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绿漾新乡村——读张同《嫁接草木的人》
来源:文艺报 | 张晨云   2025年03月10日09:19

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一个场景、两个场景、多个场景,这些元素看似零散地分布在一部作品里,然而当合上书本,却能让人分明感受到其中意蕴深远、回味无穷。这便是张同的长篇报告文学《嫁接草木的人》在文本创新上的独特魅力。

《嫁接草木的人》聚焦长江中游两位农民40多年的创业历程。作品以他们的创业经历为主线,以与他们相识的人为辅线,细致地勾勒出长江中游乡村40年来的演变图景。书中的主人公黄卫民和胡光琴,是上世纪末踏上创业之路的农民。农民的生活与风雨、汗水、烈日、星辰、泥浆紧密相连,这与其他阶层的成功者有着本质区别。

跟随两代创业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农村因集体经济负债沉重而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发展困境。10多年间,债务一直困扰着村集体经济,而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新政,以及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黄卫民和胡光琴为家乡医务室捐赠的两台空调,恰似两朵晶莹飞溅的浪花,折射出外界对乡村的支援与反哺。土地承包开始后,中国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客观事实,像位于水中央的千年孤岛百里洲,与隔江相望的江北乡村相比,发展差距明显。作品展现了一群人以各种方式对百里洲发自内心的帮扶,医生胡玉萍、企业家赵吉柏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善举体现了人性的温暖。

百里洲的青年李建国放弃外出打工,选择回乡种梨。他回乡并非受黄卫民和胡光琴的直接影响,但了解到这对夫妻的创业故事后,他找到了回乡创业的方向,明确了目标。这正是主人公对后来者“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实令人感到欣慰。书中,通过“化缘”筹建江滩公园的薛传根是主人公黄卫民的好友,为支持好友做善事,黄卫民不遗余力且不留痕迹。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夜把花悄悄开了,却让白天去领受谢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那些做善事却不留名者的钦佩与敬意。

书中描写复壮古香樟的情节,实则也是在写人。园林中心的黄万梅带领技术工程师抢救一棵香樟树,正是受到黄卫民、胡光琴夫妇爱树护树的影响,园林中心的工作人员不甘在技术上落后,构成了有趣的循环。在以胡光琴为代表的女性创业群体中,作者重点刻画了做鱼糕的覃立新、开办农家乐的郭钟华。她们和胡光琴一样,都是从百里洲走出的创业者。她们同为农民出身,凭借自身打拼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相互激励、携手前行,展现出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崭新形象。

作者以“研学开新局”日记式的叙述方式,阐述了乡村部分产业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者深入卫民园林体验生活,为黄卫民、胡光琴夫妇出谋划策,将卫民园林多年积累的大树移植、嫁接、繁育珍稀树种等经验编成研学课程,供前来参加研学实践的学生感受体验。这不仅延伸了园林绿化产业链,也是林旅融合、农旅融合需要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和乡村人才的培养。蒿草丛中蕴含兰香,百姓生活充满传奇,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着质朴而动人的精彩。书中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仿佛听到人物行走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说话时的温度,充满了真实生活的现场感。

书中还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四处“发言”,分别来自主人公黄卫民、胡光琴,以及他们的儿媳王赛和儿子黄雷。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发言或汇报,是一个新时代农民家庭向社会各界吐露的心声。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优秀现代农村家庭的样板,让人们看到新时代乡村人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这片田野上的无限希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