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春水流》:书写那些隐入尘烟的“渺小”
“90后”文学博士王明宪在中短篇小说集《春水流》中塑造了他的“卞庄”,写下了许多“人”的故事。他写了不少回乡故事,从返乡者的视角看当下的故乡正在发生的一切。不过,他并没有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审视感。菲茨杰拉德说:“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记住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王明宪大概非常赞同这句话,对于笔下的普通人,他怀着巨大的悲悯,近乎感同身受地理解、体贴,深切体察他们的困境,深深共情他们的经历。他对个体生命一视同仁,完全没有因人物隐入尘烟的“渺小”而生分别心。
王明宪关注普通人的千姿百态,他写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他们的爱别离、求不得。在他笔下,最普通的人身上常常折射出最动人的人性光辉。比如《黄纸白花》《扎纸人的人》中的薪饭、三老猫,再比如让鬼走这个人物,一辈子贫苦、单身,却收留养育了两个孤儿。薪饭死后让鬼走刺破送魂鼓的场面如同俞伯牙毁琴,尊严而刚烈,令人震动。
透过作品,能够看见作者本人的心性。在王明宪笔下,能看到一种天性的纯良,一份天真的执拗,以及一种疾恶如仇的气质。在《黄纸白花》《扎纸人的人》等篇章中,他采用中国传统“善恶有报”的故事逻辑,因为不忍心让“不被看见之人”就这样无声地死去,要以某种方式给予他们生之希望、生之温暖和纯良。
王明宪的爱情观也是古典的、雅正的、纯粹的。对于爱情,他注重的是心意相通、意气相投、不计得失、忠贞不渝,甚至有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意味,最典型的比如《春水流》。在《小武哥》《房祭》等篇什中,男主人公所希冀的,也不过是贫穷日子里的一份相知相惜、不离不弃。
作为一名现当代文学博士,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王明宪不仅以作家的自觉来体悟和感知世界,同时也以批评家的视野、要求来践行创作。比如《扎纸人的人》,故事开头以“我出生在卞庄”带领读者进入到他的“卞庄世界”,同样以“再后来,我出生在卞庄”结尾。那些创意写作课程中小说的结构技巧,被他用更丰富的叙事方式和伦理关怀灌注于小说创作的更多面向,体现出学院派作者的稳扎稳打和探索实验。
王明宪有多副笔墨。除了自身一贯的创作风格外,也会戏仿名作家的风格。《春水流》这部小说集里的《普渡寺》,就是一篇戏仿古龙作品的武侠小说,模仿得非常神似,小说本身的完成度也很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潜力和才情。
多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令王明宪熟谙各种现代、后现代的小说技法,但他的写作不以先锋的姿态取胜,反而走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路子。他写农村也写城市,完全摒弃故弄玄虚,而是认认真真地写故事,扎扎实实地塑造人物,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他笔下的故事几乎都饱满周圆、神完气足。
现实主义是最广阔的路,而王明宪的文学准备如此充分,写作才华如此丰茂,让我们有理由对他未来的写作报以更大的期待。
(作者系青年作家)