实景演出,便将独弦琴演奏与海洋文化、民俗活动有机结合,形成“非遗+旅游+文创”的产业链条。游客不仅能欣赏表演,还可参与学习弹琴、唱京族民歌、跳京族舞蹈、京族婚俗等体验项目,这种沉浸式传播使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体验。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展示独弦琴艺术,开设直播和云上课堂,利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新维度,将电子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曲调,也能让古老琴声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这种跨界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当代延展。

三是需要文化交流打开国际视野,让非遗艺术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如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联盟”等,推动独弦琴与东南亚同类乐器或其他国家的西洋乐器对话交流,这既能彰显文化独特性,又可促进文明互鉴。这种开放姿态,对传统艺术在国际舞台获得新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许婉霓根据采访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