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雨花》2025年第2期|黑陶:九百岁的镇
来源:《雨花》2025年第2期 | 黑陶   2025年03月12日08:27

1

这座九百岁的镇,像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金盆洗手之后,平凡避身于长江之南、太湖以北的苏南腹地,在江阴(北)、常熟(东)、无锡(南)、常州(西)四地包藏之中,过着它所追求的日常烟火生活。

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祝塘。在行政区划上,它属于江苏省江阴市,是江阴的四大古镇之一。祝塘古属西舜乡,传说舜曾居此。有关祝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江阴的《宋志全境图》。因此,到今天,祝塘镇的年纪,确确实实,已经有九百岁。

隐入烟尘的祝塘,它的内里,其实是深邃复杂的文化迷宫。我之所以能够深入这座苏南的古镇迷宫,完全得益于一位忘年交向导:李中林先生。中林先生,1944年农历六月初四出生,是祝塘土著,解放军工程兵战士,祝塘中学历史教师,作家,藏书家,古镇研究者和古镇秘密的掌握者。

和中林先生相识相交,转眼间已有近三十年的光景。在1999年和2004年,我曾分别写过有关李中林的文字。他的家址“北街9号”,在我心目中,就是祝塘的代名词。

不见中林先生和祝塘已经很久。苏南秋深,心有挂念。电话打过去,八十足岁的李中林声音依然洪亮,中气充沛:“欢迎你来!”于是,叶黄稻熟的季节,我和无锡城中的徐杰兄共赴祝塘。祝塘是水乡,早年未通公路,祝塘和无锡之间有小火轮公共交通,五十里水路,行程三个多小时;现在苏南路网发达,从无锡城中开车到祝塘,再步行到北街9号中林先生家,费时约一个小时。

还在半路时,中林先生就发来微信(他自己用微信):“快到了吧?”车停在镇上景阳社区(景阳冈之“景阳”)卫生服务站门口空场上,从祝塘西街步行入镇,很快就到北街9号。

北街9号熟悉却又陌生。这个地址,之前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沿街两层楼房。2003年元旦,中林家重新翻造落成了四开间的三层新楼。底层四间店面,记得当年三间出租作了一家小型百货店,一间为李中林妻子的牙医诊所。

现在,出租作百货店的三间已经收回,中林家族开起了“百合药店”。中林就在药店门口迎候我们。

“百合药店”旁边的“牙科”依然生意红火,中林爱人已经把诊所传给了儿子、女儿,现在连中林的孙子、外孙也一起在牙科诊所工作。当年中林妻子简陋的乡镇牙医设备,现在已经全部更新换代。在二楼,若干年前招待过我们吃饭的中林小女儿,向我们微笑招呼,她正在用现代的医疗设备上给人修整牙齿。

知道我们今天到祝塘,中林先生还特别通知庞培来祝塘一起吃饭。在我们到后不久,庞培一家三口,由他的爱人开车,也到了。我参加过他百日宴的庞培儿子,转眼已经是四周岁的小男孩了。午饭这次没在家里吃,中林先生提前预订了镇上的一家饭店。座中有中林、中林的学生沈伟星(他在邻近乡镇文林的文化站工作)、庞培一家三口、徐杰兄、中林沉稳壮实的孙子和外孙,还有我。这家饭店菜做得非常入味,中林先生喝一玻璃杯红酒,桌上色泽诱人、新鲜无比的鱼、虾、蟹,显示了此地民间生活的特色和富足。

2

为什么说祝塘像“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为什么说“它的内里,其实是深邃复杂的文化迷宫”?

