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清晰的童年和突然变老的青年——读姚十一短篇新作
遥记得第一次读姚十一的小说,还是她八年前刊发在《文学港》上的《五十而立》,写一个年纪在现在应该被戏称为老登的“年轻人”,老马哥。老马哥五十五岁了,为人却还是有点拎不清。他的自我改变,琐碎到“买菜的时候不还价,该给人家的一毛钱不能少”。然而也就是这些非常琐碎的变化,让老马这个形象更加饱满了起来,他的那些不成熟不稳重之处,居然在作者笔下成为他能够改变的生命之源。老马是一个有劲儿的人。
那之后,姚十一的叙事从《五十而立》中的饱满辛辣,渐渐趋向滞重、诗化。不变的,仍是她试图对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融合的方式,这种写作锻炼,导致她的作品像多棱镜,充满对生命体验直接的书写,也触及人更深的命运起步层面。这些敏感的体察,被她带入小说,让作品显得思维光谱宽泛,显得没有过去的书写那么鲜明。这是她走向了更复杂的叙事,文本发生的必然变化。
此次的两篇小说《杀死一只天鹅》和《叮叮当当》,一篇更加丰富,讲述年轻女孩,一边和密友——她的语文老师,开始新的探索和冒险,一边又常常徘徊在童年那些略显阴骘的记忆之中。题目中指代的这件事,更像女孩彻底蜕变之前完成的告别,或者说是宣泄。小说语言充满弹力,时而简洁明亮,时而荡漾在潮湿甚至阴冷之处,也让我深深感到女主人公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缩小,她的话语,一会儿像大胆的成人,一会儿又像恶劣的孩童。
衔接这两块内容的,是女主角和语文老师的友谊,填补童年和少年之间那些变化的记忆。有些温暖,又有些不满足,包含未经辨明的情感,仿佛阴影中的花蕾。语文老师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人,能够满足她对友谊的渴望,并且能够信任她,给予她前所未有的平等感。也因此,这场看似是探险,实则也是告别的仪式,必然要关联到二人的情谊,并从此处出发,一边切断,一边埋葬,正如小说中最初设定的天鹅离开的仪式。
如果小说从这里一直到结束,大概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作者并不满足。作为更主要角色的女孩最终还是想保护好天鹅,仿佛天鹅已经成为她回忆过去的甬道,天鹅的命运像是她品咂往事的一种映射。作者似乎真正要写的,是如何面对伤痛,甚至,如何面对生命的源泉,一个人如何安顿她内在的力量。因为生命本身就携带着攻击性。面对真实的情感,就是面对本质体验的力量,它是有攻击性的。是选择与之对抗,还是与之相融,是一样艰难的事实。
一个人,即使长大,即使变得成熟,她心中的伤痕也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没,而是随着成长,也相应变得茁壮。痛感无法被消解,便只能被现实生活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一边是生活仍在无所顾忌地向前,一边却又是心底的私密之地不断震颤。它们似乎无法相融,却实际又融合成了外人看不出的样子。小说必然要撕开现实的表象,因此作者选择不做过多陈述,而是直接写这些心底的记忆与伤痕。
早熟的孩童一早知道自己生活在世界的整体性之中,不得不被生活的洪流所裹挟。她甚至为此准备好了一些不是退路的退路,比如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有自己的乐园。但这脆弱的小世界,又一定会被成人世界的变化打破。粗暴的大人总是轻易夺取孩童的私密空间,一边又无力抵挡自己所面临的生活的洪流。一个成熟大胆的语文老师,仿佛不会沦为女孩眼中失败的父辈们,她既是理想的化身,又实则也有自己心底的黑洞要面对。曾经历的痛感仍时而把她带入深藏的情绪之中,一遍一遍,从心底的呐喊变成现实中的呢喃,仿佛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将伤痕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便于自己在日常中消化。
一个年轻女孩,一个人到中年的女人,她们的年龄差距让对话在平等中,又充满时空交错感。两个人似乎在用各自的记忆释放对方的记忆,尽管常常需要提醒,她们讲述的,并不全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我不禁想起一部评分很高的韩国电视剧《我的解放日志》。只是,姚十一想要实现的艺术效果似乎还要更加私密。她赋予两位主人公许多有趣的对话,铺陈着对日常生活诸多敏感的观察。年轻女孩仿佛也有了穿进中年女人童年的机会,她“看见她趴在洞口,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正凝视着她”。我想姚十一大概也会喜欢李沧东的电影。她叙事上的探索,和对故事的处理,似乎要求她在写作时,自己也要跟着变大或者缩小。
《叮叮当当》不同于《杀死一只天鹅》,它的篇幅不长,却容量很大。女医师工作忙碌,只能看到许多张病人的脸在眼前晃动。他们的话语直观,检查过程也直接关联生命体验。孩子、孕妇、中老年女性……在此过程中,女医师自己的生活也通过一些对话和细节,一点点呈现出来。一个年轻的女医生,参与了病人的生活,自己的时间叠加了别人的时间,每天似乎都在经历着双倍,甚至数倍于常人的生活。就像突然变老的青年,面对一些不舒服的时刻,也总能平淡而过。
作者想要实现医院中病人不同情况所关联的生活故事的不同,但她呈现这一点的方式,却是直接把它们放在生活的框架中去写。这样的书写很有挑战,因为叙述者的意志和其他人物的意志有时候是平等的,力量也相对均匀,读者甚至会有不知道哪个才完全是主要角色的感觉。但我想这是作者的书写,直接面对生命力量导致的一种必须的状态,也对作者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说中有许多让人心惊的细节,比如女性取下生育环的过程。读到的时候,心下一颤,这大概是我自己作为女儿,渴望跟母亲进行的成熟女人间的对话。可是这些本来应该蕴含在生命教育之中的对话,却总是很难在中国家庭、东亚家庭中发生,以至于甚至会有些羡慕女医师,因为她接近别人的母亲、别人的妻子,比她们的家人更深。尽管整篇小说的推进是平静的,但女医师自己的故事,和医院中的工作形成一幅同构。作为私人生活中的集体部分,和作为集体生活中的私人经验,被作者处理得很自然。阅读起来,觉得全篇没有废话,也让这篇小说有了鲜明的骨骼感。
我很期待看到有骨头的小说,期待姚十一捡起生活的骨头,一根一根给她的读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