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边界·共生·碰撞 ——文艺界代表委员谈人工智能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5年03月05日08:40

当人工智能的算法悄然渗入水墨丹青的笔触,当机械臂的律动与传统秧歌的鼓点同频共振,科技与人文的碰撞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文艺创作的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呈现出多维度渗透的态势,提升了创作效率与新形式的探索速度,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但也带来诸多争议与挑战。两会期间,本报特约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既为AI赋能文艺创作的无限可能喝彩,也犀利地指出了技术狂飙背后可能的隐忧,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AI产业建言献策。

古籍赋能AI产业进阶,让汉字古籍“活起来”

刘晓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汉字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古老的甲骨刻辞,到简牍缣帛,再到线装古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但是,自近代文化变革起,汉字古籍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年轻一代对古汉语的疏离感在不断加深。然而,在当今AI已经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关键力量的智能时代,貌似语言艰涩、载体特殊的汉字古籍,却迎来了赋能AI产业进阶、迭代发展的新需求。当古老与现代相互碰撞,一场基于文化底蕴与前沿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就此展开,不仅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更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对教育界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提出了重大挑战。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迫切需要的高度,重新审视汉字古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创造性开展工作,让汉字古籍“活起来”,让青少年接受中华文化深度滋养,进而把民族的古老智慧转化成为科技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汉字将成为AI理解世界的独特钥匙

汉字古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有着本质区别,每一个汉字都像是一幅浓缩的文化画卷,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厚实的古籍文化积淀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思维活力,塑造文化品格,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

来自科技最前沿的最新消息佐证了我的判断:汉字将成为AI理解世界的独特钥匙。汉字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知识,不仅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知识供给和灵感触发,也能为AI训练提供多元化的海量数据支撑;古籍文言文以少量字符承载大量信息,通过训练,AI在理解文本时,提取关键信息更高效,把握语义逻辑更准确,大模型的语言表达更接近人类习惯;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中国式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有助于AI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复杂的决策场景中权衡利弊;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家国情怀、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对人格塑造具有积极影响,亦可引导AI伦理体系向善发展。大模型通过对汉字古籍的学习,将文化精髓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少年接触使用或参与创造AI的过程,就是接受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过程。

创新实践中,DeepSeek通过汉字数字化与AI融合探索,为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路径,影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汉字竟是AI母语?”西方猝不及防,我们的教育界也没有做好准备。但总的来说,要想在AI领域把汉语的优势变换为胜势,需要突破表层语言特征,深入挖掘汉语文明基因中的底层认知逻辑,必须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与资源挖掘各环节大有作为。当前的问题集中在教育如何应时代之变而变:AI的迭代进阶,需要既通晓汉语逻辑又掌握AI技术的跨学科人才,也需要对汉字古籍进行深入整理、研究、挖掘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两类人才都是短缺的;在AI创新的核心地带,需要拔尖人才深入研究如何重新定义语言认知范式、构建文明级技术基础设施、开辟新维度技术赛道、重构全球AI价值标准等,而大模型的垂直落地及大范围实际应用,有赖于持续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此要改进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汉字古籍的教育普及,减少年轻一代对古汉语的疏离感。

现实中,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已经提出“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践落实有成效但还不够深入,古籍走进了校园,很多学校的学生已经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古籍的魅力,但现阶段古籍文化教育还限于知识讲座和简单的文化体验,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设计和层次递进,教育多流于表面,没有系统学习和深度领会,能满足一时好奇,却无法引起学生的长久兴趣,不足以持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并引发连锁创新反应,远未达到厚积薄发、推动创新的作用。

AI创新是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现时的AI创新就是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首先,应建立智能时代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强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将汉语知识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满足全社会对“AI+汉语(汉字古籍)”相关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AI驱动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AI导师系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古籍知识智能培训模块,辅助设计校本课程,弥补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水平及教育培训条件差别较大的缺憾,把古籍教育推广普及至偏远地区,助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

其次,让古籍在现实及虚拟空间“活起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加强古文教育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开发AI互动学习平台,构建“古籍元宇宙”虚拟空间,结合VR/AR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深度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古籍转化为通俗语言或生成互动故事,降低青少年特别是低学段学生的理解难度;利用大数据、大模型分析优化古籍教育的方案设计,借助AI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数据,识别兴趣热点与知识盲区,动态调整活动形式与内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与持续性,跳出“一次一时”的体验窠臼,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再次,挖掘古籍资源富矿,以文化积淀优势提升AI实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各方挖掘利用汉字古籍资源优势,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和AI创新,让汉字古籍在AI中“活起来”;在AI技术研发中融入中华语言和文化逻辑,实现机器智能从“语法正确”到“意境通达”的质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难以复制的创新发展之路;从古老故事传说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具文化底蕴和吸引力的IP,提升中国AI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汉字古籍“活起来”,既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之旅,又是一次教育科技的创新探索。提供AI发展中国方案,让古老汉字在现代科技舞台上焕发生机活力,带来的优势转换不是简单的技术赶超,而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认知范式对通用人工智能的重新定义,探索文明互鉴新范式。AI将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工智能发展