这是因为,李中林先生居住的这座现在几乎不为人知的江南乡镇,是中国旅游文学的开拓者、一代游圣徐霞客的祖居地,赫赫有名的江南徐氏家族曾经的辉煌繁盛,在这里上演过;而徐家当年聘请的家塾老师施耐庵,就是在祝塘写就了他的心血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最重要的篇章。

祝塘地处苏南水网地带,镇内的主要河流是东西流向的直塘河。跟直塘河垂直,并与祝塘北街平行北流的,是直塘河的支流:大宅浜。

所谓“深浜出巨富”,风水上叫“支水插腹”,就在大宅浜底真气融聚之处,诞生有一处巨大的庄园。这座庄园在元明时代叫作“梧塍”,后来改称“大宅里”。这里,就是徐霞客祖辈数代居住的地方。后来直到徐霞客曾祖时,徐氏家族析产分家,徐霞客的曾祖徐洽才迁到江阴马镇(现已改为徐霞客镇),徐霞客才变成马镇人。

午餐结束后,庞培一家返回,中林先生和伟星陪我与徐杰兄全面游看祝塘。我们首先去的,就是大宅里(梧塍)。

从镇上到大宅里,沿大宅浜北行,有三华里左右。我们坐伟星的车前往。

中林先生是真正的“祝塘通”。他介绍,在元末明初,梧塍徐氏拥良田无数,积家财盈屋,全盛时,整座庄园有房屋五千余间,水井十八口,有河绕庄四周,西有双凤桥,东有青龙桥,以供人进出。当年护村河外栽植大片梧桐,似绿色屏障护住庄园,“梧塍”由此得名。

梧塍徐氏不仅富,而且雅,向有“文献巨室”“书香盛家”的美称,当年庄园内曾建有闻名江南的藏书楼——万卷楼。徐氏家族与江南文人的交流交往,累世不断。

元末无锡画家倪云林与徐霞客九世祖徐直交好,曾专门绘《书屋图》相赠。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学者宋濂,也曾在梧塍徐家设帐,教过徐霞客八世祖徐麒。

徐氏家族“赀累钜万”又思慕文化,故此,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董其昌等江南名流,都曾到过梧塍,他们在此赋诗、饮酒、作画,留下了众多诗文书稿。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所收94件诗文书法,不少就是根据万卷楼所珍藏的手迹刻制。万卷楼的镇楼之宝有《怀素墨迹》,有《倪云林手卷》,有唐伯虎画了288个宫女的四扇屏风。

中林先生还有印象,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来自苏州,据说是苏州文物商店的老者,在祝塘街头摆摊,收购古书字画。这摊一摆就是半年多,有人问他,你来我们这个小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老者答,是来碰碰运气,为了搜寻唐伯虎的书和画。因为在他们收购古书古画的行业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唐伯虎在祝塘共作过上百幅书画。至于这个老者最后是否收到了唐伯虎的书画作品,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来则无声,去也无息。

伟星的车停在云顾路(云亭—顾山,江阴的两个乡镇)旁有“大宅里”字样的乡镇公交站牌附近。荒地野草间,大宅浜底就在眼前。

站在浜底圩埂上,中林介绍,梧塍时代,徐氏家族就在这浜底河面上,跨河建有两层仓楼,船只从镇上直塘河转大宅浜进来,可以直接开进仓楼底层,上下客人,装卸稻麦。这种建于河上的仓楼,在古代苏南地区十分少见。只是如今仓楼已逝,浜河狭窄,但杂草覆盖的圩埂下,用麻石条砌筑的石驳岸仍然可见;还有作为仓楼柱子的两根明代石柱,依然孤立在这野外秋空之下。

从大宅浜底上来,横穿云顾路,过已被新桥覆盖的当年大宅里青龙桥(在新桥底部,中林先生和伟星指点我们看仍存的青龙桥遗石),就进入了大宅里,也就是当年的梧塍庄园。

大宅里现在作为一个自然村,规模很大,依稀可见昔时气派。徐氏家族富而存仁,徐霞客八世祖徐麒说过:“粟不可不积,亦不可不散。己有余,而人不足,不仁也。”所以,急公好义,乐做善事是徐氏家风。徐霞客七世祖徐景南兄弟承父徐麒之命,曾两次输粟赈灾,又为边关部队捐献鞍马,因此皇恩两次下达,旌为义民,徐氏专门在梧塍庄园中建造了“皇恩二下坊”,将万卷楼改修为存放皇帝表彰信的敕书楼。

