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刊怒批AI投稿“不要脸”,拒绝或共创,是AI之于文学的二选一吗
来源:解放日报  | 施晨露   2025年03月07日08:55

“那些用AI写作投稿的人,你要点脸吧!”创刊20年的《青春诗刊》近日发文怒批AI投稿者,并表示将对AI写作投稿的作者建立黑名单机制,如不改正,未来永不录用其作品。

无独有偶,被誉为“诗歌第一刊”的《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称“我们已有检测AI写作的软件”,对AI来稿,同样“将作者拉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青春诗刊》这番言辞激烈的AI投稿“不要脸”说,引起网友热议。支持者表示,AI创作的内容看似文笔不错,但缺乏了“人”独有的韵味,是“无情”之作。也有人觉得,拒绝AI投稿,“你能阻挡历史的潮流?”还有读者建议,开个AI作品板块,满足需求。

当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卷入AI大潮,如何看待AI与文学的互动,已然不是新鲜话题。随着年初DeepSeek爆火,面对迅猛发展的AI,这又成为一个紧迫话题。记者注意到,南京文学期刊《青春》已推出“代码与诗行相遇”征稿活动,积极拥抱AI。《十月》杂志也发起“‘县@智’在出发:2025·DS文学青年返乡叙事”征文大赛,邀请文学爱好者、AI创作关注者与DeepSeek等AI工具围绕“返乡叙事”共同展开创作。

“拒绝”或“共创”,是AI之于文学的二选一吗?

AI写诗,靠谁分辨

给你A、B两段文字,能否分辨哪段出自名家、哪段出自AI。随着AI工具爆火,年初以来,这样的文学“游戏”在社交媒体屡见不鲜。

“猜错了。”不少网友在这样的考题前面折戟。

如何分辨是不是AI写的作品?特别是诗歌。《青春诗刊》回答提问者:“你认真多读几遍,就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点。”

也有网友尝试用AI分辨AI。文学自媒体“评诗论道”用DeepSeek检测了一首刊发于《诗刊》2024年第12期“第40届青春诗会”专辑的作品。在深度思考26秒后,DeepSeek认为“这首诗存在明显的人工智能创作特征”,理由包括“意象拼贴特征”“图像堆砌异常”“认知逻辑断裂”“空间建构异常”“后现代符号堆砌”,并认定“根据OpenAI的创作识别及最新诗歌生成模型对比分析,此诗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概率超过97%”。

AI检测准不准?有网友表示存疑。“我刚刚让DeepSeek写了首诗,然后开启新对话,问它这首诗是不是AI创作,它说人类创作的可能性更大”“我找了一首诗检测了两遍,第一遍说AI写不出这样的诗,远远超出AI水平,第二遍肯定地说是AI创作,非人类产物”……在评论区,网友纷纷贴出自己的检测结果。

作为“打假者”,“评诗论道”也表示,“而今部分新生代诗人,尤其是学院派的青年写作者,或多或少受到西方诗学理念的悖论式冲突、超现实奇诡、颠覆繁杂感以及蒙太奇意象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趋近于人工智能的西方诗学喂养和驯化机制,容易引发DeepSeek的误判行为。”“如果真是自己写的,被AI识别为AI创作,那说明诗人要重新认识写作方式了。”他表示。

“DeepSeek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识别文本垃圾。”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合友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相似观点,“以博学自矜的诗人要反思已有的创作路径是否仍有价值,人脑的记忆容量和算力在人工智能面前太渺小,以广博的学问组织起来的诗词文本不会再获得以前的荣耀。人工智能逼着诗人去寻找新的路径,去开拓新的艺术空间,这样才能继续保有诗人的荣誉。”

为何诗歌站到AI写作争议的第一线

“几年前,我加入北京一家公司的项目,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用ChatGPT2辅助写作,写了两个故事和一部中篇小说里的两个章节。当时写两三千字花了两三天时间,如果自己写,两三个小时就写完了,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似乎还比较遥远。可是谁也没有想到,ChatGPT4来了。依靠巨大的算力,忽然之间,模型有了神奇的能力。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转变为如何与模型共同进步。”鲁迅文学奖得主、上海作家小白曾这样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

文学界早已关注到AI写作。两年前,上海作协曾发起一场以“文学孵化与ChatGPT”为题的研讨会。去年,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团队发布了国内第一篇百万字AI小说,并推出“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有网文作家透露,自己签约的网站已有AI辅助写作软件。

那么,如今为何是诗歌站到了AI写作争议的第一线?

