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会声音|中国非遗传承转化,我们能做什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03月06日15:11

两会声音

春风又至盛会时,目光汇聚人民大会堂。2025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镜像,文化是民族灵魂的灯塔。今年两会,从公共文化服务到全民阅读推广,从乡村文化振兴到数字文化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每一个篇章,都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关切与思考。他们带来创作一线的声音和基层履职的故事,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文化惠民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和新传播格局对文化、文学发展的影响,为文学高质量发展和文艺事业繁荣建言献策。

中国作家网特别推出两会专题报道,与广大读者一起,记录时代的文化足迹,见证文学的责任担当。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随着我国各项非遗保护措施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如今已蔚然成风。今年,中国迎来“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国潮涌动,年味、文化味十足。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跨界融合,过境免签政策带火“中国游”,“打卡”中国年俗成为时尚,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进非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等话题,代表、委员积极发声,建言献策。

——编 者

邱运华:中国非遗事业健康发展关键在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在民间文化领域,夯实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丰厚土壤,是发展非遗事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各民族习俗以及传统节日予以抢救性保护。进入新时代以来,保护和传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和土壤的民间文化,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传统节日、传统村落、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艺术等,特别是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民间文学和民族民间音乐列入重大项目,这是对中国民间文艺价值的高度肯定。

科学研究非遗本质和创新转化规律,对中国非遗事业达到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1月,“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国家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目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的先进性。

数字技术和融媒体在非遗中的运用,是中国非遗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的新现象。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融进数字技术和融媒体中,赋予其当代性,使其更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土壤。

(邱运华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许泽荣:非遗和区域文化,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的家乡——广东省潮州市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在我看来,申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其一,要强化政策保障。在国家层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的规划编制、保护管理、申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这能更大程度上助力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二,要深化学术研究。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若是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的研究力度,那么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将会在新的理论支撑下走得更远更稳健。

其三,期待能够有更加专业的指导。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的专业指导,对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申创与接下来的建设亦是重要的一环。

其四,要加强交流推广。更多地参与国家相关部委举办的各类活动,加强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合作。

(许泽荣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潮州市许泽荣窑变艺术馆馆长;许婉霓根据采访整理)

苏海珍:传承独弦琴,我们能做什么?

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一直在思考,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刷传统文化的堤岸时,如何让这根独弦继续奏响时代强音。

一是要考虑传承的可持续性。目前非遗保护资金更多流向“显性”的文化展示,对传承人培养、演奏技法的研究、曲目的整理和创新等基础性工作投入不足。这种“重展示轻传承”的倾向,制约了非遗文化的发展。

二是要善于运用文旅融合、互联网平台等创造出传承新生态。在京族金滩国家4A级旅游区打造的“海上琴韵”实景演出,便将独弦琴演奏与海洋文化、民俗活动有机结合,形成“非遗+旅游+文创”的产业链条。

三是需要文化交流打开国际视野,让非遗艺术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

(苏海珍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许婉霓根据采访整理)

李利:推动非遗技艺“触电”换新

  “我们的产品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线上线下都卖得特别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利代表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2015年,返乡创业后,李利代表潜心研究刺绣、蜡染、蓝靛染等传统技艺,将布依族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民族文创系列产品,带动数百名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不仅生产商品,更要传承非遗技艺。”李利代表说,“近年来,电商和直播蓬勃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为非遗文创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她计划邀请专业老师和直播达人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绣娘们量身定制培训课程,采用“短平快”培训、以岗带训等方式,帮助她们掌握直播技能,让越来越多的布依族绣娘走进直播间,干起“新农活”。

“传统手艺‘触电’焕新,正将‘指尖技艺’加快转化成‘指尖经济’。”李利代表表示,今年自己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方式创新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品能在电商的助力下大放异彩,为绣娘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助力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李利系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冠合、吕慎根据采访整理)

田静:文化的温度,是非遗在各个场景中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非遗融合发展的“热趋势”,田静坚持“冷思考”。她认为,融合水平首先取决于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相关从业者的素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有很好的政策环境,也得到了全社会关注。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传承好非遗技艺、创作出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作品,保有恒心、追求极致。”田静认为, 非遗传承人与市场的互动要找准定位、明确责任、适度而为。她建议,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相关从业者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磨炼好技艺,通过好作品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无论走哪条融合发展的道路,非遗作品包含的心血、智慧、创造力都是最有价值的。文化的温度,是非遗在各个场景中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田静说。

(田静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彬根据采访整理)

张婧婧: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转化仍需突破多重技术瓶颈

在非遗融合发展中,数字化程度影响着跨界深度。张婧婧过去一年持续关注非遗发展。她了解到,新兴技术在当前非遗领域的应用存在结构性失衡、区域间不平衡的情况,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转化仍需突破多重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张婧婧深入思考,形成了构建非遗数字化生态的想法。她建议,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分层推进机制,在国家层面制定非遗数字化发展专项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建设协同创新平台,设立国家级非遗数字实验室,开发非遗专用AI辅助系统,实现纹样智能生成、工艺参数优化等核心功能;构建跨平台数字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文化资源的标准化存取与安全性流转。她认为,新兴技术还可在非遗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内容层面,可以借鉴‘游戏+非遗’的实践,开发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产品;在渠道层面,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传播策略;在体验层面,建设虚实融合的非遗主题线路,讲好非遗故事。”张婧婧说。

(张婧婧系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景德镇市委会主委;王彬根据采访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