在大宅里村中某条巷口,犹存一根“皇恩二下坊”石柱。后来在镇文化中心内,也看到一根类似的石柱,武康石质,注明是大宅里征集,可能也是当年牌坊遗物。在文化中心还有一块上马青石,同样注明是梧塍徐府旧物,以整块青石打制而成,整体造型简练,其背面雕刻一匹奔马,栩栩如生,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图案仍清晰可见。

在大宅里,中林先生领我们到村中敕书楼遗址。当年的敕书楼,已经成为村民自留地。在细竹丛旁,在已经趋枯的杂乱紫扁豆架附近,可以看到数块方形的青石柱础,陷在新栽的莴苣丛中。从青石柱础的面积,能够想见昔年大宅里敕书楼的高大巍然。见我们在菜地流连,一位乡民前来打招呼,原来,他是中林先生的学生,今年六十七岁,就住在近旁。

3

梧塍徐氏虽然富甲一方,但在科举之途上,徐氏家族却累代困顿不顺,不,岂止是困顿不顺,简直就是一部斑斑的家族血泪史。

这段历史颇值得一说。在科举大盛,“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的明代,徐霞客为什么决然放弃科举,不走“正道”而独辟蹊径,走上一条成为游圣、被寻常人认为“不务正业”的野路?原因正在于此。

“血泪史”并非虚言,徐霞客的二世祖(祖父)、三世祖(曾祖)、四世祖(高祖)、五世祖(天祖)、六世祖(烈祖),整整五代人,都直接或间接死于科场。

徐霞客的五世祖徐元献(1455—1482),二十六岁中举,然而在北京会试时,却名落孙山。发愤努力中,由于过于用功,压力太大,二十八岁就不幸辞世,留有诗句:“迟迟夜坐浑无寐,老鹤一声天宇空。”

徐元献之父、徐霞客的六世祖徐颐(1422—1483),因儿子元献之死,经受不起打击,于次年也惨别人间,寿六十二岁。

徐霞客四世祖徐经(1473—1507),字直夫,则被卷入一场震动明代朝野的科场舞弊案。

徐经天资聪颖,好学不倦,二十三岁在南京乡试,以第四十一名中举。时人称为“夏商人物徐直夫,周汉以来人间无”,一时名满江南。

徐经与唐伯虎(1470—1524)交好,唐伯虎是梧塍徐家常客。弘治十二年(1499年),这两位志得意满的江南青年才俊,同船赴北京会试。会试结束,流言蜚语已经传满京城,说是江南巨富徐经行贿了主考官的家僮,得到了试题。给事中(有监察、弹劾之权的官职)华昶,弹劾主考官程敏政鬻题。当时尚未发榜,明孝宗敕令程敏政停止阅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复审。复审结果,徐、唐两人不在录取名单中。为平息社会舆论,再由锦衣卫审讯,不过并未查出程敏政鬻题的确凿证据。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徐经、唐寅削除仕籍,程敏政罢官还家,华昶因言事不实,降职使用。一场科场大案,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各打五十大板了结。

与徐、唐同时代的何良俊(1506—1573),在其《四友斋丛说》中记到这件事:

“唐六如中解元日,适有江阴一巨姓徐经者,其富甲江南,是年与六如同乡举。奉六如甚厚,遂同船会试。至京,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咽街巷。徐有戏子数人,随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是时都人瞩目者已众矣。况徐有润屋之资,其营求他径以进,不无有之。而六如疏狂,时漏言语,因此诖误。”——说到底,还是太张扬了。

