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若迪基《小凉山歌谣》:诗人及诗歌的精神归宿、安魂之乡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刘永松   2025年03月06日09:22

如果说大海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是他可以找到幸福的地方,那么小凉山就是诗人鲁若迪基的精神归宿、安魂之乡,是他永远无法走出的故乡,是他幸福的源头,亦是归宿。

鲁若迪基的之前出版的多部诗集可谓内容丰富,张力十足,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亲人、生命强烈的爱,而他的新诗集《小凉山歌谣》和之前的诗集相比体现出不一样的意味,用极简练的语言、孩童般的目光重新审视他的家乡小凉山。诗人之前的诗集主要以故乡为立足点来写,写出了对故乡深沉的爱和眷恋,但新诗集却在深沉的爱和眷恋中找到了精神归宿。

用孩童纯真的目光去打量和书写

小凉山,是诗人的出生地,有童年的记忆,是他远离家乡到城市工作之后永远惦念的故乡,现在又成了年过半百之后的他的精神归宿、安魂之乡。因而,“小凉山”对诗人来说,意味深远。诗人直接用小凉山命名诗集,让一切意味都在不言中。歌谣是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诗人用“小凉山歌谣”作为诗集的名字,意味着返璞归真。

《永远的孩子》《长不大的村庄》《悬崖边上的母亲》《扬扬的母亲》《敌人的母亲》《爆米花》等诗歌名,一看就洋溢着孩童的味道,用孩童纯真的目光去打量和书写,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柔情蜜意。故乡的一切在他眼中永远和孩童时一样美丽、温柔,让他欢喜和眷念。

白绵羊,是普米人献给成年死者的祭品,还会附备一匹倒备马鞍的白马,这样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回归祖宗的故地。诗人把本民族的传说以及民情风俗融入诗歌,用童真的视角来礼赞白绵羊,在质朴的语言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安然和幸福。

泸沽湖,是诗人故乡的湖,是他最熟悉不过的湖,但诗歌《又见泸沽湖》中,却写出了禅意。只有到了故乡,诗人才能真正放下世俗杂念,将精神提升到“空”的境界,唯有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别人无法感受到的情景或意境。“骨头瞬间变绿了”“灵魂湿漉漉的”就是诗人心境超脱之后的独特感受。

那些写泸沽湖月亮的诗句,完全是用孩童的视角,“胖”形容月亮,月亮“泡”在泸沽湖里,只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才会想到这些意趣横生、可爱又贴切的词语。“光也有了声响,闻到了清香”等描述则运用了通感的写作技法,只有孩童的眼光,只有心真正达到空的境界,才能写出这般活色生香的诗句。而泸沽湖是诗人的家乡,连这常见的月亮在他眼里都是那么别致、有韵味,说明诗人的心境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在故乡,诗人的精神找到了归宿,灵魂得到了栖息。

坚守在只有眼睛那么大、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凉山

诗集开篇第一首诗《小凉山很小》再一次重申小凉山对于诗人的重要意义。

小凉山很小,但却是诗人永远走不出的故乡,是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眷念的故乡,是诗人最重要的精神住所、灵魂栖息地。

“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眼睛那么大∕我闭上眼∕它就天黑了∕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声音那么大∕刚好可以翻过山∕应答母亲的呼唤∕小凉山很小∕只有针眼那么大∕我的诗常常穿过它∕缝补一件件母亲的衣裳∕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在外的时候∕我总是把它竖在别人的眼前”。诗人以一首《小凉山很小》的诗歌旗帜鲜明地表明他矢志不渝地坚守在家乡,坚守在只有眼睛那么大、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凉山,他的精神、灵魂都要坚守在小凉山,甚至他的诗歌都要扎根小凉山。

《小凉山歌谣》分为3辑,第一辑“小凉山上”,第二辑“辽阔祖国”,第三辑“泸沽湖恋”。从这3辑看,也符合从(小凉山)出走—辽阔祖国—回归(泸沽湖),“踏遍千山万水,归来仍是故乡”“走过万水千山,最美还是故乡”,诗人用这三辑诗的出走与回归明确表明故乡才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灵魂栖息之所。