“我想可能是诗歌篇幅小、生成快,读者鉴定和欣赏起来也直观。还有,DeepSeek等AI大模型确实在诗歌领域有了很不错的表现,构成了‘威胁’。”3月2日在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举办的新华悦读·名家讲坛上,诗人木叶就被读者追问了关于AI写诗的问题。

“诗人确实需要有危机感,才能更好地激发自我,激发人类的潜能。”木叶告诉记者,他曾让DeepSeek给一句古诗写个下联,结果并不理想;新诗也有试验,有一些句子确实惊艳,但整体上在个人经验、情感深度和思想原创方面,还有差距。“AI也在为人类的智慧、诗意等祛魅,这未必是坏事。我们正进入一个‘生成’的时代。诗歌和艺术喜欢颠覆性,喜欢疯狂,AI也有类似癖好。所以,人与AI竞争吧。也许会出现‘创造性的友谊’与合作。”

“当二进制字节与墨迹同频震颤,当算法脉络缠绕灵感的藤蔓,我们邀你执起诗意的密钥,开启人机共舞的星辰宇宙。”作为一本发表大学生作品的期刊,南京《青春》杂志近期发出的特别征稿活动就是类似的“合作”。该活动的创作规则要求“投稿者自拟题目及创作指令,DeepSeek根据指令生成10行以内诗歌,入选作品将以‘指令卡+生成诗’形式刊载”。

而《十月》杂志发起的“2025·DS文学青年返乡叙事”征文大赛还提前借助DeepSeek为参赛者设计了数种创作方向,如关于变化与流动中的“人”、数智时代的乡村新产业等。大赛要求参赛者提供两份文本,除了最终作品,还要有AI创作备忘录,后者包括但不限于简要说明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辅助创作的过程,明确说明AI参与程度和步骤,所进行的人工编辑与修改。作品要注明“AI参与度”,但“AI参与度”高低不会影响最后的作品分数。在征稿说明中,刊物表示“期待新形式的文学创作过程”。

由此可见,文学界并不反对,或者说也难以反对AI对传统创作的改造。3月5日,此前旗帜鲜明反对AI投稿的《青春诗刊》在发出“一位AI作者的致歉信”的同时补充说明,“我们不反对AI,我们强调的是不要把AI作品直接拿来冒充自己的作品投稿,尊重原创,尊重诗歌,尊重自己!”

“你写了一首诗歌,想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儿,可以借助AI给你诊断一下,然后自己加以修改,这才是AI正确的使用方法。”《青春诗刊》主编雨石表示。

“完全由AI创作,据为己有后,不做任何说明就投稿、参与评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不诚实,同时对其他投稿者、参评者也不公平,也是对创造力和诗人主体性的羞辱。”木叶告诉记者。

AI与文学如何“共舞”

“一个有点夸张的看法是,文学就是AI,或者说文学自带AI属性。因为文学也有模仿、抄袭、拼贴,文学也是大数据模型训练的结果,只是我们可能不自知而已。”对于AI和文学的关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有过这样一个看似新奇的说法。在他看来,今天的读者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的,被作者喂养、控制的单线程的线性文学,以网络文学为例,读者的评论已经在影响作者的创作,“如何应对新的技术趋势?八个字,不要硬扛、不要投降。”

“人和科技越来越‘同一’,有时也要与时偕行。参照围棋、编剧、动画特技等,或者就以翻译为例,可能很早就有人先用AI软件跑一遍,再和自己的诗思智慧融合,做出优选润色提升。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更考验鉴赏力和母语真功夫。”木叶认为,AI创作文学目前仍然是大数据的模拟,“AI的优势在于不舍昼夜地学习、高效利用资源,可以调动人类从古至今所有的信息、美学与智慧,所以,人类创作者要有危机意识。AI的主体意识和经验,都在增强的过程中,不远的未来还可能融合人类的经验和情感。”

人机融合,更好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是近日召开的上海市文代会、作代会上,文学艺术界代表的热议话题。“科技和人文有效结合,意味着创意和手段、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谈到,“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写作的出现,和以文学工作者为代表的文学创意,正是创意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或许,人机的结合是难以阻挡的趋势。有抱负的创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人之为人,诗之为诗,文学艺术之为文学艺术的更根本的原点和原力。”木叶说,仅就文学而言,将来99%的作者和文本可能会被AI超越、取代、淘汰。这看似悲观,但也不是,其实以前就有“时间”这个伟大的读者和批评家存在,而今AI更及时、更快速地担当了属于“时间”的一部分职责。“如果干不过AI,又不能联合AI,被淘汰是自然的。”

当人的写作与人工智能的写作并行发展、交织向前,AI是生成者、甄别者、辅助者,或一个有竞争力的对照组。不过,使用AI,应有规范。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已陆续发布AI使用指南。比起学术论文领域,文学与AI的融合可能更具“隐匿性”,也更有创意发挥的空间。

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面前,文学有哪些可为之处,如何创新发展,值得讨论的不止于是否允许AI投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