徐经回到家乡梧塍后,闭门不出,谢绝一切客人,“庭前日暮东风恶”。明孝宗死后,徐经感到有了转机,他寄望新天子一纸诏令大赦天下,使他能够重返仕途。于是,他借游历齐鲁燕赵之名,北上京师,以探消息。未料,北路迢迢,鞍马劳顿,加上科场案的日夜折磨,徐经卧病北京永福禅寺,最终竟然客死京师,年仅三十五岁。

徐经去世,是梧塍徐氏家族由繁盛转向衰败的转折点。

徐经去世时,长子徐治只有十五岁,次子徐洽十一岁,小儿子徐沾才六岁。徐经夫人、三个儿子的母亲杨氏(从无锡嫁过来),以一个寡妇之力,支撑着梧塍徐氏巨大的祖业。

当年杨氏夫人的一份账册,保留至今。于此既可见杨氏操持大家的艰辛,也可见徐氏家族虽然由盛转衰但仍然庞大的家业。其中地产部分如下:

“官田三百七十七顷九十三亩二分八厘,官山一十亩,民山五顷三十三亩七分四厘八毫,滩八十六亩八分四厘十毫,芦场四顷四十三亩三厘六毫,草场三十二亩,鱼池大小六所。”

当徐治、徐洽成家,小儿子徐沾也聘亲后,正德九年(1514年),杨氏夫人为三个儿子析产分家。其中的次子徐洽,就是徐霞客的曾祖父。根据留传的《杨氏夫人手书分拨》契据,分次子徐洽田产共12597亩,移居江阴马镇(今徐霞客镇)。徐洽由此成为马镇徐氏的第一代。

徐霞客三世祖徐洽(1497—1564),自己在科场连连失意,便一心望子成龙。徐洽生有五子:衍芳、衍嘉、衍成、衍禧、衍厚。他尤其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衍芳身上,迁居马镇后,特地筑湖庄书屋,令其终年攻读。

徐霞客的祖父徐衍芳(?—1563),也极希望在祖上累试失意之后,能一雪科场失败之耻,故穷年累月,刻苦攻读科举时文。然而,衍芳的命运仍和先辈一样,累试不中。在徐洽的五个儿子中,竟然有三人因科场失意而夭折(衍芳就先于其父一年而死)。连丧三子的徐洽,终因悲痛过度而逝世。湖庄书屋,成了梧塍徐氏最后一代人科场悲剧的见证。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1545—1604),从小就目睹其父祖辈每次科场失意后全家惶恐不安的痛苦场面,这在他年轻的心灵上早已刻上烙印。他坚决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在出世思想支配下,徐有勉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无锡城中有两位大官,敬其为人,特地登门造访,有勉闻车马之声而躲藏不见,自己一生也未入权贵之门。他喜好的,是乡间园林,是农事之余赴苏杭等地观赏湖光山色。徐有勉一介布衣,个性耿直,他所过的,是避世的隐士生活。

徐有勉不仅自己决意不仕,也同样希望儿子徐霞客摈绝仕途之念。他曾对宾客说:霞客眉宇间有云霞之气,又读书好礼,看来可以继承我的志趣,我不愿意他追求富贵。徐有勉的志趣爱好和高洁品格,对日后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塑形,产生了重大影响。

4

说完大宅里徐氏家族,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与徐家有着密切关联、在祝塘期间的施耐庵。

祝塘之为文化深厚的江南古镇,原因之一,它还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重要诞生地。

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所著《徐霞客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就明确指出:“中国著名文学家施耐庵曾在梧塍徐府教书八年,并在此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水浒故事。”

