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黔森:关注时代发展 保持创作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常年深入基层,关注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并在将作家的文学作品转化成影视作品方面富有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他也一直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等前沿话题保持关注与思考。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欧阳黔森,请他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分享。
中国艺术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您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欧阳黔森:前段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25年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以我今年最为关注的是在国家层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进而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振兴。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诸多挑战。在传承方面,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单一,受现代生活冲击,年轻一代参与度低,传承链脆弱,且缺乏系统记录;人才层面,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现有文化工作者专业素养不足;资金方面,过度依赖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文化设施陈旧;政策执行存在偏差,部分地方重视不够;观念上,村民对本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我今年带来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建议深入挖掘与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并通过AI等数字化手段存储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特色项目,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推动产业融合;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吸引外地人才回流;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协同机制,凝聚各部门力量,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实现乡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兴盛的目标。
中国艺术报:您的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如,去年改编自您的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的电视剧《沸腾的群山》在央视热播,备受关注。请您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谈谈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转化成影视作品过程中有哪些心得或思考?
欧阳黔森: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虽同为艺术表达之形式,却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规律,二者可谓一种“联姻”关系。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是让千家万户深入了解文学原著、文学精神的重要传播手段之一。首先,影视创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尊重史实、尊重原创,要贴近时代、尊重受众,要面向人民、引领大众,归根结底要唱响真、善、美的主旋律,这样才可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其次,要发挥影视视听优势,通过画面、声音、音乐等元素,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改编《沸腾的群山》时,就通过镜头语言、音效设计、演员表演等手段,将原著中的文字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听形象,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最后,要不断提升影视转化的技巧。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来展开情节,而影视作品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转化过程中,要注重叙事节奏的调整,提升戏剧性。可以通过加快情节推进、集中矛盾冲突、强化关键场景等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扣人心弦。
中国艺术报:您刚才谈到把AI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作为著名作家,您对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是否有关注?
欧阳黔森:人工智能进步得太迅速,对众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有几个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和我聊过人工智能的话题,可谓是谈AI色变,唯恐有某天自己创作了很长时间的作品,被AI十分钟就淘汰掉。我对此都一笑而过。因为,在文艺创作方面,即便再智能, AI也没有我们所拥有的“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为什么说文艺工作者要紧贴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出精品力作?艺术创作就是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的过程,然后将收获到的这份情感融入血液与脑海,通过艺术手法注入到作品之中,让其拥有真正的“灵魂”。我对年轻作家说,不要担心,你们花很长时间创作艺术作品,是因为你们用双脚去丈量了大地,用双眼去观察了生活,用心去倾听了世间的美好,你们与老百姓促膝谈心的无数个瞬间,就是你们作为文艺工作者,能和人工智能比拼的底气!
中国艺术报:您经常到基层调研,前不久才到贵州的桐梓县考察红色文化资源。在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方面,您有哪些关注点或建议?
欧阳黔森:我关注到的是贵州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与法治保障,出台全国首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建立红色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红色产业智慧化、产业化。二是传承红色基因为新征程铸魂固本。近年来贵州创作生产了《伟大的转折》《红城往事》《浴血困牛山》等红色影视剧,以真挚的笔触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三是创新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打造了“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等科技文旅项目,通过全息影像、XR技术再现了历史场景,获得一致好评。四是构建了有力的教育传播体系,依托干部学院、“开学第一课”等载体,结合《伟大转折》等红色剧目形成“红色教育+文旅演艺”的双驱动模式。
未来,贵州还能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上进一步突破:一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利用数字虚拟向导等前沿技术应用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亲历”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二是构建全域数据平台,整合客流、消费数据,通过算法优化线路规划,向游客精准推送红色文旅产品。三是推动服务能力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嵌入客服系统,提升服务效率,让客户体验得到跨越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