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竺:做好文化价值的守护者 成为民心相通的架桥者
陈天竺(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
陈天竺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甘肃省妇联常委,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编审。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品牌运营、产品策划、国际传播领域工作。曾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多番调研 收获良多
履职这一年,让我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参加视察和实地调研走访,以及与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代表和群众交流。
去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回来,我宣讲了十几场,不仅在我们文化系统内部,而且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科研院所,走进街道社区。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群众的期待,也了解了各领域的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我多次参加视察调研活动,包括视察法院、检察院,过程中旁听庭审、了解法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参加了一些专项调研,比如参加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查专项调研,深入了解社会保险法在当地的执行情况,包括医疗、养老、住房、种植等相关保险的参保及赔付情况,深刻体会到社会保险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要多措并举推进全民参保,同时不断完善制度,扎实提升监管质效,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可靠公平的社会保障;参加甘肃省人大针对“强科技,兴文化”的专项视察,到相关企业、项目现场、重点实验室及文化单位,看到了科技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与一线工作人员现场交流;还参加了一些专题座谈,与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行业的发展,比如财政部与在甘代表委员的座谈、宪法日座谈活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等等。
持续为文化产业发声
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人大代表,我结合日常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听到的声音,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如何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彰显地域精神的文化建设项目;通过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加强文化产业的司法保护等助力文化产业发展;针对文化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希望财政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文化企业更多支持。
通过近几年的履职历程,我感受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必须走到群众中,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到更深知政、更多知情,实实在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替大众说话,为人民发声。这样的积极建言,才能助力发展。
过去一年,有一件事让我花了许多心思,所幸结果让我感到欣慰,且备受鼓舞。2024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提出了一条关于转制出版企业延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的建议,这条建议是在我深思熟虑、经过调研并与文化界同行多次交流碰撞之后提出的。过去的一年,我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并配合各种调研。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提到转制企业可继续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这样的政策为转制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践行好“三重身份”
今年,我的履职方向依然聚焦文化领域的关键性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在全民阅读领域,建议构建全民阅读标准化体系,重点培育专业化阅读推广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和效果评估标准,切实提升基层阅读活动的思想深度与传播效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特别关注西部省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建议补齐农村建设短板,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总分馆体系,还要完善投入和管理运行机制。
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方面,建议重点推动特色古籍简牍的保护、研究与创造性转化,让这种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冷门绝学”,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此外,我还持续关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命题,建议设立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遗产活化、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发展动能。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出版传媒行业的实践者,我始终以三重身份鞭策自己:既要当好行业改革的建言者,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将出版领域的痛点转化为政策落地的突破点;也要做好文化价值的守护者,以精品出版传承文明薪火,以全民阅读滋养民族精神;更要成为民心相通的架桥者,让政策制定带着书香温度,让民意诉求获得文化回响。
未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深化履职:一是以“书香中国”建设为轴心,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二是以出版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在数字时代探索让传统文化IP活起来、火起来;三是以文化民生关切为导向,围绕城乡阅读资源均衡化、青少年精神成长等议题持续建言,让全民阅读真正成为14亿人的精神刚需,让文化自信长在每个人的心坎里。(陈 麟 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