施耐庵目前在祝塘最显性的物质遗存,是一棵传说是他手植的古银杏树。

这棵古银杏,就在云顾路旁、大宅浜底附近。中林先生告诉我们,古银杏所在的这块大宅里东南高地,早先建有徐氏祖庙,这棵银杏树的位置就在祖庙后面。

以古银杏为中心,现在修建了一个梧塍园,有徐霞客立像,有新造的梧塍亭等。徐霞客像前的空场上,我们到时,晒满了村民收上来的黄豆棵。走近施耐庵手植的、已历六百多年风雨的古银杏,我看到树身上的铭牌,此树已经被列入江阴古树名录,为066号,古树保护等级为一级。

在中林先生所写的书中,这棵古银杏充满了故事。

当年,徐霞客九世祖徐直专程到杭州,去恭请施耐庵来江阴祝塘给儿子徐麒做老师。

施耐庵随身带了两棵银杏树苗到祝塘,和主人徐直一起,栽种在梧塍东南的高地上。徐直是东家,他的银杏栽在东边;施耐庵是西席,他的这棵栽在西边。现在,徐直手植的银杏已经无觅,而施耐庵种的这棵依然健在。

这棵古银杏遭遇过危险。咸丰年间,太平军为攻打江阴,占领了祝塘。因在祝塘遭到当地团练的拼死抵抗,故一把火烧了整个祝塘镇,也烧了有几千间房屋的梧塍大宅。某日,太平军士卒在银杏树下休息时,忽然从树上掉下一条毒蛇,咬伤一个士兵后又消失在浓荫之中。树太大,无法摧折,太平军士卒恼怒之余,便在树下堆满柴草,准备放火烧树。这时,一位将军骑白马经过,打了一个不要放火的手势,说了几句广西话。据说,这个将军就是李秀成,银杏树得以躲过一劫。

前些年修建梧塍园,在古银杏周边铺设了道板浇了混凝土,造成通气不良、排水不畅,对这棵古银杏的健康生长也造成了严重威胁。2022年10月,祝塘镇建设局在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现场指导下,实施了古银杏抢救复壮工程:清理树干上所有枯枝;将树冠投影以下的道板和混凝土清除;将树下多余的土壤清出现场,并进行松土施肥。

现在的古银杏周边已经完全恢复了自然生态,我看到树下的杂草之间,有新长出的幼小构树和桑树,古银杏在旺盛生长的野菊和红果累累的商陆衬托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梧塍为何改名大宅里?中林先生介绍,传说也与施耐庵相关。元末施耐庵应聘在梧塍徐家做塾师,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他。朱元璋求贤若渴,一次路过江阴,亲临梧塍,想请施耐庵出山。途中朱元璋问刘伯温:“‘吾城’该是一座城吧?”刘伯温因为没有来过,也不清楚。等到了梧塍,只见是一座大庄园,朱元璋笑道:“‘吾城’原来是一处村庄大宅。”朱元璋此行,并没有请到施耐庵。后来朱做了皇帝,徐氏想到皇帝亲临梧塍的金口玉言,便把梧塍改名为大宅里。

有关施耐庵的传说,在祝塘地区非常丰富。而且,这些口碑传说的内容之多、之具体,是任何一个有施耐庵口碑传说的地方远不能相比的。这一现象,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在1952年10月,特派人民文学出版社聂绀弩,中央文学研究所钱锋,人民日报社谢兴尧、徐放,到祝塘调查施耐庵的生平材料。聂绀弩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对《水浒传》一向有研究兴趣。

他们是在1952年初冬到达祝塘的。施耐庵教书、居住过的徐氏梧塍大宅,经过1860年太平军和1937年日寇的两次火劫,基本已经无所遗存。徐放给大宅里东南的银杏树、皇恩二下坊、敕书楼的遗迹拍了不少照片。聂绀弩则向徐氏族人、保管《徐氏家谱》的徐仁培,借了家谱中的《家集》《传坊录》两卷带回北京。后因聂绀弩被“打入另册”,颠沛流离,《传坊录》等最后没有归还。

他们一行在祝塘两个月左右的深入调查,还是颇有收获。

首先是实物。他们在祝塘徐洪春处调查到一副对联,联语为:

读宋学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写这副对联的人叫奚黼恩,是同治五年(1866年)的秀才。据徐家后人讲,这副对联每年只挂一次,就是在农历三月初十,徐家上坟祭祖那天。联中“宋学士”是指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和施耐庵都曾应聘在梧塍大宅教过书,由这副对联可以得到某种印证。“读宋学士赞言”,是指宋濂七十岁时写有《送徐生》一文,送给他的学生徐麒。“观施耐庵卜兆”句,可以看出施耐庵和善看风水的刘伯温一样,有神异之才。

其次是1930年出版的一本书——《澄江夜话》,由江阴人徐再思编著。书中关于施耐庵的传说有:《施耐庵作〈水浒〉》《施耐庵所择祭日五百年中不下雨》《大宅里与施耐庵》。

当然,更多的是有关施耐庵的各种口头传说。传说中最多的,是施耐庵有神奇的预知能力。“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施耐庵很有神术。

为梧塍徐氏祭扫祖坟选日。当年,主人徐直对施耐庵十分敬重。一次宾主闲话,徐直谈起清明祭扫祖坟之日,一连十几年落雨纷纷,十分不便,便请求施耐庵为徐氏祭扫祖坟另择一个吉日,必须天晴不雨,最好五百年不变。

施耐庵听得此说,并未犹豫,立即回答:三月初十最好。虽不能保证每年的这一天不下雨,但是,即使这一天下雨,如果早晨下,中午必停;如果中午下,日落前必停。并补充说,不要说五百年不变,一千年也定然不变。

元末明初至今已过了六百多年,徐氏当年占地近百亩的东原祖坟,在新中国成立后开辟成了农田。但施耐庵选定的三月初十这一天,被北距大宅里五华里的长寿乡定作了集场日。据李中林先生逐年的观察记录,晴天不说,这天若是晨雨,到午时必停;中午下雨,日落前太阳一定会露脸。施耐庵不欺后人。

上梁择日。某天,大宅里一幢重要建筑上梁。但年历上标明那个日子是个十恶大败日,不宜上梁。上梁这天,恰好朱元璋和刘伯温来寻访施耐庵。朱元璋问为什么选这个日子上梁,泥瓦匠回答,施耐庵先生讲,大败日子也不要紧,因为今天上梁会遇到紫微星,也是大吉。自此以后,祝塘人家造新屋上梁,都会贴一副这样的联语: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传说这对联也是施耐庵所拟。

两个鸡头一壶酒。某年,施耐庵要回江北老家,徐家主人送他到大门外,约明年再来。次年重阳那天,施耐庵果然回来了,徐家很高兴,马上吩咐厨房做菜款待。厨师说,今天过节,家里菜都吃光了,只剩两个鸡头一壶酒。徐家正要重新买菜准备酒席,施耐庵说:不用了,我去年就算定了,请看桌下便知。徐家把桌子翻过来一看,果见贴有一张纸条,上写:明年重阳九月九,两个鸡头一壶酒。

青穗治马瘟。朱元璋征张士诚,兵败常州牛塘角,发生马瘟。刘伯温推荐:施耐庵能医马瘟。施耐庵早已料到此事,所以那年他叫徐家辟出专门的良田,以各色稻(糯、粳、籼等)混种。稻才秀时,便让人割下青穗晒干。马瘟就是用这晒干的青穗治好的。后来徐家获得了朱元璋的加倍奖赏。