增强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

舒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南省美协副主席)

中国,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正面临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推动国家文化及其符号全球传播的重大课题。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留下了无数具有独特内涵和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成为了国家文化符号。国家文化符号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的桥梁。“主权人工智能”指一个国家利用自身资源生产人工智能的能力。在主权人工智能时代,打造和传播这些符号对提升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一个长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我在人工智能创作中意识到模型存在的歧视和偏见问题。因此,利用算法推荐和跨语言交流技术提升国家文化符号的国际认知度和吸引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中,DeepSeek、文心一言、即梦等众多创作平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展现了强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它们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语料库,还基于中国范围内的大数据基础完成了智能体的搭建,这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家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人工智能平台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理解和分析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从而生成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这些平台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国家文化符号的核心价值,还能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基于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全球文化共同繁荣。以DeepSeek为例,该平台在智能推荐和跨语言交流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通过智能推荐算法,DeepSeek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精准推送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从而增强用户对国家文化符号的认知和吸引力。同时,DeepSeek还支持多种语言的智能翻译和交流,打破了语言障碍,使国家文化符号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未来,DeepSeek等平台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互鉴、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人工智能思维和文化素养等措施,DeepSeek等平台将为全球文化共同繁荣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因此,可以结合DeepSeek等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工智能体系:借鉴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指导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保持平衡和全面。同时,将中和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工智能算法中,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人工智能体系。

进而可打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工智能发展系统:利用DeepSeek和文心一言等平台的智能创作和跨语言交流能力,高效地生成和传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内容。同时,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共同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构建全球意识的人工智能化发展系统。

当前急需加快推动大众具备人工智能思维,通过普及人工智能思维和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同时,鼓励大众利用Deep Seek和文心一言等平台进行文化创作和交流活动,为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DeepSeek等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在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语料以及基于中国范围内的大数据基础上完成智能体搭建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跨语言交流和国际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和创新以及培养人工智能思维和文化素养等措施,这些平台将为中国国家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一针一线的手工韵味很难用软件完全复刻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姚建萍

作者:周利利 

刺绣是“针尖上的国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深耕非遗领域40多年的刺绣艺术家,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一直在探索与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多元路径,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有着持续而深入的思考。本报就人工智能和非遗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对姚建萍进行了专访。

问:请您谈一谈,人工智能是否已经或可能对刺绣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姚建萍:人工智能对刺绣行业已经有影响了,我认为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推进刺绣设计方面的创新。AI能分析好多传统刺绣图案,给设计师提供新灵感,让他们能更快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打开设计思路。

助力刺绣创新传承发展模式。可以利用AI技术搭建一个传统刺绣的数据资源库,整理相关知识。这样既能把刺绣文化遗产用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避免失传,也能为理解和运用刺绣提供支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刺绣数字化手段更丰富了。可以把刺绣作品以数字形式展示,让传统刺绣在现代社会也能更广泛地被看见。

人工智能和刺绣融合,给刺绣传承带来新方式。在数字刺绣和观众互动时,能打造出特别的传播模式,带来有趣的互动体验。比如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刺绣针法;或者用AI设计工具,让观众自己动手设计简单刺绣图案,让刺绣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

问:您了解哪些人工智能应用?在刺绣中是否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的相关软件?

姚建萍:我知道像豆包软件,平常有问题找它,回应得很快;还有DeepSeek软件,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这方面非常厉害。在刺绣行业,虽然现在有不少基于AI的设计软件,但因为刺绣手工艺术的特殊性,我还没开始用这类软件。刺绣讲究的是一针一线的手工韵味,每一道线的走向、力度,都饱含着手工匠人的情感和巧思,这些细腻的东西很难用软件完全复刻。我也担心用了软件,会把刺绣那种独一无二的手工质感给弄没了。不过我知道这些软件肯定有它的优势,等以后技术更成熟,说不定能找到软件和手工完美结合的办法。

问:您认为人工智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哪些积极作用?会带来什么问题和冲击?您最担忧的是什么?

姚建萍:人工智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不少积极作用:

首先,数字化保存。AI能把传统技艺变成数字形式保存下来,永远不会丢,不用担心时间长了或者人为因素导致技艺失传。

其次,教育普及。利用AI技术能做出互动教学工具,让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播更有趣,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

再次,创新融合。AI能把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做出新的文化产品,让非遗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光发热。

但人工智能也带来一些问题和冲击:

其一,技艺同质化。要是太依赖AI,传统技艺独特的个性就没了,刺绣作品都一个样,没特色。

其二,人才流失。自动化生产用得多,对手工艺人的需求就少了,愿意学传统刺绣技艺的人也会跟着变少,影响传承。

其三,文化失真。AI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什么人文情感和文化底蕴,非遗的文化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失去原来的味道。

我最担心的是,大家用AI技术的时候,只图方便,把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抛在脑后,最后非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没了,那可就太可惜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