第一辑写的是小凉山上的一切,小凉山的河流、村庄、马、鲜花、鸟、小学、马帮、走过的路、乡下亲戚等,从自然景物到动物再到人。可以说诗人用他深情的笔触、孩童般好奇而细腻的眼光打量着小凉山上的所有事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草一木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的令人着迷,那么的让他爱恋。正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二辑“辽阔祖国”,写的是外面的世界,祖国辽阔大地上的美丽风景,或者是一些令诗人难忘的人或事。但无论诗人走到哪儿,看到的风景如何美丽,看到的人如何令人感动,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他的故乡,他的亲人。当诗人徜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饱览壮丽风光并用诗歌来抒情时,他总会有意无意提及小凉山,小凉山成了诗人永远无法走出的故乡,成了诗人永远牵挂和眷恋的地方。

诗人来到宝岛台湾的著名风景区阿里山,怎么看,都没看出区别。看山,都像故乡的小凉山,看水,都像故乡的泸沽湖,可见故乡、小凉山已经融入诗人血液,嵌入诗人骨髓。

诗人看到雪邦山上的雪,就想到了雪一样的普米人。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小凉山上的普米族人,是诗人的亲人,他们在诗人眼中和雪一样纯洁、质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诗人都永远惦念他们。只要想起他们,心底就会升腾起暖气。

诗人无论身处何处,永远不会忘记他是一个普米人,他来自小凉山,因为他的根在小凉山,他的魂在小凉山。无论祖国多么辽阔,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诗人的魂永远都在小凉山,注定他要回到小凉山,因而便有了第三辑“泸沽湖恋”。

第三辑,从辽阔的祖国回到对泸沽湖的书写。诗人曾深情地说:“我以为枕着小凉山就够幸福的了,没想到怀里还抱着个泸沽湖。”泸沽湖是小凉山的眼睛、灵魂,因为有了泸沽湖,美丽的小凉山变得多情、灵动、飘逸起来。因而,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之后,诗人又回到了小凉山,回到小凉山最具魅力和灵气的泸沽湖。泸沽湖畔的爱情、等候、开满鲜花的草地、快乐的山、女儿国、仓央嘉措、摩梭女人等诗篇充满了浪漫、青春、爱恋等元素,让人仿佛回到了青春的恋爱时光,正在爱情中沉醉,生命里充满的都是浪漫、幸福、超脱、静谧。诗人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温馨而空灵的童话世界,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鲁若迪基通过三辑诗歌巧妙地展现出了他“出走—回归”的意识,从小凉山出走,去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再回到小凉山的灵魂所在地——泸沽湖,通过这三辑的“出走—回归”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小凉山。

本诗集都是以乡村为写作背景,以描写景物为主旋律,初看貌似很突兀的有两首和城市相关的诗,令人费解。其实不然,诗人正是要通过这两首看似突兀的城市诗歌来和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回归小凉山找到切实的理由,让回归小凉山成为明智的选择。

通过《都市牧羊人》《一群羊从县城走过》两首诗,诗人运用隐喻的方式说明了比起简单、质朴的乡村来,城市充满危机、陷阱,甚至是死亡,因此,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精神的归宿,灵魂一直处于漂泊、流浪状态,只有回到故乡——小凉山,那才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之所。他的这两首诗和以“出走—回归”为主题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通过书写人物的命运及人生经历来展现所要表达的主题“出走—回归”,通过故事的曲径通幽来探索主人公寻找精神归宿的过程。诗人则是用隐喻的方式写出回归的必然性。

因此,这部《小凉山歌谣》标志着诗人真正的回归,小凉山注定是诗人的精神归宿、灵魂之乡,诗人即将开始他关于小凉山的永久性书写。这部诗集语言质朴、凝练,但却在极简短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极深的哲理,而且想象力独特,切入视角耐人寻味,每一句诗都值得细细咀嚼。诗歌在形式上还具备一种建筑美,每一首诗,一眼看去,很整齐,很对称,就像在欣赏一座精美的建筑艺术品。因而,在语言和形式上也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达到了由“复—简”的回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