施耐庵在梧塍徐家坐馆期间,生活悠闲,待遇优厚,身心放松,便开始写作《水浒传》。文学来源于生活,这部小说中的众多地名、情节,都与祝塘有关。

祝塘中学(1944年创办)首任校长、祝塘人方骥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据我们家乡的传说,《水浒传》里的故事,很多采自江阴地区的实事而加以夸张渲染,如三打祝家庄、大闹曾头市。祝家庄便是我所居住的祝塘镇,原是祝家庄;曾头市在璜塘附近,离我家乡约十华里。《水浒传》中两场有声有色的战斗,其实是这两个地方乡民的大械斗(江阴乡下,向好械斗)。至于武松打虎,也非事实,据传有一次施耐庵散步到景阳冈上(景阳冈是徐氏挡风水的一条高岗,上面满植松树,现尚存在,但已无松树,且已渐平坦),见一条大狗卧在树荫下面,松树随狂风舞动,影子散动在卧狗身上,施耐庵灵机一动,才幻想出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一段奇文来。讲到做人肉包子的十字坡黑店,我们家乡附近,确也有一个十字坡,附近姓顾的人为多。再说到智劫生辰纲的黄泥冈,这儿以出产善斗的蟋蟀而著名,就在我家住宅后面。”

还有传说,《水浒传》原来书名叫《江湖奇侠传》,徐霞客九世祖徐直认为太普通,建议施耐庵改一个更好的书名。施耐庵听从建议,因为书是在四面是水的祝塘东林庵里写的,就改成了《水浒传》,意思是在水边写的故事。施耐庵原来也不叫施耐庵,叫施惠,因为不受外界高官厚禄的引诱,在庵中甘耐寂寞,专注写书,所以《水浒传》的署名就用了笔名施耐庵。

中林先生带我们寻访了东林庵遗址。东林庵,这个施耐庵潜心写作的安静地方,如今已在祝塘镇区景阳西路旁。连排拥挤的住宅区域间,留有一块空地。中林解释,因是庵址,居民都不愿在庵址上建房,所以就一直空着。现在成了周边住户的自留地,两棵粗壮的广玉兰,一棵小的石榴树下,大蒜、青菜疯长,仍有红艳的月季点缀一侧。庵址旁边,是景阳西路44-5的空房,门面玻璃上的字是:悦颜美学·祛斑·纹眉。东林庵遗址的马路对面,是“川渝副食”和“友家馄饨”。

5

李中林家族,是自其高祖起,从附近的赤岸乡迁居祝塘的。

李中林高祖迁居祝塘后,建造了一栋大屋。这栋大屋之所以能够建起,既有其高祖的辛苦劳作,又内含一段“好人有好报”的近乎传奇的故事。

中林的高祖,外号叫“卿好人”,是乡邻间公认的勤劳善良的大好人。他以贩卖江海里的鲜货为生,基本上每天夜半从祝塘动身,走五十里路,黎明前到达江阴的长江边。从江边捕鱼船上收买江鲜、海鲜,然后以急行军的速度把这些鲜货挑回祝塘,满街巷叫卖。这个行业,祝塘人叫“挑江鲜”。

光绪年间的一天,中林高祖像往常一样早起,但那天特别不巧,他到达江边时,捕鱼人的江海鲜货已经被人全部买走了。无可奈何,他便挑着空筐,在江阴城中转一圈。街道上这时有人在传呼:“快去看陈知县开堂审贼。”许多好事者都奔往县衙,中林高祖也好奇地随人到了县衙。这时的县衙大堂前已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幸好中林高祖人长得高大,身高有一米九左右,站在人圈外还是能看得清楚。杂乱的人群人声中,他依稀听到知县和盗贼这样的问答:

你盗窃来的赃银藏在何处?

银子藏在祝塘玉泉庵神像座子底下。

中林高祖闻听,一个激灵,挑着空筐转身拔脚就奔回祝塘。他天天来回一百多里路,练就了一副好脚力,几乎是一口气就到了熟悉的玉泉庵。神像底座下,真有一大包袱银子。中林高祖对着神像叩了三个头后,没有客气,把银子拿回了家中。

一个时辰后,县衙当差的押着盗贼气喘吁吁来到祝塘。到了玉泉庵,认真搜查后,神像座底下根本没有银子。当差的问贼:“你藏的银子呢?”那贼也聪明:“我怕大老爷打我屁股,当时胡乱说的。”捉贼捉赃,没有赃银就没有证据,最后,知县就把那贼无罪释放了。

中林高祖拿了贼的赃银,心里总是压着一块石头,后来听说那贼被释放了,心上石头才落了地。他认为他做了好事,使那个贼免除了牢狱之灾。中林高祖仍旧每天挑卖江海鲜货。等过了一年多时间,当人们心里完全抹去了对那贼的记忆后,他就用这笔银子,在祝塘镇上建造了一间大屋。

这个故事,是李中林听他祖母讲了无数遍的。

旧时祝塘的玉泉庵,就位于现在镇中心大宅浜和直塘河交汇处的东北角上。玉泉庵在20世纪40年代被改造成祝塘小学,改造时,刻有《重建玉泉庵殿宇碑记》的大石碑被砌入墙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祝塘小学又离开玉泉庵旧址,迁入新校,旧校舍拆除时,石碑得以重见天日,现保存于镇文化中心内。

玉泉庵遗址现在仍存。就在这个其高祖意外获得银子的地方,李中林度过了他整个的小学时光。

2001年9月,中林先生以“内退”的方式,提前离开了祝塘中学历史教师岗位。至今,已经又过了二十三年。

2000年3月,在北街9号斜对面的一幢住宅楼里,李中林购买了一间面积约一百三十平方米的新房,从此,他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他把珍爱的书房,命名为“荚园”。

“荚园”离玉泉庵旧址很近。书房东窗外,就是直通徐霞客祖居地大宅里的著名的大宅浜。李中林是遐迩闻名的藏书家,在“荚园”喝茶,周围依旧是铺天盖地的书。他的藤椅和电脑,陷在书山或书海之中——中林先生1994年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用五笔字型输入法,“现在就是不看键盘也能飞快打字”。

靠东的一个房间,是他的写作室。室内,我触目所及的书有:

《体国经野之道》《巴马修道院》《〈西游记〉记》《万历野获编》《风水与民宅》《国史纪闻》《威廉·布莱克评传》《归田琐记》《沈兼士来往信札》(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十辑)《四友斋丛说》《萨特戏剧集》《风的嘴唇》《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何典》《驳圣伯夫》等等,还有两册新到的杂志:《世界文学》2024年第5期,《读书》2024年11期。

中林先生藏书不是目的,他藏书是为了写书。2018年5月,李中林在凤凰出版社出版了《祝塘九百岁新编》上、下两册,共计六十六万字。他说:“历史,只有成了文字,后人才能在文字编织的图案中,进入那个逝去的世界。没有文字,口头的,只能称之为传说。祝塘的许多史事,没有留下文字,都成了传说,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中林先生胸中存大义,他写作此书,自觉是为家乡承担一份责任。

从2001年“内退”至今,李中林的主要著述如下:

《暨阳轶事》,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祝塘九百岁》,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明朝的水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

《荚园读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

《祝塘九百岁新编(上、下)》,凤凰出版社,2018年

《梧塍记》,文汇出版社,2018年

《瓦瓮里的菜园》,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江阴历代吟咏》(与杨德生合作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祝塘纪事(上、下)》(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祝塘镇志》(主编),方志出版社,2014年

《景阳志》(主编),凤凰出版社,2020年

《建南志》(主编),凤凰出版社,2022年

《祝塘中学建校八十年纪念文存》(执行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

凭一己之力,凭满腔热爱,为家乡写下、编就数百万字的文学乡志,李中林就是古镇的当代奇人。祝塘深邃的文化底蕴,由祝塘而延伸出的江南深邃的文化底蕴,在我的忘年交、古镇奇人李中林身上,就历历可见。

【黑陶,诗人,188体育官方ios家。出生于中国南方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出版188体育官方ios集、诗集多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